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一)什么是共鸣
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
(一)什么是共鸣
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共鸣也称“共振。”即一发音体振动引起另一发音体同时振动,从而使原发音的音量增大,京剧演唱中的共鸣就是运用这种原理,来增强嗓音和使嗓音丰满、圆润、脆亮。
共鸣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共鸣的声源;第二,共鸣的空间。
生活中最常见的共鸣是唢呐。如果我们把唢呐哨取下来单独吹,其声音尖厉、单调,但把哨装在唢呐管上,再装上喇叭碗子吹,声音马上明亮清脆,高亢亮丽,而且还能传送得较远、较广。究其原因就是声音在唢呐管子、碗子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又如提琴。小提琴琴的弦细而短,音箱空间较小,所以发出的声音纤细、清亮。大提琴的弦粗而长,音箱很大,故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中提琴则介于二者之间。
人体也是可以共鸣的。声乐把人体的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人体的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大体可以分别对应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也即是头腔共鸣高亢、响亮;口腔共鸣坚实实、明亮;胸腔共鸣鸣低沉、浑厚,良好的共鸣可使声音和感情表现增色。
根据这样的道理,人声在不同声区的声音也有其相适应的腔体,才容易易获得较好的共鸣效果。人的共鸣腔体是上小下大(如头腔与胸腔),即在高声区演唱时,其对应共鸣是“头腔共鸣”(也叫“鼻腔共鸣”), 在中声区演唱时,其对应共鸣是“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重叠部分(也称混合共鸣)。在低声区演唱时,其对应共鸣是“胸腔共鸣”。
人在说话时的共鸣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生理现象,但在歌唱状态下的共鸣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掌握的。有试验表表明,西方传统唱法发出的良好嗓音须是同时突出高泛音或高共振峰 (男声2800-~2900赫,女声约3200赫)和低泛音或低共振峰(400~600赫)的嗓音。也就是说高共振峰“2800”,低共振峰“500”是最佳的高音和低音。找嗓音共鸣实际上就是寻找噪音中的“2800。”这种种嗓音有一种好像嗓音被集中了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可以说是“嗓音的共鸣焦点。”把嗓音集中就是把“2800”唱响。“500”是一种圆润、浑厚的音响,缺少它日时,嗓音可能变得尖利、刺耳。京剧声乐的研究虽还未到如此精细,但演唱者可参考这个道理来找到十三辙中每个辙口的字音在自己口腔中的最佳共鸣焦点,从而把声音唱响、唱圆润、唱浑厚。
一般歌唱讲究先解决共鸣,以为后来的歌唱打好基础。京剧演唱原来对共鸣认识不足,一般都是先演唱,然后再摸索。梅兰芳先生曾说过:“嗓子和其他器官的协作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发展共鸣区是歌唱的必要条件。这种道理我当初学戏时不完全明白,而在不断实践中,才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关于共鸣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它的性质好像扩大器,也就是声带和别的器官结合起来把声音扩大。拿日常生活里咳嗽的声音来说,有的人有共鸣,声音就洪亮,有的没有共鸣,声音就单薄。”
在认识到共鸣的重要性后,梅先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演唱中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当然是卓有成效。言慧珠就认为,梅兰芳先生唱得好听,是因为“梅先生能把所有的字音都保持在一个最大限度的共鸣位置上”。
言慧珠一语道破了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使唱得好听,也即是给人美感,声音的美感。事实上,凡是京剧唱得好听,都是共鸣掌握得好,前辈艺术大师莫不如此。
寻找共鸣位置(即感觉产生共鸣音响、音色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试着把口腔打开些、闭些,舌位高些、低些、前些、后些,往返的变化口腔内部的形状,在不超出汉语字音音色特点的情况下,感觉什么地方最响、最亮,而嗓子又最省力,那就是这个音最好的共鸣位置。
声带振动所发生的音叫“基音”。“基音”的声音很微弱,需要经过口腔、喉腔、咽腔、鼻腔、胸腔腔等共鸣腔体共振的作用,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洪亮、优美的歌声,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基音”需要得到相关共鸣腔体的滤过,共鸣和扩大,音色才能动听。一般来说,焦点靠前的声音明亮,靠后则暗一些,焦点在鼻咽腔则高频共鸣强一些。
在京剧演唱中,原来并没有“共鸣”这一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在演唱京剧时就不使用共鸣,甚至连在发声时对自己身体的振动都没有感觉,京剧业内还是总结出了一些说法的,如“龙音”、“虎音”、“上膛音”等。这些说法,从字面上看,“龙音”应该是依“龙吟虎啸”一词而来。龙吟九天,高亢挺拔,响遏行云,“龙音”用来指高音;“虎音”用来指低音;音膛相聚,深沉宽厚,“上膛音”一般指中音。为了更好地说明京剧演唱中的共鸣,笔者试图以京剧演唱中的惯用语来类比声乐中的共鸣术语,将“龙音”类类比“头腔共鸣”(高声区),将“虎音”类此“胸腔共鸣”(低声区),用用“上膛音”类比“口腔共鸣”(中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