物是人非:张岱生平游历路线与明清易代
导语:关于专门写张岱游历路线的专著和论文,前人研究的较少。目前发表的仅有一篇,即上海师范大学陈竑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岱游历研究》。该文是从张岱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经历三方面因素入手,分析透彻、思路清晰,但在某些具体的游历地点上没有更详细的说明。即对其生平游历只以一章来陈述,这样就减少了张岱游行的全面描写。
张岱
陈竑此文在游历方面是运用了专题的形式来记叙的,这样虽然可以将一件事说明清楚,但某些方面却会有缺漏。如陈的第四章张岱生平行游概况中记载了四节张岱的游行,可以说将其游历粗分为了四类,即《张岱的西湖情结》《张岱的都市情结》《山东兖州的异地远游》和《落难逃亡的艰苦生涯》。这样的分类并没有具体到时间空间的精确结合。笔者即通过利用张岱的文学作品从时空准确结合,意在梳理张岱游历的精确位置。从而补充前人此方面研究之不足,同时能够为后人研究张岱提供绵薄之力。
1.张岱其人及游踪
张岱的一生有着两个密不可分的人生乐趣,即游览山水与文学创作。从张岱散文的内容来看,题材的世俗化、生活化、自娱与忧时结合的情怀是其散文最鲜明的特点。张岱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晚明的风土人情,记录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和自身情感的变迁。
湖心亭赏雪
游行分两种,一是长距离的壮游,徐霞客即是典型,同时也是极少有人可以达到的;另一种是近游,即离家近的多个地点多次游往。从张岱的平生游历地点可以看出,张岱的游行属于第二种。因为张岱家住名胜绍兴,所以张岱在绍兴附近的游行是最多的,其次即是杭州,另外他还去过山东兖州、曲阜,江苏南京、苏州,四川剑门、峨眉等地。
绍兴
张岱喜欢旅游,受到了世俗风气、家人影响和其因未能入仕而从家族旧迹著书三方面的影响。而其撰写《石匮书》这一大部头史书,必然需要其投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寻找历史的现场感。
徐霞客
对于张岱简谱的汇总,前人已有过汇总,今特单独整理其旅游之表。
表一
表一
表一
注:此表通过夏咸淳校注的《西湖寻梦》《陶庵梦忆》以及胡益民著《张岱评传》中的“张岱简谱”汇合而成。表中未有的时间基本是张岱在家中的时段。
2.故国沦丧:张岱心态转向世态炎凉
张岱的心态变化随着满人的南下也产生着变化。从《鲁王》等篇章可以看出,其誓死效忠明王朝的心态,在奔命游历的同时也记录了这位晚明遗老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张岱在半百之前的人生是十分逍遥自在的,正如其言“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顺治三年(1646),绍兴沦陷,张岱拒绝臣服清王朝,携家逃往嵊县西白山中,是年适逢五十。自此,张家由士族豪门骤然沦为普通百姓,生活非常艰苦。五十岁之前纸醉金迷的生活也五十岁之后的凄凉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横跨两朝的文人在明末清初是不乏其人的,但是像张岱这种身为大文人的身份跨越两朝,并因为新王朝的崛起而家道破败的长寿老人。其除了在文学价值方面是独特的之外,在其所游所感的方面也是独一无二的。
明代的江南
晚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城市的风景区也成为了一般庶民聚集旅游胜地。1646年之前,张岱的旅游基本上是伴随着市井阶层的热闹场景而进行的。正如《葑门荷岩》、《扬州清明》、《虎丘中秋夜》等文中所写的,在这些地区都出现了“都人士女倾城而出”聚游的热闹景象。此外,每当传统的岁时节庆到来之时,旅游活动的规模更加扩大。还有表面上带有宗教性质的进香活动也越发兴盛,其背后其实带有出游的性质。可以看出,早年张岱的出游和庶民世俗化风气有很大影响。例子很多,在此举两例以示。
“看西湖竞渡十二次,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与金山寺”。
“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比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
“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放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去,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其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汶水喜,自起当垆。茶旋煮,速如风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得出张岱对世俗风情之亲睐。也可以看出张岱青年时期对生活的热爱和心情的畅快。但这与其在清王朝建立之后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明代杭州
1646年之后,张岱经历了明亡清兴这场社会大变革之后,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此时也变得门可罗雀了,张岱不仅失去了周游四方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张岱更失去了从前寄情山水的旅游心态,这是作为一个遗臣最牵挂于心的。正因为如此,他更多的是在嵊县山中著书。因此,在这一时期张岱出游的次数也相对较少,且多以寻访故旧为主,出游的心境也与从前不同了。以下这一段西湖再别的心态正是最鲜明的写照。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张家累世显宦,家境殷实,到了张岱之父张耀芳这代虽显衰败之相,家势虽不可与前两代相提并论,但毕竟仍属大富之家。鼎革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经过这次社会大动荡,张氏也彻底破产了,由一个富贵之家沦落为了贫困的民户。清军大举入关,攻占北京之后,迅速南下。顺治二年,南京沦陷,弘光政权覆灭。清军顺势由江阴长驱直入,进兵嘉兴、湖州,六月抵杭,明宗室潞王朱常淓迎降,杭州沦陷。
3.张岱心态背后的历史:明清易代之际的清兵入关
由于清兵对汉民实行的高压政策,江南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明朝宗室鲁肃王朱以海被拥立为抗清势力的唯一人选,出任监国,成立了鲁监国政权。因为张岱之父张耀芳曾出任鲁肃王右长史的关系,张氏在绍兴又是巨族,张家自然成为了这个明室小朝廷所倚重的对象。张岱起初对这个明室政权的反清复明大业抱有一丝希望,倾尽家资资助抗清大业。但是由于朱以海本人目光短浅、贪图享乐,手下又缺乏治国良才,鲁王政权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顺治三年,鲁监国在清军的攻击之下,一触即溃,兴沦陷。清军攻进绍兴后,四处追捕支持鲁王政权的力量。在此情况之下,张岱只得开始了自己避兵逃难的生涯。
清兵入关
此时,张岱的逃难生涯与鼎革之前的潇洒出游可谓是天壤之别,但是作为张岱后半生中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这段落难出行的经历对张岱而言,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是一次非凡的历练。绍兴沦陷之后,张岱带着一子一奴和一筐书籍,逃到了离城五十里的夏履桥之北的越王峥,栖居于此处的一处千年古刹。后不慎因暴露行踪,连夜转移,径直转迁到嵊县西北山的一支同宗张氏后裔处,再次继续从事他的《石匮书》的修撰工作。顺治四年,当时局稍稍稳定之后,张岱本想迁回江阴,但“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于是只得避居于离绍兴城三十里外的项里。在项里大约居住了两年,直到顺治六年秋天,张岱才搬回绍兴城中,卜居于卧龙山下的快园,终于结束了这段长达三年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