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肤者为痹:

痹证论治

五痹证治篡要

现代风湿病学

包括病种较广

临床表现

十分复杂

常给辨证施治

带来较大困难

然能根据

《内经》

五痹

进行临床

辨证施治

则能篡要

五痹证治

简介如下

五痹之,病名

起源于《内经》:

皮痹、肌痹、筋痹、

脉别、骨痹

经历代医家

的不断完善

其在

病因病机、

理、法、

方、药

其全

能掌握

其证治

在临床治疗

常见风湿病

将十分有宜

五痹概论

一、五痹病因:

1、内因

是五痹发病

的先决条件:

厥阴有余,病阴痹……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

阳明有余,病骨痹身重……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2、外因

风、寒、湿、热内侵

是发病的,必要因素:

《素问·痹论》:

风寒湿

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所以痹者

各以其时

重感其邪

风寒湿气

五痹为何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

禀赋不同而决定

其临床表现类型:

《素问·痹论》:

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

故寒也

病气胜

阳遭阴

为痹热,其病多汗

而濡者,此逢湿甚

阳气少

阴气盛

两其相感

多汗而濡

临床表现为:

寒痹、热痹多与

体质的因素有关

大凡阳虚

感邪之后

多会演变

而为寒痹

阳气胜者

感邪之后

多从热化

表现为热痹

二、五痹病机:

《素问·痹论》:

风寒湿

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痹或痛、

或不痛、

或痛久者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

其何故也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故不通

皮肤不营,故不仁

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

营气盛,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五痹发病

因风寒湿

三气侵袭

血脉痹阻

经脉不畅

即系是其

病机关键

久痹不愈

则多导至

气血亏虚

肌肤、筋骨、经脉失养

即为其基本的病理变化

三、五痹转归:

感邪部位的不同

决定病程的长短:

其风气胜

其人易已

其时有死

或通久者

或易已者

其何故也

其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痛久

其留于皮肤间,易已

外邪感邪,性质与部位的不同

常决定其,病的发展病程

2、

五痹不已

常会发展

而为脏痹:

五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脏

形成心痹、肝痹、

肺痹、肾痹、脾痹

入脏者

预后差

痹有死者

入脏者死

内舍脏腑

何气使然

五脏皆有合

病久不去者

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五痹不已

内传脏腑

脏腑病变

四、

五痹临床

基本表现:

1、皮痹:

历代医家

描述皮痹:

“在于皮则寒”、

“血凝于肤者为痹”、

“皮肤顽厚”、

“皮肤无所知”、

“遍身黑色,肌肤麻木,皮肤粗涩”、

“搔之如皮肤隔衣”

基本表现为:

皮肤寒冷、肿胀、发黑、

皮肤感觉迟顿、麻木

与现代医学之

硬皮病、皮肌炎

等临床表现相似

皮痹不已

内舍于肺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系统性

硬皮病

累及肺

可以发生肺的

广泛性纤维化

及囊性病变

以致,肺功能不全

出现,功能不全

出现:

呼吸困难、

胸膈胀满、

喘促不已

与之相似

2、肌痹:

历代医家

描述肌痹:

“肌肤尽痛”、

“在于肉则不仁”、

“四肢缓而不收持”、

“体淫淫如鼠走其身上”、

“汗出,四肢痿弱,

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

临床表现:

肌肉疼痛、顽麻不仁、

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

与现代医学的

多发性肌炎、

风湿性肌痛、

皮肌炎

相似

肌痹不已

内舍于脾

“脾痹者,四肢懈堕,

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

有咽喉或食管的肌肉病变相类似

3、脉痹:

历代医家

描述脉痹:

“血凝而不流”、

“令人痿黄”、

“其脉

左寸口结

而不流行

或如断绝”

与现代医学之

动脉炎无脉症

临床表现相似

脉痹不已

内舍于心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是气而喘

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与无脉症引起的

急性心功能衰竭

表现相似

4、筋痹:

历代医家

描述筋痹:

“在于筋则屈不伸”、

“筋挛节痛,不可以行”、

“肝脉……微涩为挛筋痹”、

“筋挛缩,腰背不可伸、强直苦痛”、

“脚手拘挛、伸动缩急”

临床表现:

筋急挛痛

腰背强直

步履坚难

多与现代医学的

神经炎、肌炎、

筋膜炎、腱鞘炎

等病症相似

筋痹不已

内舍于肝

“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

数小便上为引怀”

5、骨痹:

历代医家

描述骨痹

“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

“挛节”、举节不用而疼、汗注烦心”

“卷肉缩筋,肘胁不得伸”、

“在口脉沉而弱……历节黄汗出”、

“疼痛如掣”、

“诸肢节肿痛、脚肿如脱”、

“四肢挛急、关节肿痛”

与现代医学中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炎的

临床表现相似

骨痹不已

内舍于肾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

与关节病后期

关节强直的

临床表现

相类似

五痹证治篡要:

1、皮痹:

病位在皮

内应于肺

患者,多为阳虚体质

复感,风寒邪而发病

基本表现:

皮肤寒冷、肿胀、发黑、

皮肤感觉迟顿、麻木,

治疗要点

初发表现:

阳虚寒凝

治宜:

温肺散寒

活血通络

中期表现:

痰瘀痹阻

治宜:

化瘀祛痰

(尤其要祛

皮里膜外之痰)

后期表现:

气血亏虚或

脾肾两虚

治宜:扶正为主

佐以:

化瘀涤痰、

祛瘀生新

(1)卫阳不足风寒阻络

主证:

皮肤肿胀

颜色苍白

四肢不温

畏寒不适

(临床表现:

雷诺氏现象)

项背不舒

常伴肌肉

关节疼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紧

治则:

温阳散寒

化瘀通络

方药:

阳和汤加减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细辛3克

熟地10克

当归15克

白芥子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五加皮10克

丝瓜络10克

(2)痰湿阻络

主证:

皮肤肿胀,紧胀变厚,

按之较硬,皱纹消失,

伴头身沉重,转侧不利,

纳差,或大便不调,

舌质淡

脉弦滑

或沉缓

治则:

化痰除湿

活血通络

方药:外台茯苓饮加减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5克

地龙10克

山甲10克

川芎10克

白吉利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3)气虚血瘀

主证:

皮肤板硬

肌肉痿缩

肌肤甲错

皮色黑竭

伴:

目干、

口干、

形体消瘦

舌质瘦薄

或有瘀斑,苔少,脉沉细

治则:

益气养血

化瘀生新

方药:

当归补血汤加减

送服大黄蔗虫丸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丹参15克

田三七3克(冲)

阿胶10克(烊化)

鹿角胶10(烊化)

刺胃皮10克

枸15克

大黄蔗虫丸3克

3次/日

(4)脾肾阳虚

主证:皮肤发硬紧张

形如腊样

皮色黑褐

四肢不温

伴:

腰膝冷痛,足跟酸痛,

肌肉痿缩,头晕耳鸣,

纳谷不香,阳痿,月经不调,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则:

温补脾肾

活血化瘀

方药:脾肾双补丸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当归15克

白术10克

陈皮6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熟地15克

菟丝子15克

白芥子10克

山甲10克

刺胃皮10克

2、肌痹:

病位在:

肌、皮

内应于肝

临床表现:

肌肉疼痛、顽麻不仁、

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

早期多实

风、寒、

湿、热

侵犯经络

或为寒湿

或为湿热

中期多为

虚实相兼

实者为瘀

虚者或为

脾胃亏虚

或为

肝肾不足

晚期多表现为:

脾胃气血亏虚

肝肾精血不足

早期治疗

以祛邪为

祛风、散寒、

祛湿、清热

佐以通络止通;

中期宜

攻补兼施

活血通脉配合

补益气血或

补益肝肾

晚期多以

扶这为主

重在:

补益气血或

补益肝肾、

强筋壮骨

(1)、寒湿痹阻

主证:

肌肉酸痛、

肢体困重、

肌肤麻木不仁、

皮损暗红、

四肢不温、

肢体乏力、

关节冷痛、

形寒畏冷

阴雨天病情加重

舌质淡

苔白腻

脉沉细

或濡缓

治则:

祛湿散寒

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加减

桂枝10克

附子10克

生姜9克

甘草10克

大枣10枚

片姜黄10克

木瓜10克

蚕砂10克

薏米20克

(2)、湿热痹阻

主证:

肌肉酸痛肿胀、

肢体困重

肌肤麻木不仁

身热不扬、

汗出粘滞、

脘痞不饥、

食欲不振、

大便不调

或伴:

关节红肿疼痛

小便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濡数

治则:

清热利湿

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0克

杏仁10克

连翘10克

滑石10克

薏米30克 半夏10克

蚕砂10克 赤小豆15克

片姜黄10克 木瓜10克

(3)热毒壅盛

主证:

肌肉疼痛、

扪之不得、

可见:

全身

皮肤散在性红斑、

眼睑和面部尤甚

高热口渴

心烦不安

大便秘

小便黄

舌质红

苔黄干

脉洪数

治则:

清热凉血

化瘀止痛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60克(先煎)

知母15克

粳米15克

生甘草10克 桂枝10克

地龙15克

生地20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银花滕20克

(4)正虚邪实

主证:

肌肉酸软无力、

四肢不温,伴腰膝冷痛,

足跟酸痛,肌肉痿缩,

头晕耳鸣,纳谷不香,

阳痿,月经不调,

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或沉缓

方药:脾肾双补丸加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