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难经》论脉·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第一难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原文]

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①,独取寸口②,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③,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④,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⑤,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⑥,为一周⑦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

问:分布在全身的十二经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怎么说的呢?

答: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正常人每一呼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流行五十周,环绕于全身,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 称为一周。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词解]

①十二经皆有动脉:十二经就是分布于全身的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在这十二条经脉的一定部位上,各有搏动应手的动。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神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阳三焦经的禾膠(lido);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足阳明胃经大迎、人迎、气冲、冲阳;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颔厌等经穴处,触按到这些部位上,都能感觉到有搏动的脉,所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

②寸口:是两手桡骨头内侧的诊脉部位。因它和手腕鱼际相距一寸,故称寸口。通常把寸、关、尺三部,总称为寸口。本难的寸口也是指这三部而言。

③脉之大会:大会是形容总的会合之处,因寸口的部位,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它和所有的经脉,都有密切的联系。当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的经脉,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到肺经,而在寸口部位出现一定的反应,因此这个部位,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汇聚之处,故称为脉之大会。

④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指一昼夜中呼吸的次数,一息就是一呼一吸,脉气总流行六寸。根据《灵枢.脉度篇.五十营篇》的记载,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各一,共计有二十四脉,再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鞽脉,合共二十八脉,环绕全身一周,它的总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按每息气行六寸计算,环运二十八脉一周,需要二百七十息(270*6寸=16丈2尺),所以一昼夜中,气行在全身运转五十周,共循行了八百一十丈,需要一万三千五百(270*50=13000 息)。

⑤漏水下百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是用铜壶贮水,水滴下漏于受水壶,壶上有箭,标明时刻,将一天内滴水的刻数,划分为一百刻,作为计时标准。漏水下注百刻,就是经历了一昼一夜的时间。

⑥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荣与营相通,荣卫即营卫。阳是指白天,阴是指夜间。度是指在全身环绕一个周次。营卫的循行,是循着不同的径路,分别在体内运转。行于阳、行于阴各二十五度,就是营卫在一昼夜之中,各在全身运转了二十五周,然后作总的会合。(详见《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卫气》等篇)。

⑦一周:是指一昼一夜,也是指呼吸了一万三千五百息,及营卫在体内运转五十周次所经历的时间。

[按语]

本难说明了独取手太阴寸口诊脉的原理,这是后世流行的单独切按寸口脉的起源。因为

古代的切脉法,通常在许多部位上,只要是脉管显露、或脉动应手、或其动应衣的地方,都要进行切脉。这种遍诊全身的方法,因在实际运用上感到不便,所以后来就简化到单独切按寸口脉的方法。

本难中对于独取寸口脉的意义,明白指出了因寸口是“脉之大会”,也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所以在诊脉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在《内经》论述寸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扬。

《难经》论脉·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第二难寸关尺的长度与阴阳属性

[原文] 
     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①也。从关②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④;从关至鱼际③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④。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译文] 
问: 诊脉部位上有尺和寸的名称,这是怎么说的?

答:尺和寸的所在,是经脉之气出入的会合处。从关部到尺泽穴,是尺以内的部位,属于阴气所管理,可以候人体阴气的变化;从关部到鱼际穴,是寸以内的部位,属于阳气所管理,可以候人体阳气的变化。也就是说除去了从鱼际到关部的一寸(同身寸),向下就是尺部;除去了从尺泽到关部的一尺(同身寸一尺),向上就是寸部。但切按寸口脉不需要这样的长度,因此下指切脉的部位,阴是关部以下一尺之内的一寸,阳是关部以上一寸之内的九分,由尺到寸的止点和起点,共为一寸九分,因此称为尺寸。同样可以候人体阴阳气的变化。

[词解] 
①大要会:和“大会”的意思相同 
②关:诊脉部位上的名词。它的位置,在掌后高骨,即寸部和尺部的中间,也就是尺和寸的分界之处,所以称为关。 
③鱼际:穴名,在拇指本节后桡侧赤白肉际,因此处肌肉丰厚,称为鱼,它的边缘叫作鱼际。 
④阴之所治,阳之所治:治是治理或管理的意思。所治,就是指分别属于阳气或阴气管辖的所在。正如徐灵胎说:“关以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 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按语] 
本难根据独取寸口的诊脉法,进一步说明了寸关尺三部位置的划分及其阴阳属性,它把高骨(桡骨的突起处)定为关部,作为分界点,关前为寸属阳,关后为尺属阴,这是依据阳上阴下、阳浮阴沉及其所候内脏的阴阳属性而划分的。因关前的左寸属心,右寸属肺,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两者都是位居上焦,所以寸部属阳;关后的两尺都属于肾,肾为阴中之少阴,位居下焦,所以尺部属阴。明确了尺寸的阴阳属性。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另一方面,本难又指出了寸关尺三部的长度,以关前一寸内的九分为寸部,关后一尺内的一寸为尺部。这样就使人易于了解寸口切脉部位的距离和划分尺寸的方法。

《难经》论脉·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难尺寸脉的太过不及

[原文] 
    难日: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①有益①,有关②有格②,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复溢,是其真脏之脉③,人不病而死也。

[译文] 
问, 脉的搏动,有的太过,有的不及,有的在属阴属阳的部位上相互乘袭,有的反复下移, 
有的满溢上冲,有的关闭,有的格拒,是怎么说的?

答:在关部以前的寸部,是阳气搏动之处,脉象应该是长九分而呈浮象,超过九分的是太过之脉,不足九分的是不及之脉。若阴气太盛逼使寸脉之气向上冲入鱼际,而尺部反而无脉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阴气格拒于内所致。也就是阴胜乘阳之脉。在关部以后的尺部,是阴气搏动之处,脉形应该是长一寸而现沉象,超过一寸的是太过之脉,不足一寸的是不及之脉。若阳气太盛逼使寸脉之气下移入尺部,而寸部反而无脉的,称为复脉,这是由于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所致。也就是阳胜乘阴之脉。因此说,下复上溢的脉象,都是阴阳之气相互隔绝的真脏脉,出现了此种脉象,即使不 
见明显的病症,也往往会死亡的。

[词解] 
①复溢:复是复盖,有自上而下复的含义;溢是满溢,有自内向外溢的含义。复脉是寸脉下移尺部,以致寸部无脉;溢脉是寸脉太盛而上冲鱼际,以致尺部无脉。所以下复上溢,都是孤阴独阳上下相离阴阳决绝的脉象,故属于预后不良的死脉。 
②关格:关是关闭;格是格拒,都是指人体阴阳之气发生了内外阻隔不通的危象。所以关格二字的字面虽不同,其意义是一致的。 
③真脏之脉,是因阴阳气隔绝而产生的,临床上称之为“胃气将绝”,就是脉象缺乏和缓之意,往往发现于病人濒死之前(《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反常脉的出现,是由于人本阴阳不协调所致。阳太过则阴不及,阴太过则阳不及。这种情况至极端严重时,阴阳之气阻隔,可以出现孤阴独阳的“溢脉”或“复脉”。本难中“遂上鱼为溢,遂入尺为复”的“遂”字,在这里是形容过盛之气直前无阻的意思。也就是表明阴阳偏胜已到极严重的程度,不是一般阴阳失调的较轻微的情况。

《难经》论脉·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第四难脉有阴阳

[原文] 
     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①。浮者阳也②,沉者阴也③,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④而长者肝也;按之湍⑥,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调浮、沉、长、短⑥、滑、涩⑦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者也;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各病逆顺⑧也。

[译文] 
问:脉象有区别阴阳的法则,是怎么说的? 
答:呼出为阳,以心肺相应,吸入为阴,与肝肾相应。在呼气与吸气的整个过程中间,是脾受水谷精微之气的时候,因此,它的脉气就居于呼吸之中;也就是在心肺与肝肾脉气中有着脾的脉气。浮象属阳脉,沉象为阴脉,所以说,脉象有阴阳的区别。

问:心肺都是属阳的浮脉,那么怎么来分别呢? 
答:浮脉兼有大或散的形象的,就是心脉;浮脉兼有短或涩的形象的,就是肺脉。

问:肝肾都是属阴的沉脉,这又该怎么来分别呢? 
答:沉脉有力而直长的是肝脉,按之浮细极软,指上举轻按而脉来有力的是肾脉。脾居中焦,脉来从容和缓。这种从容和缓的脉象是寓于浮沉之中的,这就是区别脉象的阴阳之法。

问:脉象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又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照这样的说来,难道寸口有六种脉象一起搏动吗? 
答:这样说,并不是六种脉象一起搏动,而是指脉有浮沉,长短,滑涩的六种形象。浮是阳脉,滑是阳脉,长是阳脉,沉是阴脉,短是阴脉,涩是阴脉。一阴一阳,就是指脉来沉而兼滑;一阴二阳,是指脉来沉滑而长; 一阴三阳,是指脉来在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一阳一阴,就是指脉来浮而兼涩;一阳二阴,是指脉来长而沉涩; 一阳三阴,是指脉来在沉涩而短之中有时又现一浮象。因此,在诊脉时,应分别根据各经(十二经)相应部位上的脉搏的变化,以说出病的逆与顺。

[词解] 
①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脾受谷味,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及输布津液的功能,它能把食物的精华输布到全身各处,如果没有脾的动化,其它脏器就得不到营养而不能活动,呼吸也会停止,所以说,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在中,是指在一呼一吸之中,在心肺与肝肾的脉气中,都有脾的脉气。 
②浮者阳也:浮,是漂浮的意思,即浮现于寸口部的一种脉象。《脉经》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也就是诊脉用轻微的指压力,即能觉查明显的脉象;若重重的按切,反感觉到它的动力不足。出现浮脉的疾病,一般都是出现在体表,属于阳,也是表现正气旺盛有力量抗拒病邪,称为阳脉,所以说浮者阳也。 
③沉者阴也:沉是沉伏在内的意思,它和浮脉相反。《脉经》说:“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诊脉时需用较大的指压力方能触知,沉脉一般常见久病的人,表现正气不足,不能胜邪,属于阴脉,所以说,沉者阴也。 
④牢:是沉伏有力的脉象。孙思勰说:“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濒湖脉学》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意思就是牢脉属于沉脉的一类, 沉到极点的,又象伏脉,在轻按时,不觉有脉,重按才觉脉长大坚实,略带弦急状态。 
⑤濡:是浮细极软的脉象,轻按略有感觉,重按又好象无脉。《脉经》说:“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 
⑥长、短:长脉,是脉幅的长度超过本位(寸、或关、尺)。一般都见于气血充足,脉中气血旺盛的人。短脉是脉短而小,不能满本位,往来艰涩,好象局限于中间,属于正气不足,血流不畅的脉象。 
⑦滑、涩:滑脉往来流利,有似圆滑的珍珠,从指下一滑而过的感觉。涩脉是脉形细小,跳动缓慢,往来不流利,有阻涩的感觉。《千金方》说“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如珠。”《脉经》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⑧逆顺:这里的逆顺,是概括多方面相反的现象,如病变的轻重、预后的良恶、病情与四季气候的是否适应、脉象的正常和反常等等,所以杨玄操曾说:“随春夏秋冬,观其六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徐大樁也说:“心脉宜浮,肾脉宜沉,则为顺;如心脉反沉,肾脉反浮,则为逆。

《难经》论脉·五难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

[原文] 
    难曰: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shu)①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译文] 
问:诊脉的指法有轻有重,是怎么说的? 
答:开始按脉,使用指压,如三粒豆的重量,轻按在皮毛即可触知的脉象,是肺部脉;如六粒豆的重量,切按在血脉而触知的脉象,是心部脉;如九粒豆的重量,切按在肌肉之间可触知的脉象,是脾部脉;如十二粒豆的重量,按之与筋相平,方可触知的脉象,是肝部脉,如按之触到骨,松指上举而轻按之,脉来疾速有力的,是肾部脉。所以说,切脉在指法上有轻重的分别。

[词解] 
①菽:豆的总称,这里是以菽的重量来约略说明按脉所使用的指力。

[按语] 
本难除了介绍诊脉的基本手法:先轻手浮取,后重手沉取之外,并根据五脏的位置和所主,说明了以轻重的手法诊察五脏脉象的道理。因肺位最高,主皮毛,故以三菽之重,轻取皮毛以候肺脉;心居肺下,主血脉,故以六菽之重,稍重按至血脉,以候心脉;脾在心下,主肌肉,故以九菽之重,重按至肌肉,以候脾脉;肝在脾下,主筋,故以十二菽之重,重按至筋,以候肝脉;肾位最下,主骨,故须重按至骨,以候肾脉。文中独有取肾脉没有提到菽数,前人认为当是十五菽之重,如华伯仁说,“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浮、中、沉三种切脉的方法,就是取法于此。

《难经》论脉·六难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第六难脉象的阴阳虚实

[原文] 
难曰:脉有阴盛阳虛,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①,沉之实大①,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语译] 
问:脉象有偏于阴盛阳虚,或偏于阳盛阴虚的,是怎么说的? 
答:诊脉用轻按浮取的手法,脉现细软而小,如改用重按沉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现象,叫做阴偏盛、阳偏虛;相反的,用重按沉取的手法,脉现细软而小,如改用轻按浮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的现象,叫做阳偏盛、阴偏虚。这就是从脉象上来分辩阴阳虛实的意思。

[词解] 
①损小,实大:是相反的脉象。损,是形容脉来细软而有不足的现象。实是形容脉来有力显出有余的形态。

[按语] 
本难主要是说明在脉诊上辩别阴阳虚实的方法,可以把诊脉手法和脉象结合起来。如阳脉主表,轻手浮取属阳,实大的脉象属阳;阴脉主里,重手沉取属阴,损小的脉象属阴。所以,轻按脉现实大、重按反而损小的,就是阳盛阴虛;轻按脉现损小,重按反觉实大的,就是偏于阳虛阴盛。

《难经》论脉·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第七难四季旺脉

[原文] 
     难曰: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①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②。厥阴之至,沉短而敦③。此六者,是平脉耶?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④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⑤之后,得甲子⑥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语译] 
问:医经上说,少阳脉来的状态,是不规则的,忽大忽小,忽短忽长;阳明的脉来,是浮大而带短;太阳的脉来,是洪大而又带长;太阴的脉来,是紧大而又带长;少阴的脉来,是紧细而又不足;厥阴的脉来,是沉短而又稳厚。这六种脉,是正常脉呢?还是病脉? 
答:这些都是符合时令季节当旺的脉象。

问:它和时气的相应,是在哪几个月,各旺几天呢? 
答:从冬至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开始,在此后的六十天中,是少阳当旺的时期;接下去第二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阳明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三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太阳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四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太阴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五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少阴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六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厥阴当旺的时期。每一当令的脉各都旺盛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这就是三阴三阳在一年中当旺时令和日期的大概情况。

[词解] 
①洪:是阳脉的一种,脉幅大而有力,满于指下,来时盛大,去时较弱。 
②微:属于气血不足的脉搏象,脉细而软,几乎不能触及,若有若无,呈衰微的现象,即为微脉。 
③敦:是厚的意思。这里是形容脉象的敦厚稳重。 
④王脉:王与旺通,即旺盛的意思。在每一时令季节中,适应气候正常变化所表现的脉象,统称为旺脉。如春弦、夏勾、秋毛、冬石等,都属于当令的旺脉之类。 
⑤冬至:节令的名称,通常都在阴历的十一月,即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的运转在这一天经过冬至之点。一般说冬至一阳生, 就是从这天起,昼渐长、夜渐短。 
⑥甲子:是古人纪年月日时的符号,甲是十天干之首,子是十二地支之首,以十天干挨次分配十二地支,如甲子、乙丑、丙寅等,共得六十个干支,称为花甲,用它来纪日,从甲子日起,到癸亥日止,共为六十天。

[按语] 
本难说明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脉象。因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每年的冬至日,一阳初生,从此阳进阴退,属阳的白昼时间渐长,属阴的黑夜时间渐短,所以从冬至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开始,这六十天中,是少阳主时,这时阴气未消,阳气尚微,而脉象的大、长属阳,小、短属阴,所以这一时期的脉象是兼有阴阳的乍短乍长,到了第二个甲子日开始的六十天中,已是三、四月的时期,为阳明主时,这时的阴气渐消,阳气还没有全盛,所以其脉是阳中有阴的浮大而短。到了第三个甲子日开始的六十天中,已是夏季,太阳主时,阴气已尽,阳盛也已发展到了极点,所以其脉是阳气全盛的洪大而长。但从每年的夏至日起,一阴初生,从此阴进阳退,属阴的黑夜时间渐长,属阳的白昼时间渐短,所以从第四个甲子日开始,已是夏末秋初的时期,这六十天中,太阴主时,但因炎夏盛阳之后,阴气尚微,还没有充盛,所以,其脉是阴少阳多的紧大而长。到了第五个甲子日开始,进入秋末冬初的六十天中,少阴主时,阳气衰而阴气已盛,所以其脉是属阴的紧细而微。到了第六个甲子日开始的六十天中,已交冬季,为厥阴主时,阴气充满已发展到极点,所以其脉是阴气全盛的沉短以敦。由此可见,四季中脉象属阳属阴的各种变化,同一年中气候的变化(阴阳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难经》论脉·八难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第八难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

[原文] 
    难曰: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①。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②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③,三焦之原④,一名守邪之神⑤。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译文] 
问:寸口脉(这里指寸部脉)常同平常差不多而竟会死亡的,这是什么道理? 
答:人体所有的十二经脉,都连属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就是十二经的根本,也是指二肾之间的动气。这是五脏六腑的基本,十二经脉的根原,呼气与吸气出入的枢要,三焦气化的发源地,又可称之为防御病邪侵袭的一种功能。 所以说,生气是人体的根本,如果根本已绝,那么茎和枝叶就都会枯萎了。寸部脉同平时差不多而竟会死亡的,就是因为生气已先绝于内部的原故。

[词解] 
①生气之原:生气就是正气、元气。原是本原或根原的意思。 
②肾间动气:是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静为阴,动为阳,动气也就是有阳气的含义。 
③呼吸之门:门是门户,门户有开合出入的作用。呼吸之门,就是司呼吸之气开合出入的枢要之处。 
④三焦之原:三焦,是指上中下三焦而言,它是水谷运行的道路,气机活动的终始。它的功用,能使来自水谷的精微,包括气血津液等得以周流于肌肤与脏腑之间。三焦之原,就是指三焦气化的发源地。 
⑤守邪之神:守邪,是防守病邪侵袭的意思。神,是指人体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肾气充盛,则外邪不得侵犯。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生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文中所说的“寸口脉平,是以寸部脉和尺部脉相对而说的,就是指尺部脉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而寸部脉还和平时差不多的意思。两手的尺部属肾,肾是真阴的根源,其中又蕴藏着命门的真阳,这些都是人体物质和机能的基础,即所谓生气之原,所以肾元不足,或肾气将绝时,就会显出尺部脉微或无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寸部脉一时还没有显示异常现象,由于根本已坏,亦将发生死亡的危险。下文十四难所说的,“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这里的上部是指寸部,下部是指尺部。尺部有脉虽困无害的意义,同本难一样,同样是强调尺部脉的重要作用。

《难经》论脉·九难

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第九难从迟数脉辩脏腑疾病

[原文] 
    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①者,腑也;迟①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译文] 
问:怎样从脉象上区别和推断脏腑的疾病呢? 
答:数脉主腑病;迟脉主脏病。出现数脉的就是热症;出现迟脉的就是寒症。许多出现阳脉的病症多热症;出现阴脉的病症多见寒症。因此可以根据脉象的迟数来区别和推断脏腑的病变。

[词解] 
①数、迟:数是脉跳频数的意思。来去急促,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跳动六、七次的叫数脉。迟,是脉跳次数少的意思。去来极慢,在一呼吸之间脉搏的跳动只有三次,叫迟脉。

《难经》论脉·十难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第十难一脏脉象的十变

[原文] 
    难曰: 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①刚柔相逢②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zhe)变为十也。

[译文] 
问: 一脏的脉象有十种变态,它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这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病邪,各按阳刚和阴柔的同气相求的关系,互为传变而产生的变态。例如心脉急甚的,是肝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急的,是胆腑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大甚的,是心的病邪自已侵犯心脏;心脉微大的,是小肠的病邪自己侵犯小肠。心脉缓甚的,是脾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缓的,是胃腑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涩甚的,是肺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涩的,是大肠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沉甚的,是肾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沉的,是膀胱的病邪侵犯小肠。因为五脏都有脏腑病邪互为 
转传变的关系,所以每一脏的脉象,往往能出现十种变态。

[词解] 
①五邪:邪,是不正之气,也就是泛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五脏与五腑的病邪,统称为五邪。 
②刚柔相逢:刚柔是指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阳为刚,阴为柔,这里主要是区别脏腑的属性,如属阳的腑为刚,属阴的脏为柔。相逢,即相互传变的意思。刚柔相逢,就是阳刚和阴柔的同气相求、互为转变的关系。脏乘脏为柔,腑乘腑为刚。

[按语] 
本难以五脏在病变过程中,每一脏的脉象,随着脏腑的病邪的互为传变影响,能出现十种变态,并以心脏的疾病为例,说出一脉十变的具体情况,从表面上看,这十种脉象的变化,是相当复杂 
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辨别的。因为每一脏都配合一腑互为表里, 病邪的传变,主要都从这种表里关系来的。而每一脉的脉象,都有一个特征,如肝脉急、心脉大、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等等。当某一脏与其相为表里的腑受邪时,就会出现某脏所特有的脉象。以本难所举心病的例子来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脉大,所以心脉大甚的,是心脏的病邪自己侵犯到心,心脉微大是其相表里的小肠的病邪侵犯到小肠。以此类推,其他变态,同样也都是按照每一脏腑的表里关系,根据同气相求的脏病传脏,腑病传腑,以及脏病脉甚,腑病脉微的原则而出现的。如肝与胆相为表里,当心脏被肝邪所侵之后,与心脏相配偶的小肠,必是被胆邪所侵。由于肝脉是弦急的,所以肝脉的病邪侵犯到心,心脉即现急甚,而心脉微急的,就是胆腑的病邪侵犯小肠。由此可见,一脉的脉象,出现十种变态,主要就是五脏五腑的病邪,按其互为表里的关系,相互乘袭传变所致。

《难经》论脉·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第十一难歇止脉与脏气衰竭的关系

[原文] 
    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①,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脉搏在不满五十次的跳动中歇止一次,是一脏已没有生气的表现,这是指哪一脏呢? 
答:人在吸气的时候,是随着下焦肝肾的纳气作用而向内深入;呼气的时候,是通过上焦心肺的行气作用,向外推出。现在吸入的气,不能深达位于最下面的肾脏,只到肝脏就返回去了。所以知道一脏没有气的,就是肾脏的生气已先衰竭于内了。

[词解] 
①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这里的阴阳,是指脏器的上下部位而言,也就是阴指下焦的肝肾,阳指上焦的心肺。又因吸入和向下都是阴的属性,下焦的肝肾属阴。所以吸入之气,由上而下,深入肝肾,称之为“随阴入”。呼出与向上都是阳的属性,上焦的心肺属阳,所以呼出之气,由下而上自心肺而出,称之为“因阳出”。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脏气衰竭时,在脉搏中会出现歇止现象。灵枢根结篇对这种现象也有记载,说是脉搏在五十跳中,如一次没有歇止, 则为五脏健全,精气充足;在四十跳中有一次歇止的, 当为一脏无气;三十跳中歇止一次的,为二脏无气,以下就挨次类推,到不满十跳而歇止一次的,就是五脏都已无气的危殆现象。本难则进一步解释了这个问题,首先指出在五十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肾气衰竭, 后人因按内脏的排列顺序,以不满四十跳一止的,为肝肾气竭,以不满三十跳一止的, 为脾肝肾气竭。

《难经》论脉·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第十二难虚实误治

[原文] 
    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①于内②,用针者反实其外②;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译文] 
问:医经上说,五脏的脉象,表现出内部已经虚绝,而医者在针治时,反用补法充实外部;五脏的脉象,表现出外部已经虚绝,而医者在针治时,反用补法充实其内部。所说内部与外部虚绝的情况,怎样来区别呢? 
答:五脏的脉气在内部已经虚绝的,是指属阴的肝肾之气已在内部虚绝,在治疗上理应以补阴为主, 
而医者反去补益其属阳的心肺二脏。五脏的脉气在外部已经虚绝的,是指属阳的心肺之气已在外部虚绝,治疗理应以补阳为主,而医者反去补益属阴的肝肾二脏。属阳的脏器已经虚绝,反去补益实而不虛的阴脏,助阴则阳气愈竭;属阴的脏器已经虚绝,反去补益实而不虚的阳脏,益阳刚愈损其阴,这就是所谓对已实的再使其实,对已虚的再使其虚,损耗了其中的不足,补益了其中的有余,象这样造成的死亡,就是因为医生的误治所致的。

[词解] 
①绝:是脏气虚绝,也包括一切虚损不足的现象而言。张景岳:“脉口浮虚,按之则无,是谓内绝不至,阴气之虚也。脉口沉微,轻取则无,是谓外绝不至,阳气虚也。” 
②内外:内为阴,是指属阴的肝肾,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筋骨的部位都在较深层之处,所以肝肾主内。外为阳,是指属阳的心肺,心主血脉,肺主皮毛, 都是在体表的浅层,心肺所属的营卫气血,又都是浮行于皮肤血脉之间,所以心肺主外。

《难经》论脉·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十三难色脉尺肤合参的诊断法

[原文] 
    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①,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②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③;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看到病人所显示的色泽,而得不到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发现与之相克脉相的,就会死亡;倘发现相生脉象的,疾病也就会自然全愈。色脉与脉诊应当参合起来看它是否相应,这在临床上究竟如何应用呢? 
答:五脉有五种不同的气色,都能显现于面部,但还应当和寸口的脉象、尺肤的色泽相适应。例如面部发现青色,脉象就应当弦而带急;发现赤色,脉象应当浮大而带散;发现黄色,脉象应当中缓而带大;发现白色,脉象应当浮色而带短;发现黑色,脉象应当沉濡而带滑。这就是所谓五脏的色诊与脉诊,应当参合相适应的概况。脉来频数的,尺部的皮肤也显现热象;脉来急促,尺部的皮肤也显现紧急;脉来徐缓,尺部的皮肤也显现弦缓;脉现涩象,尺部的皮肤也现涩滞;脉现滑象,尺部的皮肤也现滑利。 
五脏各有其所属的声音、气色、臭气和味道,但还应和寸口的脉象、尺内的色泽相适应。如何不相适应的,就是有了疾病。假如面部发现青色,而诊得的脉象是浮涩而带短,或是大而带缓,都是相克的脉象。如果诊得的脉象是浮大而带散,或是小而带滑,便都是相生的脉象。内经曾说过,在察色、按脉、诊尺肤的的三个方面只能掌握其中之一的,称为下工,能掌握二种的,称为中工,能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的治疗效果,十个病人中可治愈九个,中工在十个病人中可治愈七个,下工在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这些就是指运用上述的诊断法而言。

[词解] 
①色之与脉当参相应:参,是参合。相应,是相互适应,即两相符合的意思。在某一脏有病时该脏所特有的颜色和脉象,同时出现在面部和寸口的,如肝脏面青,脉弦急;心脏面赤,脉浮大而散等等,即称为色脉相应。 
②尺内:指尺部以内的皮肤。在前臂内侧,从掌后高骨的关部,到臂弯横纹处尺泽穴,计长同身寸一尺。这段的皮肤,叫做尺之皮肤,简称尺肤。 
③脉数,尺之皮肤亦数:数脉主热病,它的跳动是一息六次,说明血脉的流动是非常快的。尺之皮肤亦数,这里的数字,根据脉象是指尺部皮肤有热而言。

[按语] 
本难重点指出了察色、按脉、观尺肤的三种诊断方法,相互结合运用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本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指出相胜之脉和相生之脉。如以本难所举的例子来说,面现青色的属肝木,肝木的脉象是弦而急的,倘出现浮涩而短是肺金的脉象(金克木),或大而中缓是脾土的脉象(木 
克土),都叫作相胜之脉。如出现浮大而散属于心火的脉象(木生火),或小而滑属于肾水的脉象(水生木),都叫相生之脉。相生者为顺,病轻,易愈,相克者为逆,病重,难治。. 
另一方面,本难又指出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这是说在望诊与切诊之外,同时还须注意到五脏所属的声、色、臭、味,也就是要结合闻诊与问诊,使更能全面了解病情。兹将五脏的声、色、臭、味与色脉、尺内的相互关系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五脏声色臭味与色脉·尺内相应表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吟
                           五臭:             臊            焦            香            腥            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色脉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相应   脉:        弦而急    浮大而滑   缓而大    浮涩而    短沉濡滑
                     脉尺   脉:            急            数            缓            涩            滑
                     相应   尺:            急            数            缓            涩           滑

《难经》论脉·十四难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第十四难损至脉的病症及治法

[原文一] 
    难曰:脉有损至①, I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②,三至曰离经③,四至曰夺精④,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译文一] 
问:脉搏有损和至的现象,这是怎么讲的? 
答:至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脉跳动两次的,这是平和正常的脉象,叫做平脉;若一呼脉动三次的,已离开了经常的搏动标准,叫做离经; 一呼脉动四次的,是精气被耗夺的表现,叫做夺精;一呼脉动五次的,多属预后不良,叫做死脉;一呼脉动六次的,已表示生命将绝,叫做命绝;这些就是至脉的现象。所谓损脉是怎样的呢?在一次呼气的时间内,脉跳动一次,离开了经常的搏动标准,叫做离经;两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是精气被耗夺的表现,叫做夺精;三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多属预后不良,叫做死脉;四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表示气血已尽,脏败神去,生命将绝,叫做命绝;这就是损脉的现象。至脉致病,由肾脏上传到肺,是从下向上传变的,损脉则由肺脏下传到肾,是从上向下传变的。

[词解一] 
①脉有损至:损是减损,有退的含义;至是增至,有进的含义。阴独盛而脉搏至数减少的,就是损;阳独盛而脉搏至数增多的就是至。所以损和至的脉象,实际上也是包括一般的迟脉和数脉而言。 
②一呼再至曰平:这里的至,是脉搏的至数。平是气血和平,即正常的意思。一呼再至,就是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脉跳动两次。由于一呼吸脉跳动四次的,为无病之人的脉象,所以本节各句,虽仅提到呼气,省略了吸气,其实吸气的脉搏至数,亦与呼气相同,所谓三至四至,就是呼吸之间六次或八次。一呼一至就是在一呼一吸的时间,脉跳动两次,再呼一至,就是在两呼两吸的时间内脉跳动两次,余类推。 
③离经:指脉搏至数失常的意思,因至脉的一呼脉跳动三次,损脉的一呼脉跳动一次,或快或慢,都离开了经常一呼一吸脉跳动四次的常度,故称为离经。。 
④夺精:是人体的精气被耗散了的意思。虞庶:“一呼四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耗,耗则精气无所归,犹如夺去,故曰夺精......又二呼而脉一至......其人气耗血枯,神惨色夭,精华犹如夺去。”故亦曰夺精。



[原文二]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瘘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①。从上下者,骨瘘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译文二] 
问:损脉的病症是怎样的? 
答:一损的症状,出现在肺脏所主的皮毛部,主要是皮肤绉缩和毛发脱落;二损的症状,出现在心脏所主的血脉,主要是血脉虚衰不足,不能正常的运行以营养五脏六腑;三损的症状,出现在脾脏所主的肌肉,主要是肌肉消瘦,饮食物的养料不能输布到肌肉与皮肤,使其丰满光泽;四损的症状,出现在肝脏所主的筋,主要是筋缓弱,不能自主收缩和支持;五损的症状,出现在肾脏所主的骨,主要是骨萎软无力,不能起床。和这种情况相反的,就是至脉的病症。损脉的病,自肺脏顺次到肾,从上向下传变, 
到了骨萎无力不能起床的程度就是死症;至脉的病,自肾脏顺次到肺,从下向上传变,到了皮肤绉缩毛发脱落的程度,也将成为死症。

[词解二] 
①至于收病也:本句原文有误,据滑伯文说:“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又丁锦认为当作:“至之脉病也。”他说:“至之脉三字向误刊为至于收。”今从滑、丁之说语译。



[原文三]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①;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译文三] 
问治损的方法是怎样的? 
然:肺脏虚损的,当补益其肺气;心脏虚损的,当调和其营卫,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脾脏虚损的,当调节饮食,并保持起居饮食等的冷热适宜;肝脏虚损的,当疏肝解郁,以甘药和缓其中;肾脏虚损的,当补益其精气,这就是治疗虚损的方法。

[词解三] 
①缓其中:缓是和缓的意思,因为肝主怒,其气急,而甘味是性缓的,所以和缓其中,就是用甘味来调和的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又灵枢五味篇:“肝色青,宜食甘。”这些都是以甘味和缓其中的治法。



[原文四]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①。脉来如此,何以别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②,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③,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 
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为虽能行,名曰行尸④。

[译文四] 
问:脉搏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两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两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三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三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四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四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五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五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六次,一吸 
气的时间内跳动六次的;另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的;有在两次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两次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的;也有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跳动两次的。象这许多不同的脉搏情况,怎样去辩别和推断它所生的病症呢? 
答:脉搏在一呼气时间跳动两次,一吸气也跳动两次,搏动的力量不大不小,是健康人的正常脉象。如一呼气脉跳动三次,一吸气脉跳也三次的,是刚刚开始得病的脉象,如表现属阳的寸部脉大、属阴的尺部脉小,主发生头痛目眩的病;若寸部脉小,而尺部脉大,主发生胸部烦满,呼吸短促的病。一呼气脉跳动四次,一吸气脉也跳四次的,是病势将要进展的脉象,如脉现洪大的,则有胸中烦躁满闷的苦楚,如脉象细沉的,主腹部疼痛;如脉现滑象的,是伤于热的病,脉象现涩的,是受了雾露等寒湿之气。如一呼气脉跳五次,一吸气也是跳五次的,阳亢阴虚,就当出现趋于危险的困倦状态,如脉现沉细的,病情在夜里加重,脉现浮大的,病情在白天加重;如搏动的力量不大不小的,虽有困倦,还可以治疗,假使发现大小不一,那就难治了。一呼气脉跳动六次,一吸气也跳动六次的,是预后不良的死脉,如脉现沉细的,死在夜间,脉现浮大的,死在白天。一呼气脉跳一次,一吸气脉跳一次的,称为损脉,病人虽然还能行走,但应当是卧床不起来的时间居多,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气血不足的缘故。两次呼气脉跳一次,两次吸气脉跳一次的, 叫做无魂,这种已没有魂的病人,当趋于死亡,即使还能勉强行走,也只能叫做行尸。

[词解四] 
①呼吸再至:是指一呼一吸之间脉跳动两次,但在本句之前,原文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句,脉动的次数和呼再至是相同的,所以滑伯文曾指出此句是衍文,本节据此仅将原文保留而不做语译。 
②前大后小,根据寸关尺的部位,关之前为寸属阳,关之后为尺属阴,所以前是指寸部,后是指尺部,前大后小,病气在阳,会出现头痛目眩,相反的,前小后大,病气在阴,也就会出现胸满短气。 
③其人当困:困是指热甚伤阴,使病人困倦,病势趋于危急的意思。因为一呼吸之间,脉跳动十次,可见热甚已极,耗伤阴液,由阴虚而陷于困倦,所以说其人当困。 
④行尸:是形容病人生机已绝,濒于死亡,虽能勉强行走,实际上等于尸体在走一样, 所以叫行尸。



[原文五]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译文五] 
关以上的寸部有脉,关以下的尺部无脉,若由于邪实壅阻,病人当呕吐,倘不呕吐的,则非邪壅,而是元气衰竭的现象,属于死症。相反的,寸部无脉,尺部有脉,病情虽现危险,仍不致为害,其所以会这样的,举个比喻来说,是因为病人有了尺脉,好象树木有了根本一样,在上的枝叶,虽 
然已经枯萎,只要在下的根部生机尚在,仍会再生长的。脉有了根本,是表示病人还有元气,所以可以诊断为不是死症。

《难经》论脉·十五难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第十五难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

[原文一] 
     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虽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译文一] 
问:医经上说,春天的脉象是端直的弦脉,夏天是洪大的钩脉,秋天是浮虚的毛脉,冬天是沉坚的石脉,这些是四季当令的脉象呢?还是有病的脉象? 
答:弦钩毛石各脉,都是四季当令的脉象,春天出现弦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肝脏,在五行中属于春旺的东方木,初春万物开始生长,树木还没有长出枝叶,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出濡弱而带长的形象,因此叫做弦脉。 
夏天出现钩脉,是它所相应的心脏,在五行中属于夏旺的南方火,万物在夏季生长是最为繁荣茂盛的时候,树枝结满了果实下垂,绿叶成萌,都是向下弯曲象钩子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来时疾速,去时迟缓,因而叫做钩脉。 
秋天出现毛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肺脏,在五行中属于秋旺的西方金。这是万物生长到了终极,已届收成的季节,草木的花叶,都是到了秋天枯萎脱落,只有树枝还单独存在着,象人身上的亳毛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象毛似的一样轻虛而带浮象,因此叫做毛脉。 
冬天出现石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肾脏,在五行中属于冬旺的北方水。这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在隆冬的时候,水凝结的象石块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沉湍现而带滑,因而叫做石脉。以上这几种就是四季当令的脉象。



[原文二] 
    如有变奈何? 
    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①,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日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累累如环②,如循琅(1ang)玕(gan)③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④,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少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霭靄如车盖⑤,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⑥,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⑦,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实,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⑧,湍滑如雀之喙⑨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译文二] 
问:四季的脉象,如果有了变化,会出现怎样的形态呢? 
答:春天的脉应该是弦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轻浮虚软,好象摩循到飘动的榆树叶子,是正常的脉;若脉特别感觉到实而带滑,象摩循到坚硬的长竿一样,就是病脉,脉来急而有力,且特别坚强,如同刚张开的弓弦那样,即是死脉。春天的脉,由胃气精微而现弦象,是正常的脉象;如弦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弦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春天的脉,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夏天的脉应该是钩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象连串如环的珠子,如象摩循到滑润的美玉,是正常的脉;若脉来特别感到快速,好象鸡在举足疾走一样,就是病脉;脉来前曲后直,轻取不柔,重按不动,如同把持带钩那样,即为死脉。夏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钩象,是正常的脉;钩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钩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夏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秋天的脉应该是毛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轻盈浮大,象车子的盖顶一样,稍用力按,便现更大的,是正常的脉;不上不下,如摩循着轻虚的鸡毛那样,就是病脉;指按在脉上,只感到轻寂空虚,如同风吹动着羽毛那样的飘忽无定,散乱无根,即为死脉。秋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毛象,是正常的脉;毛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毛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秋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冬天的脉应该是石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寸部现大,尺部现小,上下成尖形,濡滑而象雀嘴样的,是正常的脉;若脉来象鸟啄食的接连不息,其中略带曲形,显现出钩多而胃少的,就是病脉,脉来长而软,象解开绳索那样的无力,而去时则急促有力,象以弓弹石一般,即为死脉。冬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石象,是正常的脉;石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石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冬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胃是容纳切饮食物的器官,主要是供给养料,成为四季脉象动力的来源,所以春夏秋冬的脉膊,都以胃气为根本。因此,胃气的有无,可以影响到四季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轻重,也可以做为决定死生的重要关键。脾脏是主中州的,它的脉气平和,在正常的时候,不可能有特殊的形象,到了脾衰的时候,才会出现脉来象雀的啄食那样,又象水滴的下漏一样,这就是脾衰在脉象上的表现。

[词解二] 
①厌厌聂聂:是形容脉来轻浮虚软的样子。吴昆说:“翮(he 鸟羽的茎状部分)翻之状,浮薄而流利也。”吕广说:“其脉之来,如春风吹榆叶,濡弱而调。” 
②累累如环:累是连续不断的意思。环是圆环。也就是形容连串的珠子,象圆环一样的排列着。 
③琅玨:是滑润的美玉,形容象珠子一样。 
④前曲后居:是形容脉来全无冲和之气。前是指轻取。后是指重按。张景岳说:“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实牢而不动。” 
⑤霭霭如车盖:霭霭这里作轻浮解。车盖,是车的顶棚。全句是形容浮大轻软的脉象。 
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是指轻虚兼涩的脉象。不上不下,就是形容涩象。鸡羽,是形容象鸡毛的轻虚。 
⑦消索:是衰落清寂的现象,也是形容脉象的空虚,浮而无根。 
⑧上大下兑:.上是指寸部, 下是指尺部。兑与锐同,尖的意思。 
⑨喙:是鸟的嘴。

[按语] 
本难是说明四季正常脉象一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的变化,是和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温、凉、寒、热等气候变化相应的。本难先介绍正常脉象,然后以常衡变,说明各种反常的脉象,指出四时的平脉、病脉、死脉,并特别强调了胃气的有无与多少,是辨别这三种脉象的关键,也是人体健康、生病或死亡的主要因素。胃气充盛的是平脉,胃气减少的是病脉,全无胃气的是死脉。所谓四季脉象以胃气为本,就是不论是哪一季节的脉象,都应以和缓为主,因脾胃居中,有胃气的脉都是和缓的,正如《灵枢●终始篇》所说:“谷气也,徐而和。”《素问●. 玉机真脏篇》说:“脉弱以滑,是谓有胃气。”《四诊抉微》更有较具体的描述说:“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中和。”由此可见,从本难的内容总的说来,就是脉诊不但要注意搏动的快慢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各种脉象是否融和协调,也就是有无胃气的问题。

《难经》论脉·十六难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第十六难五脏脉诊与内外证候

[原文] 
     难曰:脉有三部九候①,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②,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注,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③,按之劳若痛,其病四肢满闭④,癃(yin) 溲(sou)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yue同哕:干呕),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⑤,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⑥,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译文] 
问:诊脉有三部九候的区别,在部位、形象等方面有阴阳的属性,在指法上有轻重的不同,又有左右六部脉,每脉十变,共为六十种变态,一脉还要随四时出现不同的变化等等,这些古代医家的诊法,距离现在已很久远,而现在一般医者多各以自己所用的诊脉方法为是,这究将怎样支辨别它的是非呢? 
答:这是要根据疾病所表现的内部和外部的症状来辨别,若要问疾病的内外是怎样的呢?回答说:假使诊得肝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爱好清洁,面色发青,时常要发怒;其内症是脐部的左边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都自诉四肢感到满胀酸重,动作呆滞,小便艰涩,大便困难,转筋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肝病,没有的,便不是肝病。 
假使诊得心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赤,口中干燥,喜好发笑;其内症是是在脐部上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心胸烦闷,心疼,手掌心发热。且有干呕的现象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心病,没有的,便不是心病。 
假使诊得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黄,时常嗳气,善于思索,爱好厚味;其内症是正当脐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腹部膨胀满闷,饮食不消化,身体笨重,关节疼痛,周身疲倦乏力,好睡眠,四肢不能收持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脾病,没有的,便不是脾病。 
假使诊得肺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苍白,常要喷嚏,悲忧愁闷不快乐,时时想哭泣,其内内症是其脐右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喘咳嗽,恶寒发热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肺病,没有的,便不是肺病。 
假使诊得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黑,常有恐惧感,时作呵欠;其内症是其脐部下面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向上逆,小腹部急而疼痛,便泄而里急后重,足胫部厥冷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肾病,没有的,便不是肾病。

[词解] 
①三部九候:《内经》和本难所指的三部九候,各有不同。《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以人身头、手、足的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三候,共得九候。本难所指的, 
是以寸口切脉部位本的寸、关、尺分为三部,每部各分浮、中、沉三候,共为九候。 
②六十首:是古代论脉的名词,历代注家对此的见解,各有不同,其中较为合理的如丁德用所说:“六十首者,是本经十难,一脉变为十是也。人有六脉,一脉有十变,此六十首也。”意思就是左右寸、 
关、尺六部脉,每部有十变,共计六十,故名六十首。本文从丁说语解。 
③动气:是指由内部积滞,出现在脐部及脐的上下左右的一种自觉和他觉的搏动感。 
④四肢满闭:满,是指有胀满酸重的感觉,闭,是阻闭,停滞的意思,也是形容有肝气胀郁所引起的动作呆滞的现象。 
⑤洒淅寒热:洒淅,是形容颤抖怕冷的形态。寒热,即恶寒发热的现象。 
⑥泄如下重:泄,是泄泻。如,作而字解。下重是里急后重的意思。

[按语] 
本难列举五脏病变的内外症状,主要也就是说明舍脉从症的诊断原则,当诊得某脏的脉象时,必须见有该脏在色味情志等方面出现的症状,才可以作为确定该脏病变的依据;如果单凭脉象,而未见该脏应有的症状,在诊断上,仍不能确认它是属于某脏的病变。

《难经》论脉·十七难

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第十七难脉症相应相反与预后
[原文]

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劳者,脉当得急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qiu鼻子堵塞不通)衄(nv出血)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劳者,死也。 
     病若谵(zhan病中说胡话)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患病或有趋于死亡,或有不经过治疗而自然全愈,或有连年累月拖延不愈的,其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否可以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呢? 
答:是可以完全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的。在诊病时,如病人闭着眼睛不愿见人,脉象应当出现强急而长的肝脉,若相反出现浮短而带涩的肺脉,则是肝木为肺金所克,便是死症。 
若病人张开着眼睛,且感到口渴,心胸部以下坚硬的(属于心实热症),脉象应当出现紧张有力而快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沉涩而带微象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病实脉虚,也是死症。 
如病人吐血,兼有鼻出血的,(属于阴虚症)脉象应当出现沉而细微的肺脉,若相反出现浮大而有力的心脉,则是肺金为心火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如病人胡言乱语,身体应当发热(属于阳热症),脉象应当出现洪大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手足厥冷,脉象沉细而微弱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阳病见阴脉,也是死症。 
若病人腹部膨胀,兼有便泄(属于虚寒症),脉象应当出现微细而带涩的脾脉,若相反出现紧张实大而带滑象的肝脉,则是脾土为肝木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按语] 
本难举出五个病例,每例都有“当得”和“反得”的脉象,以说明在预后的诊断上,不论是阴阳虚实各病,如有当得之脉,脉症相符的,则预后良好;若某病得到相反的脉象,脉症不相应的,都属预后不良,也就是强调了脉证的相应与否是决定疾病易愈和难治的关键。

《难经》论脉·十八难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第十八难三部脉法与脏腑经脉的配合

[原文一] 
     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①,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译文一] 
问:诊脉的部位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四经,属于手经的有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属于足经的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分别与在上的寸部和在下的尺部相联系,为什么会这样的配合呢? 
答: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属金;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五行属水。按五行相生的规律,金能生水,水势是向下流行,而不能倒向上行,所以属水的肾与膀胱,配合在关以下的尺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肝胆之木,能生属火的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火炎之势向上冲冒的,不会向下行的,所以属火的心与小肠位于属木的肝胆之上,配合在关以上的寸部。手心主心包经络和手少阳三焦经在五行属火,火能生属土的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土的方位在中央, 所以属土的脾与胃,配合在尺寸之间的中部。这些都是根据五行中子母相互生养的关系而来的。

[词解一] 
①部有四经:部,是寸、关、尺三部。因十二经分别联系着这三个切脉部位,每部各有二经,左右两手共计四经,所以说部有四经。.

[按语一] 
本难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左右两手的寸、关、尺三部,分别与脏腑十二经脉相配合的原理,从表面上看,其中的配合关系是较为错综复杂的,但从五行的属性细为分析,两者的配合与排列顺序,却又是有条不紊的。为了便于解释它的意义,依据原文内容,列表于下:


                                    三部                               左                                右



                                       寸         手少阴心         火        手太阴肺            金 
                                                  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



                                       关          足厥阴肝        木         足太阴脾           土 

                                                    足少阳胆                    足阳明胃



                                       尺        足少阴肾          水      手厥阴心包络        火 
                                                 足太阳膀胱                  手少阳三焦



[原文二]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①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译文二] 
部:诊脉部位有三部九候的区别,每部每候各主什么疾病呢? 
答:所谓三部,就是寸部、关部、尺部,九候就是在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共为九候。上部为寸部,取法于天的高高在上,主诊胸部以上到头部的疾病,中部为关部,取法于人处天地之间,主诊胸膈以下,到脐部的疾病;下部为尺部,取法于地的在下,主诊脐部以下到足部的疾病。在治疗上必须审察这些相应的部位,才可做为针刺的目标。

[词解二] 
①浮、中、沉:是切脉的轻重指法,即浮取,中取,沉取。

[按语二] 
本节主要将全身分为上中下,分属于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浮、中、沉三候,诊察脏腑、经脉的虚实常变,做为针治与用药的指标。其中的配合关系,概括的说,因切脉的部位,寸在上、关在中、尺在下,以寸部主膈以上,关部主膈以下到脐,尺部主脐以下,也就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意思。后世医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具体地提出了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合关系。但自从王叔和以后,历代有许多医家,对于左右手六部分配各脏腑的见解,略有不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兹列表如下:


  王叔和            李东恒            滑伯仁            喻嘉言            李频湖            张景岳
    寸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胸中         心,心包络

左 关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尺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小肠,      肾,膀胱, 
                                                                                 大肠                膀胱               大肠


    寸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胸中         肺,胸中 
右 关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尺      命门,三焦       命门,三焦    心包络,三焦    肾,三焦,      肾,大肠         肾,小肠

                                                                                  小肠

上表所列左右手寸关尺六部,与各脏腑的配合,以脏为主,以腑为副,其中对于脏的分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各家的意见,大都是一致的,惟有六腑的分配,各说不一,特别是大、小 
肠的分属,更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主要如王叔和认为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从表面的关系上,小肠应随心配合左寸,大肠应随肺配合右寸。李濒湖认为小肠的位置,在大肠之上,大肠在小肠之 
下,上为阳,左为阳,应把小肠分配在左尺;下为阴,右为阴,大肠应配合在右尺,张景岳根据五行的属性,认为大肠属于阳明之金,左尺为肾水,取金水相生之义,所以大肠应配合于左尺,小肠的五行属 
火,右尺肾中蕴藏着命门的真阳,属火,取火归火位之意,所以小肠应配合于右尺,这些不同的说法,虽见解各异,但它的基本精神和本难的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就是根据上以候上、中以候中、. 下以候下,的原则而来,所以关于三部分配六腑的问题,后世大多同意王叔和的说法,以为脏腑的表里既有一定的配合关系,则以腑配脏,分属六部,似属合理。

[原文三]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肋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得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①同注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译文] 
问:人患了深伏内部而积聚很久的积聚病,可以用切脉的方法来诊断吗? 
答:在诊察中如发现右侧肋部有积聚之气,当可诊得在肺部有结象,脉象结甚的,则积聚较为严重,若微现结象,则积聚亦较轻微。 
问:如果在肺脉诊不到结象,而在右肋却有积聚之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在肺脉虽没有出现结象,但右手的脉象当是沉伏的。 
问:患者在形体上有了久积不愈的痼疾,是否可用同样的诊法?还是另有其他别的诊法呢? 
答:结脉的形态,它的搏动比正常脉象缓慢,而在缓慢中时常间有一次歇止,没有常数,所以名为结脉,所谓伏脉,就是脉气伏行在筋的下面,浮脉就是脉浮行在肌肉的上面,内外左右积气痼疾,都可以根据结伏则病在内,结浮则病在外,结左病在左,结右病在右的道理,来进行诊断。假脉象呈现结伏而内部没有积聚,脉象呈现结浮而外部没有痼疾,或相反的,有了积聚而脉象并不呈现结伏,有了痼疾而脉象也不呈现浮结,便是脉象不与病症相符,或是病症不与脉象相符,都是难治的病。

[词解] 
①痼疾:经年累月不能治愈的疾病,统称为痼疾。

《难经》论脉·十九难
     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第十九难,男女的正常和反常脉
     难曰:经言有逆顺,男妇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子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子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脉象有逆有顺,男和女都有一定的常脉,但也会出现反常的变脉,这是怎样说的呢?
答:寅是黎明旭日东升、阳气渐盛之时。寅在五行为东方木,属阳。男生于阳,就是象征男子阳气
盛。申是夕阳夕下,阴气渐盛之时,申在五行为西方金,属阴。女生于申,就是象征女子阴血盛,这里取寅、申二支,是根据古人以金木为万物生成之数而来的。所以男脉盛于关以上属阳的寸部,女脉盛于
关以下属阴的尺部。因此,男子的尺脉常现虚弱,女子的尺脉常现强盛,这就是正常的脉象。
问:如果相反的男子出现寸弱尺盛属于女子的脉象,或女子出现尺弱寸盛属于男子的脉象,其中所发生的病变是怎样的呢?
答:男子出现女子脉,是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虚症,病生在内部,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可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女子出现男子的脉,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实症,病生在四肢,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也可以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这就是男脉和女脉强弱相反虚实不同的区别。
[按语]
本难主要是以阴阳属性说明男女在生理上的不同脉象,因男子阳旺于阴,所以关以上的寸脉应比关以下的尺脉要旺,女子阴旺于阳,所以关以下的尺脉应比关以上的寸脉要旺,这是正常现象,反此则为异常脉。
《难经》论脉·二十难

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第二十难阴阳伏匿的脉象

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①,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②。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③。

[译文] 
问:医经上说:脉象上有隐伏和匿藏,究竟隐伏匿藏在哪一脏的部位,才算是隐伏和匿藏呢? 
答:这是说明阴脉阳脉互相乘袭,互相隐伏的情况。脉在属阴的尺部应见阴脉,反而出现浮滑而长的阳脉,就是阳脉乘袭阴部;在尺部虽见阳脉,但有时却夹有沉涩而短属阴的脉象,这就叫做阳中伏阴。 
脉在属阳的寸部应见阳脉,反而出现沉涩而短的阴脉,就是阴脉乘袭阳部。在寸部虽见阴脉,但有时却夹杂着浮滑而长属阳的脉象,这就叫做阴中伏阳。寸部和尺部都见阳脉,为阳偏盛,会发生狂病;尺部和寸部都见阴脉,为阴偏盛,会发生癫症。阳气脱失的,病人会神志错乱,发生幻视;阴气脱失的,病人会目盲不能视物。

[词解] 
①阴阳更相乘:阴是指尺部,或沉涩而短的脉象;阳是指寸部,或浮滑而长的脉象。更是变更,乘是乘袭,即乘虚侵袭到其它部位的意思。更相乘,就是阴部见阳脉,阳部见阴脉,阴阳相互乘袭,在原有的部位中出现其它不属于本部的脉象。 
②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重阳,是指属阳的寸部见阳脉,属阴的尺部亦见阳脉。因阳的偏盛,纯阳无阴,所以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叫号等属于阳性的狂躁现象。重阴,是指属阴的尺部见阴脉, 
属阳的寸部亦见阴脉。因阴的偏盛,纯阴无阳,所以出现情绪苦闷,神情呆滞,言语错乱等属于阴性的痴呆现象。 
③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脱阳脱阴是指阴阳亡失不能维系,以至发生脱象。阳为气,脱阳者阳气飞越,无气上充,致发生视觉异常,妄见鬼神等神志错乱的现象。阴为精,五脏的精气上荣于目,真 
阴脱失,不能滋养双目,就成为目盲。

[按语] 
本难从阳部见阴脉,阴部见阳脉,说明阴阳脉的的相互乘袭,以及阳中伏阴,阴中伏阳属于伏匿的脉象。这种阴阳互易其位的情况,在第三难曾提到,就是阴阳乘袭所出现的复脉和溢脉。不过复脉和溢脉与本难阴阳乘袭的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在程度上则有轻重不同,复脉和溢脉是阴阳气的偏盛,到了孤阴孤阳的地步,属于死脉,本难的伏脉和匿脉则是脉象在阴阳位置上的相互更易,并且互有隐伏、匿藏,虽是反常的脉象,但还不是阴阳气隔绝的情况,属于病脉。这是临床上应该注意辨别的。

《难经》论脉·二十一难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 
     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第二十一难形病和脉病

[原文] 
    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①也,此大法。

[译文] 
问医经上说:人的形体虽有了病态,在脉象上却并不出现病脉,则预后佳良,叫做生。发现病脉,而在形体上并不见病态的,则预后不良,叫做死。这是怎样解释呢? 
答:人的形体有了病,在脉象上未见病脉,并不是真是形体有病而不会出现病脉的,是说呼吸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在比例上不相符合,这也是诊察疾病大概的法则。 
①息数不应脉数:是指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应有的脉搏至数与呼吸不相适应,而出现迟或数的脉象,如十四难所指出的一呼三至、四至、五至、六至,或一呼一至、再呼一至、三呼一至、四呼一至之 
类,根据呼吸与搏动次数的比例,都可以作为病情轻重及预后良恶的依据。

[按语] 
本难以形病与脉病的关系中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指出预后诊断的关键,主要不在形体的是否出现病态,而在脉象上是否有了病脉。也就是形体虽然憔悴,或精神萎糜等病态,只要有正常的脉搏,没有太过或不及偏差的脉象,一般都在预后良好;相反的,形体虽然暂时没有显著的病状,但如果出现乍大乍小,过于迟数等脉,一般都是预后不良。 
又本难词意较简,历代注家都认为原文特别是末段的文,恐有残缺,有待进一步考证。

《难经》论脉·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第二十二难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的关系

[原文] 
     难曰:经言脉有是动①、有所生病②,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xu)之③,血主濡之④,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雍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也各有所生病,同是一条经脉, 而会变化两种病候,是什么道理呢? 
答:医经上所说的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邪在气分的,气的病变就是是动病;邪在血分的,血的病变就是所生病。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人体熏蒸于皮肤分肉之间;血的功能,主要是濡润 
筋骨,滋养脏腑。如果气滞留而不能畅行熏蒸,便是气先有了病变,血壅塞而不能濡养滋润,便是血在气以后有了病变。所以首先发现的为是动病,然后发生的是所生病。

[词解] 
①是动:动是变动,也就是发生了异常的现象。是动,是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所表现的各种有关病症。 
②所生病:是指本经的循行通路及相连脏腑所发生的病候,也就是和这一经脉与所属俞穴主治有关的各种病症。 
③气主呴之:呴是温煦的意思,也做熏蒸解。因为气的功能,主要是运行精气输送营养,以温煦全身,熏蒸于肌表皮肤之间,所以说,气主呴之。 
④血主濡之:濡是滋润的意思。因为血液周流全身,主要能濡润筋骨,滑利关节,滋养五脏六腑,保持正常的活动,所以说,血主濡之。

[按语] 
本难以气血先后,解释是动与所生病的区别,认为是动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这种解释,后世医学颇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动和所生病,主要是在气在经与外因内因的区别;有的认为是一经之病与他经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因络病与经病的不同等等。但各家的意见亦不一致。考是动和所生病的名称,出自《灵枢.经脉篇》。该篇在叙述了十二经的循行之后,按着每经各载有属于该经脉所主是动及所生的病候。例如介绍肺经时说:“是动则病:肺胀满,喘咳...”. ;“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又介绍脾经时说:“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院痛...体重”;“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从《灵枢》原文来看,是动和所生病,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把两者对立地区分为气血、先后、内外、藏府经络等,就难以说明这一致的病症了。因此,我们在前面的词解中,没有照本难原意注释。

《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第二十三难经脉的长度与循行

[原文一] 
     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①,可晓以不②?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蹻脉③,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十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④,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译文一] 
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长短尺寸,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答: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三条阳经,每经从手指到头部的距离,各长五尺,左右六条经脉,五六得三十,共长三丈。 
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阴心,手太阴肺,三条阴经,每经从手指到胸中的距离,各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三六得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长二丈一尺。 
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三条阳经,每经从足趾到头部的距离,各长八尺,左右六条经脉,六八四十八,共长四丈八尺。 
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三条阴经,每经从足趾到胸部的距离,各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共长三丈九尺。 
人体在两足的阳蹻脉和阴蹻脉,从它自足踝到目部的距离来计算,每脉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一丈五尺。 
督脉和任脉,是分布在背腹正中的单行线,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九尺。 
以上各经脉,总计共长十六丈二尺,这就是十二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词解一] 
①度数:是指经脉长短的尺寸数。本节所说的长度,也是以同身寸的测量标准来计算的。 
②不:音意与否字同。 
③蹻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二脉,分布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外侧是阳蹻。内侧是阴蹻。 
④督脉、任脉:属于奇经八脉的二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任脉统任一身 的阴脉,故以督、任为名。

[按语一] 
本节说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蹻脉的长度,合共长十六丈二尺。这些长度,也是计算营卫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尺寸度数的依据。因为古人按照脉搏的搏动次数和呼吸次数,推 
算营卫和经脉之气,在全身上下流转情况时,认为在一息的时间内,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称为一周,一昼一夜绕行了五十周,共长八百一十丈(详见《灵枢●五十营篇》),其中每周的气行度数十六丈二尺,就是根据本难所述各经脉的总长十六丈二尺来计算的。 
本节内容和《灵枢●脉度篇》的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对十二经的长度,都是以左右两侧的经脉计算,督脉和任脉是单行线,各以一脉计算。值得研究的,就是分布在左右的阴蹻和阳蹻,共有四条,但文中仅提到“蹻脉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只计算了两条脉的长度,它究竟是指的左右阴蹻脉,还是左右阳蹻脉呢?关于这个问题,根据《灵枢.脉度篇》说:“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由此可见,本难所称的蹻脉,在男子为阳蹻,因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在女子为阴蹻,因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也就是只计算了经的长度,而没有计算络的长度。



[原文二]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①,注②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 
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③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译文二] 
问: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它们的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终止的? 
答: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贯通阴阳,使全身内外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它的循环是从中焦的部位开始,首先流注到手太阴肺经和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再从手阳明大肠经,流注到足阳明胃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承接着从足太阴脾经,再流注到手少阴心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然后又从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承接着从足少阴肾经,再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络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然后又从手少阳三焦经,流注到足少阳胆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仍复回转来,流注到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都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旁支,它和经脉同出一源,彼此紧密地连系着,象圆环一样地运行气血,循环周转灌溉全身。而各经络的脉气,又都会集在寸口、人迎,所以这两个部位在脉诊上,都可作为处理百病和决断死生之用的。

[词解二] 
①中焦:约在脐上四寸胃中脘之处,即脐眼胸骨尖的中间。 
②注:是形容象水液样的流通灌注。 
③朝:是会集的意思,滑伯仁说:“朝,犹朝会之朝”。

[按语] 
本节说明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联系传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终止于足厥阴肝,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从阴经到阳经,再从阳经到阴经,各经承接着循环运行,构成了一个阴阳相随、内外相 
贯的整体。兹将各经上下逆顺的循行方向,并参照《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作一简表如下(表中的循行顺序,各经穴的起点和终点,是依据各经走向来排列的):


经   别                       循 行 方 向

1手太阴肺经               胸走手 
                                          2手阳明大肠经               手走头 
                                          3足阳明胃经                      头走足 
                                          4足太阴脾经                          足走腹 
                                          5手少阴心经               胸走手 
                                          6手太阳小肠经               手走头 
                                          7足太阳膀胱经                   头走足 
                                          8足少阴肾经                          足走腹 
                                          9手厥阴心包络经          胸走手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走头 
                                         11足少阳胆经                       手走足 
                                         12足厥阴肝经                          足走腹



[原文三]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①,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译文三] 
问医经上说:懂得脉气的终始,才能确定阴阳、气血、表里、内外的关系。这句话是怎么解释呢? 
答:所谓脉气的终始,就是脉法的纲领。因为寸口人迎的部位同阴阳各经的脉气,是内外贯通的,经常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而气血在人体之内,又象圆环一样的循环周转,没有息止,脉搏的动力由此而发源,显示生机的开始,所以称为始。所谓终,便是从脉搏所反映的三阴三阳经的脉气已绝,脉气竭绝,就会死亡,而在临死前,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显示生机的停止,所以称为终。

[词解三] 
①朝使:滑伯仁说:“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用也”。主要就是指人体的阴阳气血,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在寸口、人迎部位,从而反映脏腑功能的是否协调,可作为诊断的准则。

[按语] 
本节从终始两文面,说明人迎、寸口,在诊断上的作用,不但能够反映内脏的病变,而且还可从脉搏上所表现出来的脉气的盛衰有无,作为推测预后的依据。也就是说,这两个切脉部位,都在 
诊断_上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但对于寸口、人迎的所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宗王叔和之说,以左手的关前部为迎,右手的关前部为寸口,且因《难经》倡导独取寸口的切脉法,所以本难所提的寸口、人迎的部位,认为应以在关前部的说法较为妥切;但另一种见解,根据《内经》有关寸口、人迎的记载,则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当在手腕,( 桡骨动脉)的太渊穴处,人迎(属于足阳明胃经)当在颈部两侧的颈动脉处。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说。

《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

[原文一] 
     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①,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③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译文一] 
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脉气已竭绝时,会出现怎样的症候?可以根据病情去测知预后的好坏吗? 
答: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因缺乏肾气而形成骨萎枯槁。因为足少阴肾是此类于冬藏的经脉,必须象万物在冬季那样的潜藏蛰伏,不宜泄露亏耗。它是深伏内行而具有温养骨髓的作用,所以骨髓得不到肾气的温养,就会使肌肉不能附着于骨。骨肉既已分离而不相亲近,也就会有肌肉松软而萎缩的现象。因肉软而又萎缩,骨气外脱,便会使牙齿象长了一些,并呈现枯色,头发也失去润滑光泽。头发没有光泽,也就是骨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戊日趋于严重,逢己日死亡。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则脉气就不能营养脾之窍一口唇。 因脾主肌肉,其荣在唇,所以口唇色泽的好坏,可以作为测知肌肉荣枯的依据。经脉不能输布营养,肌肉便不会光滑润泽。肌肉既不滑泽,也就会形成肉胀而皮肤紧急。因肉胀而紧急,口唇就会处翻,口唇外翻,也就是肉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甲日趋于严重,逢乙日死亡。 
足厥阴肝经的脉气竭绝,就会由筋的收缩,而有牵引睾丸上缩和舌卷的现象。因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脉,肝脏外合于筋,它和筋的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肝经和各经的经筋,多是会聚在生殖器,并向上通过经脉,联络于舌根。所以肝脉气绝得不到营养,就会使筋拘缩挛急,因筋的缩急,就会引起睾丸和舌的卷缩,所以如出现舌卷和睾丸上缩的症状时,便是筋已先死的症象。这种病情,逢庚日趋于严重,逢辛日死亡。

[词解一] 
①肉湍来却:濡(ruan)与软通,就是柔软。却,是退缩的意思,这是是指肌肉的萎缩而言。 
②肉满:满是形容肿胀,也就是指肌肉胀满而皮肤紧急的现象。 
③筋者,聚于阴器:阴器是指生殖器,聚于阴器的筋,主要是指经筋。如《灵枢●经筋篇》所载:“足阳明之经,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bi),聚于阴器”,“足太阴之筋,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循阴股,结于阴器”;“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这里的络诸筋,就是说明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与其它各经的筋相联络,所以足厥阴与各筋的关联,也是最为密切的。



[原文二]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①;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li 黑中带黄),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②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cou) 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译文二] 
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肌表的皮毛得不到营养而焦枯。因手太阴肺主一身之气,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肤和毫毛。当肺气不足,不能运行精气以输布营养时,则皮毛焦,皮毛焦枯,便是皮肤中已丧失了津液,由于丧失了津液的润泽,就会使皮肤和关节都受到损伤,皮肤关节既有了损伤,就显示出皮肤枯焦,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也就是毫毛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丙日趋于严重,逢丁日死亡。 
手少阴心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血脉的运行不能通畅,血脉不通,也就使血液不能周流全身,血液不流行,肤色就失去了光泽,所以面色会呈现黑黄如黧一样,这便是血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壬日严重,逢癸日死亡。 
手足三阴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眼花眩晕,看到的东西都在旋摇转动着,以致只好把眼睛闭起来。眼睛闭合,表示神志已经丧失。神志先行丧失,就是死到临头了,所以临死的时候,就会眼睛闭合。 
六腑阳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使阴和阳两相分离,因阴阳的隔离,就会形成皮肤的毛孔不固,精气外泄,从而流出了绝汗。这种汗,大如连串的珠子,在皮肤上凝滞不流,也就是气已先死的征象。所以是早晨发现这种危象,可以断定在当夜必死;如在夜间发现,也可断定在明天早晨必将死亡。

[词解二] 
①皮节伤:滑伯仁说:“诸液皆汇于节也”。所以把津液缺少而引起的皮毛焦枯,称之为“皮节伤”。 
②目眩转:眩,是眼花眩晕。转,是旋摇转动。眩转,就是目花撩乱,视物不清的意思。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必将在与该脏腑相连属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表现出各种症状,并可根据这些症状来进行诊断。另一方面,因经脉之气的输注,又是供应内脏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脏腑病变到了严重阶段,以致影响经脉之气竭绝的时候,各部分就得不到营养的供应,随着每一部分所属的脏腑和经脉的不同,反映在每一经气绝的症状, 也必然会各不相同了。 
至于本难所叙各经气绝,逢一定日期危笃的道理,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来的。例如肾属水,戊己属土,土克水,所以戊笃己死;脾属土,甲乙属木,木克土,所以甲笃乙死;肝属木,庚辛属金,金克木,所以庚笃辛死。又如肺属金,丙笃丁死,因丙丁属火,火克金的原故;心属火,壬笃癸死,因壬癸属水,水克火的原故。以上原是古人对疾病预后的一种估计,实际上无非是为了说明这些病有迅速恶化和死亡的危险。《素问●脏器法时论》对于病情吉凶和时日的关系,有较具体的阐述,可参阅作为进一步的研究。

《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第二十五难十二经与脏腑的配合

[原文] 
    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译文] 
问:人体有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相配,但五脏六腑合起来只有十一个,其中多余的一经,是内连于什么脏器的经呢? 
答:这一条经,是手少阴心经的别脉手厥阴心包络经,心包络和手少阳三焦互为表里,两者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象的,所以连同心包络在内,共为十二经。

[按语] 
本难指出心包络与三焦互为表里,两者都是有其名而无形质的。这一说法,曾引起了后世许多医家的争论,认为心包络和三焦并不是无形的。关于三焦的问题,我们留待后面讨论三焦时再谈,现在单从心包络来说,元代滑伯仁就说:“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至于心包络的作用,早在《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了记载:“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之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这就是说外邪如有停留在心脏的,都是在心脏外围心包络的部位上,即所谓病在外经而不在内脏,所以,后世医家在临床上针治心脏的病,常取心包络的穴位,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可见,心包络很难设想,为实际并不存在的有名无形的东西。

《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第二十六难十五 别络中的三络

[原文] 
    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阴络,有阳络,有脾之大络①。阳络者,阳蹻之络也;阴络者,阴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译文] 
问: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除十二经各有一络之外,其余的三络,是连属于什么经脉的络呢? 
答:在十二经所属的十二络脉以外,另有阳络、阴络,还有内连于脾脏的大络。所谓阳络,是连属于阳蹻的络脉,阴络,是连属于阴蹻的络脉,所以,加上这三络,共有十五络脉。

[词解] 
①脾之大络:即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位于渊腋下三寸。当腋下六、七肋骨之间。

[按语] 
络脉是经脉中分出的支络,它的分布,和经脉有显著的区别,因经脉是循行于较深的部位,络脉则散布于浅表部位:经脉是纵行的,络脉是支而横出的;经脉是深不可见的,络脉是浅而常见的。但在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络脉起有纽带作用,加强了阴经与阳经的联系。所以在十二经之中,每经都各有一支络脉,自表经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从而构成了十二经的整体循环。 
十五络脉,除了十二经各有一络之外,其余的三络,据本难说,就是属于阳蹻脉的阳络,阴蹻脉的阴络,以及脾之大络。如以阳蹻脉和阴蹻脉的作用来说,它是主宰全身左右的阴阳,所以把它所属的络脉称为阳络、阴络,列入十五络脉之内,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是,这两络,和《灵枢●经脉篇》的记载,却有不同,因《经脉篇》所载并非阳蹻、阴蹻,而是督脉的长强,任脉的屏翳(yi 遮蔽)。如把这两种;不同的别络,从络脉的分布部位结合阴阳的属性去理解,则阳蹻、阴蹻以左右分阴阳,督脉、任脉以前 
后分阴阳,两者有殊途同归的意义,也是值得互为参考的。不过,《经脉篇》对于十五络脉的描述,既分别指出了一定的循行的部位,又具体说明了虚实病候,所以后世对于十五络脉的认识,都是以《经脉篇》的记载为根据,特别是每一络脉的名称,更是临床治疗上取穴的准则。因为当每一络脉, 从经脉上一定的穴位分出后,就以分出的穴位来定名,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脉,自“列缺”穴分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自“偏历”穴分出,所以就用“列缺”作为肺经络脉的名称,“偏历”作为大肠经络脉的名称,其它各经,也都是按这个原则来定名的,这也是治疗上常用的络穴。另一方面,因阳蹻和阴蹻脉本身没有穴位,它的穴是寄托在十二经之中,而任脉、督脉则和十二经一样,本身是有穴位的,所以一般认为在十五络脉之中,包括任督二脉在内,较为合理。

《难经》论经络·二十七难

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第二十七难何谓奇经八脉

[原文一] 
     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译文一] 
问:经脉中有称为奇经八脉的,它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在整个经络系统中,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脉、督脉、任脉和带脉。这八脉的分布都异于常脉,而各自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所以称它为奇经八脉。



[原文二]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①(pang-pei)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译文二] 
问:人体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合共为二十七经络的脉气,都是相互随从着在全身上下循环周转,为什么独有奇经八脉的运行,不受这个经络系统的约束呢? 
答:古代圣人规划着建设沟渠,以通畅水路的流行,原是为了防备不测的水灾,如果天空降下很多的雨,就会使沟渠里的雨水盈满充溢。当这个时候,大量的雨水泛滥妄行,圣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堵水外流。这种情况,等于络脉中的气血在盈满时,便要溢出正经的范围别道而行。奇经八脉就是把满溢的气血蓄积起来,所以它并不随同十二经脉流注,它的环运也就不拘于在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了。

[词解] 
①霶霈:是大雨的意思。刘禹锡:“山顶自晶明,人间已霶霈。”

[按语]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一个重要部分。称它为奇,主要是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的。因为奇经八脉是单独无偶的,并无固定的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所以,称为奇经。奇经八脉在十二经脉之间,起有综合调节的作用,如督脉统率手足六阳经;任脉总任诸阴经;冲脉是贯通十二经脉的血海;带脉环腰一周,总束阴阳各经;阴蹻和阳蹻,分属人体左右的阴阳,阴维和阳维,分属全身表里的阴阳,也就是蹻脉和维脉,综合调节了全身左右表里的阴阳各经。

《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第二十八难奇经八脉的起止和循行

[原文] 
    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①,并于脊里,上至风府②, 入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③,以上毛际,循复里,上关元④, 至喉咽。 
    冲脉者,起于气冲⑤,并足阳明之经,夹齐(同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⑥,回身一周。 
    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⑦。 
    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⑧。

[语译] 
问:前面所说的奇经八脉,既然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那末,它的循行都是从哪里起始,接着又经过和到达哪些部位呢? 
答:督脉,起于尾闾(lv) 骨端长强穴下的会阴部,沿着脊柱里面,直上至枕部下方的风府穴,进入脑部。 
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的会阴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腔内部,上经关元穴, 顺着前正中线到达咽喉。 
冲脉,起于气冲穴,并行于足阳明胃经之内,挟脐旁的两侧上行,到达胸部而分散。 
带脉,起于胸两侧季胁的下部,环绕着腰部一周,象束腰带一样。 
阳蹻脉,起于足跟,沿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上部的风池穴处。 
阴蹻脉,也起于足跟,沿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和冲脉交会贯通。 
阳维和阴维,主要是维系和联络着周身表里的经脉。这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而不随十二经循环周流,灌溉于各经脉之中,所以阳维脉起始于各阳经的会合之处,阴维脉起始于各阴经的相交之处。 
奇经和十二经,在生理功能上的区别,譬如圣人设计了沟渠,通畅水流,当沟渠里的水量盛满充溢时,就会流入于深湖之中,这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圣人也不能阻止水的满溢旁通。而在人体经脉中的脉气到了丰盛之时,也就会进入奇经八脉,不循经脉的通路环运周转,所以十二经脉,不能阻止丰盛的脉气外流,等于是不能阻止沟渠满溢的水,流入深湖-样。如果八脉受到病邪的侵袭,蓄积在内,郁而不解,便会发生肿热,当用砭石以射刺放血的疗法,进行疏泄。

[词解] 
①下极之俞:指躯干的最下部,即在长强穴以下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 
②风府:督脉穴名,在项上部颈后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大筋内。 
③中极之下:中极,为任脉穴名,在腹下部,当脐下四寸之处。 
④关元:任脉穴名,在腹下部,当脐下三寸之处。 
⑤气冲:足阳明胃经穴名,一名气街,在腹下部,归来穴之下一寸,当任脉曲骨穴的外侧二寸处。 
⑥季胁:又名季肋,在侧胸部最下最短的肋骨处,即俗称为软肋的部位。 
⑦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风府穴两旁,后头骨下项肌之外侧陷中。 
⑧砭射之:砭,是砭石,即用石片扎刺皮肤,为远古时代的治病工具。射之,就是射刺放血的疗法,丁锦:“砭射之,出其所畜之血也”。

[按语] 
本难承接前一难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奇经八脉的起止点和循行部位,使人对于八脉的分布概况,有一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八脉和各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有着复杂的关系,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本难还只是指出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另有许多支线散布各处,通达全身上下的许多部位,牵涉的范围尤较广泛。特别是督脉、任脉和冲脉,分布的支线最多。为了便于参考研究,兹根据《素问》、《灵枢》以及后世有关的记述,结合本难的内容,对奇经八脉,略作申述如下:

1.督脉: 督脉的循行,一般都以在背部的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的这一条通路为主,但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篇》、《甲乙经》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它的循行路线,包括各支脉在内,共有四条。其中两条,都自背部由下而上,另一条是由脑部循脊旁下行至腰,还有一 条是行于腹部,由少腹直上,入喉。这四条径路的具体分布情况,简要的说: 
(1)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到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的长强穴,由脊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巅顶,沿额至鼻柱; 
(2)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聚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过来贯脊入属肾脏; 
(3)从目内眦处上行,上额交巅上, 入络脑的正中,再分别下颈项,循脊旁下行至腰中,入络肾脏; 
(4)由少腹胞中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 上系目下之中央。

2.任脉: 任脉的循行径路,也不只是胸腹部正中线的一条, 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篇、五音五味篇》,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任脉的循行共有三条径路,其中行于胸腹部的有两条: 
(1)起于少腹部中极穴下面,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上颐,循面,入目; 
(2)从鸠尾穴处分出,散布于腹部。但另有一条却是由背部转出于腰部,开始时起于胞中,贯脊,上循背部正中,其浮而外出的,循腹(右)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3.冲脉: 冲脉的循行径路,和任、督二脉一样的较为复杂,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逆顺肥瘦篇、动输篇、五音五味篇》,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冲脉可分为五条径路,其中两条,循胸腹部上行,另有两条沿大腿内侧,下行至足, 还有一条则自少腹分出,贯脊,行于背部。这五条径路的具体分布情况,简要的说: 
(1)从少腹内部再浅出气街部,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过脐旁,抵达胸中后弥漫散布; 
(2)自胸中分散后,向上行到达鼻之内窍“颃颡(hang-sang) 部; 
(3)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guo 膝盖后弯腿处,俗称腿弯)中,经过胫骨内廉,到内踝的后面,入足下; 
(4)从胫骨内廉,斜入足踝,到足跗上,循行于足大趾; 
(5)从少腹分出,向内贯脊,行于背。

4.带脉: 带脉的循行,比较单纯,除了本难所指出的“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之外,文献中与此有关的记载较少,仅在《灵枢●经别篇》中曾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在这里说明了带脉的位置,循行腰腹,高低约与十四椎相平。此外,《在奇经八脉考》的记述中曾把在带脉的起点穴位,作了说明:“带脉者,起于季胁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5.阳蹻脉: 阳蹻脉的走向,根据本难和《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从两条径路来叙述: 
(1)阳蹻脉的循行路线,起于足外踝下足太阳经的申脉穴,绕行外踝后下侧,上沿股外侧, 向上经过胁肋,循行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毗,与阴蹻、足太阳脉上行于脑,再回转来到目外眦; 
(2)从目眦上入发际,向后行,到风池穴处。

6.阴蹻脉: 阴蹻脉的走向,根据《灵枢●脉度施篇、寒热病篇》、《奇经八脉考》以及本难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是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下的照海穴,上行沿股内侧, 经过阴部,上循胸内,入于缺盆, ;沿喉咙,出人迎穴之前,经过颧部内侧,到达目内眦,和太阳、阳蹻脉相会,再相并上行至脑,回转来再入目锐眦处。

7.阳维脉: 阳维脉的走向,本难仅指出起于诸阳之会,而没有具体说明起始部位和分布概况,但在《奇经八脉考》之中,却有明白的说明: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它的脉气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沿膝部的外侧,上行髀厌部, 抵少腹侧,沿胁肋斜向上行,至以上的肩部,经过肩前,行入肩后,上沿耳的后方,到额部,再循行于耳上方。在头部的循行,最后是和督脉会于风府、哑门。

8.阴维脉: 阴维脉的走向,本难也仅指出起于诸阴之交,并未明确的叙述它的起始部位和分布情况,但在《奇经八脉考》之中,把它的起点和循行路径,以及各经穴的交会,都有进一 步的说明:阴维脉起于诸阴经的交会处,它的脉气发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上沿腿内侧,抵达少腹部,沿胁肋部循行,再上贯胸膈,到咽喉的两旁会合,上行头面,至顶前的头额部。

《难经》论经络·二十九难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的症候

[原文] 
    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①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②,女子为瘕聚③。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 
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 
答: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带脉发生病变。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词解] 
①溶溶:《脉经》作容容。丁德用说:“溶溶者缓慢。”滑伯仁说:“无力貌。”也就是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 
②七疝:即冲疝、狐疝、(广+颓)疝、疲疝、(广+贵tui)疝、癃疝七种疝气。 
③瘕聚:是两种在腹部有块状的病症。疲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聚是积聚,痛无常处,所谓“六腹之积”都属于结聚的疾病。

《难经》论脏腑·三十难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第三十难营卫的生成和循行

[原文] 
    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①,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语译] 
问:营气的运行,是不是经常地同卫气相互配合着周转吗? 
答:医经上说,人体的精气是禀受于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当饮食物入胃,通过消化吸收以后,其精微就分别传布到五脏六腑,从而使五脏六腑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流行在脉中,卫气运转于脉外,都是在周身不息止的营运着,一日一夜各循行了五十周次后,再总的会合一次,这样在属阴属阳的表里内外之间,互相贯通着运行,好象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所以知道营气和卫气都是相互配合而并行的。

[词解] 
①五十而复大会:五十是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运行五十周次。大会是指营行在脉中,卫行脉外,两者虽然异途动行,但经过五十周次之后,再总的会合一次,

[按语] 
本难概括的说明了营卫的生成及其循行部位,指出营卫之气都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而成的。这不但明确了营卫的本身都是水谷的精气,而且从所提出清浊内外的区别及会合情况,更把营卫的性能和相互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所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二字就指柔和刚的性能,并不是指质的澄清或浑浊来说的,清是含有柔和的意思,浊是含有刚悍的意思,也就是营气和卫气具有阴柔和阳刚的不同特性,分别担负起营养人体和防御疾病的作用,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营卫之气的分布,所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同样可以从阴主内,阳主外的属性去区别。因营气属阴,它的分布,是由胃传肺,从肺行于血脉之中,以运行于全身;而卫气属阳,它的运动迅速,分布于脉外,达于四肢,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这样的分布,虽仅是偏重于阴和阳主内主外的作用,但营卫同源异流,它们的分布,也并不是固定在内或在外的。正如张景岳所说:“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荣主血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荣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荣,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由此可见,营卫之气有着“阴生于阳,阳根于阴”的相辅为用的关系。就生理功能来说,营主营养内脏的作用,可以使卫外的机能增强;卫主卫外,也可以保证体内能得到营养。所以营卫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运行着,实际上也就是说明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协调的整体。

《难经》论脏腑·三十一难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第三十一难三焦的部位及其主要功能

[原文] 
    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①?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②,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③。

[译文] 
问:三焦是承受什么而生成的?它的部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施治时,经常又在何处取穴?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答:三焦,是饮食出纳运化的道路,也是人体气化活动从起始到终末的所在。上焦的位置,在心区下面,向下到横膈膜的一段,气化的输布,起始在胃的上口;它的功能,专主纳入而不排出;其治疗的主穴在膻中,当任脉玉堂穴以下一寸六分,两乳头之间的凹陷处,便是膻中的部位。中焦的位置,在胃的中脘,不上也不下;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饮食物;其治疗的主穴,在肚脐的两旁(天枢)。下焦的位置,在脐下适当膀胱的上口;它的功能,主要是分别清浊,专主排出而不纳入,有传导饮食物糟粕的功用;其治疗的主穴,在脐下一寸之处(阴交)。把这上中下三部合并起来,总称为三焦。整个三焦之气聚集的地方是在气街。

[词解] 
①其治常在何许:这里的治字,历代注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作管理解,说是指气之所在而言;有的主张作施治解,说是指施治的穴位。各说的涵义虽可互通,但根据本节答语内容,解作施治的穴位解,似较妥切。何许是何处的意思,承上文也就是指当在何处取穴而言。 
②分别清浊:是指下焦主要有排泄大小便的功能,它把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出清浊,把精华输于五脏去贮藏,将糟粕送到大肠,又将浊秽的水液沿着下焦渗入于膀胱。 
③其府在气街:府,作所在解。这里是指三焦之气所聚的地方。气街亦作气冲,是足阳明胃经的穴名。

[按语] 
本难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和主要功能,以及在病变时施治的穴位,这对于三焦的认识很有帮助。关于三焦部位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出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这里虽然指出了大致的分界,还没有把上中下三焦的境界作出具体的说明,本难则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这三个部位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指出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下焦当膀胱上口。这样,就可从这些部位认识到各部所连属的内脏,如上焦包括心肺二脏;中焦包括了脾胃二脏;下焦包括了肝、肾、膀胱、大小肠等脏。也就是说,三焦是上连于肺,下连于膀恍,其外为躯壳,其内为脏腑,位居胸胁腹里之内,包容五腑的一个大腑。 
由于三焦在部位上是包括胸腹腔上中下三部,所以在功能上也就包括了有关内脏的作用,概括地说来,即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本难所指出的几个主治穴位,也是根据地三焦部位和所连属的内脏而定的。例如上焦主治穴膻中,在胸骨体中央,是脾、胃、三焦、小肠经四脉之会,也是心包络的募穴;中焦的主治穴,在脐旁,当是指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它既属胃经,又是大肠的募穴;下焦的主治穴,在脐下一寸之处,属于任脉的阴交穴,也是任脉与冲脉、足少阴肾经三脉的会穴。从这上中下三焦的主治穴来说,更可以证明三焦与内脏的密切关联,所以要了解三焦的功能,必须和所连属的内脏结合起来认识。

《难经》论脏腑·三十二难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第三十二难心肺的部位和营卫气血的关系

[原文] 
    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译文] 
问:五脏都是相等的,为什么独有心、肺两脏的位置,却在横膈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心主血液循环,肺主周身之气,血是营养的物质,气是卫外的能力,两者相互随同着全身上下运转,所以称为荣卫。它们分别贯通流行在经络中,周转于体表之间,共同发挥了营养和保卫的作用,所以心脏和肺脏都在横膈的上面。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心脏主全身的血脉,肺脏主一身的气机,二者对于气血营卫起有调节作用。气血营卫之间,是相互为用的。血液所以能够周流不息,滋养全身,是靠气的推动作用,而气所以能够生生不己,温熙全身,则又靠血的资助。同样的情况,营是充盈于内,以营养内脏为主,但内脏得到营养,也就是增强了卫外的机能;卫是捍卫于外,以防御外邪入侵为主,但卫外的机能健全,也就保证了内脏能够顺利地得到营养。

《难经》论脏腑·三十三难

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第三十三难肝肺的属性与浮沉现象

[原文] 
     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①也。庚之柔②,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③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①也,丙之柔②。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④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译文] 
问:肝主青色,五行比象于木;肺主白色,五行比象于金。但肝脏入水则下沉,木在水里却是浮的;肺脏入水则上浮,金属品在水里却是沉的。其中的意义,将怎样来解释呢? 
答:肝脏不是单纯的只比象于五行中的木,它在十天干中属于阴性的乙木,在五音之中属于角音。乙木和阳性的庚金相配,庚是刚,乙便是柔,这种刚柔相济的关系,从大处说,是阴阳的互根,小而言之,就是夫妇的配合。由于乙木是阳气未盛的初春之木,庚金是阴气未盛的初秋之金,当乙庚相合之后,乙木解脱了它原在微弱的阳气,吸收了庚金之中微弱的阴气,因此,它的性质由于乐意从金而带有金性。又因金旺于秋。自秋以后,昼短夜长,所行的阴道较多,阴的属性是向下的,所以肝脏在水里就要下沉了。 
肺脏不是单纯的只比象于五行中的金,它在十天干中属于阴性的辛金,在五音之中属于商音。辛金和阳性的丙火相配,丙是刚,辛便是柔,这种刚柔相济的关系,从大处说,是阴阳的互根,小而言之,也就是夫妇的配合。由于辛金相应的秋令,阳气较盛,阴气尚微,当它解脱了原有微弱的阴气,婚配给丙火为妻,因此,它的性质由于乐意从火而带有火性。又因火旺于夏,夏季昼长夜短,所行的阳道较比较多,阳的属性是向上的,所以肺脏在水里就会上浮了。 
肺在成熟也就是在纯粹的时候又复下沉,肝脏在成熟也就是在纯粹的时候又复上浮,那又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因为阴阳分离,按其原在的性质,各返其本的缘故。因此也可知道,纯粹的辛金,仍当归并于庚金同类,恢复了金质下沉的本性;纯粹的乙木,仍当归并于甲木同类,恢复了木质上浮的本性。

[词解] 
①乙、角、辛、商:乙、辛是天干之中肝肺的代名词。因十天干各以所属的阴阳五行分别代表了脏腑,其中以腑为阳,脏为阴,并从表里关系,互为配合,如甲乙都属于木,甲是阳木属胆,乙是阴木属肝;庚辛都属于金,庚是阳金属大肠,辛是阴金属肺。而肝、心、脾、肺、肾五脏,又各配合了角、征、宫、商、羽五音,其中以肝配角音,肺配商音。这里的乙角、辛商,就是代表肝肺。 
②庚之柔,丙之柔:庚丙在十天干中都属于阳性,天干每隔五位按阴阳的不同属性,从五行相克的关系上,刚柔相合,如甲与已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等。阳为刚,阴为柔,所以属阴的乙木与属阴的庚金相合,乙便是庚之柔;属阴的辛金与属阳的丙火相合,辛便是丙之柔,从而构成了阴阳刚柔的配偶关系。 
③释其微阳,吸其微阴:释,是解脱或除去的意思。吸,是吸收。微阳微阴,是指乙木和庚金的性质,从相应的时令季节中阴阳盛衰来说,乙木所代表的肝脏,属于阴中之阳,因木旺于春,乙木是应于初春的柔木,这时候阴性尚多,阳气未盛,故称微阳。金旺于秋,庚金是应于七月的阳金,初秋继炎夏之后,阴气未盛,阳多阴少,故称微阴。 
④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熟,是成熟的意思,也就是指已成为纯粹的一种品质。肺熟、肝熟,就是指辛金和乙木,原先虽分别配偶着丙火和庚金,辛从火之性而浮,乙从庚金之性而沉,但最后因相交之气已散,阴阳分离,结果仍各返其本,成为纯粹的金和木。所以肺熟而复沉,辛金仍恢复了金性的下沉;肝熟而复浮,乙木也仍恢复了木性的上浮,正如丁锦所说:“熟,犹纯也,辛归庚,则纯金,丙与辛不合而离矣,乙归甲,则纯木,乙与庚不合而离矣。离则亢,亢则死矣。”这里所谓阴阳的由离而死,就是指死则归本,由生长发展到最后阶段,所以称它为熟。

[按语] 
本难的主要意义,在于说明脏腑之间有阴阳互根、五行交会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阴阳交则生,不交则病,离则死。本难特举肝、肺二脏而言,因肝主血、肺主气、气血为人身阴阳之主的缘故。

《难经》论脏腑·三十四难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第三十四难五脏所主的声色臭味及所藏的七神

[原文一] 
     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也。

[语译一] 
问: 五脏各有它所主的声音、颜色、臭气、味道,其具体内容,都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答:古代有一本《十变》的书说:肝脏所主的颜色是青的;在五气中属臊膻气;在五味之中,酸味先入于肝;在病时发为呼叫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泪液。 
心脏所主的颜色是赤的;在五气中属焦气;在五味之中,苦味先入于心;在病时发出谗言乱语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汗液。 
脾脏所主的颜色是黄的;在五气中属香气;在五味之中,甜味入于脾;在病是发出歌唱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涎液。 
肺脏所主的颜色是白的;在五气中属腥气;在五味之中,辛味先入于肺;在病时发为哭泣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涕液。 
肾脏所主的颜色是黑的;在五气中属腐气;在五味之中,咸味先入于肾;在病时发出呻吟的声音; 
它所化生的是唾液。 
以上这些就是五脏所主的声音、颜色、臭气和味道。

[按语一] 
本节说明五脏与声、色、臭、味、液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它将具体地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病用药方面。


[原文二]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译文二] 
问,五脏中藏有七种名称的神,各脏所藏的是哪一种神呢? 
答:脏是主宰人身精神活动的神气所居藏的处所。所以五脏务有所藏,肝脏藏魂、肺脏藏魄、心脏藏神、脾脏藏意和智、肾脏藏精和志。

[按语二] 
本节从五脏和七神的关系,说明脏腑与精神活动的联系。因为社的含义,包括精、神、魂、魄、意、志、智七种名称,主要是指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活动。 
七神分别藏于五脏,都是和每一脏的生理功能有关的,例如心藏神,就是由于心是一切精神意识生命活动的主宰。同时,心主血,肺主气,肾主精,有了精、血、气的物质存在,才能有神、魂、魄的精神活动表现。所以,神、魂、魄等的精神活动,实际上主是内脏的功能表现。

《难经》论脏腑·三十五难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第三十五难脏腑相合

[原文] 
     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①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府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府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②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③也;胆者,清净之府④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⑤也。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府; 
     大肠者,肺之府;胃者,脾之府;胆者,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扬,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译文] 
问:五脏各有一定的部位,与其所相合的腑,都比较接近。但心、肺两脏距其相合的小肠、大肠两腑却比较远,是什么道理呢? 
答:医经上说:心脏主营血。肺脏主卫气,两者具有通行阳气的功能,所以位居膈上。而大肠和小肠是传导浊阴之气下行的,所以位居膈下,因此它们的距离就比较远了。 
问:又有一个问题,如果按阳清阴浊的说法,则所有的腑都是属阳的,当是清净的所在,而实际上大肠、小肠、的传送秽滓、胃的受盛水谷、膀胱的储留小便,都是受纳不净之物,那又将怎样来解释呢? 
答:各腑虽属于阳,若把它们都称为清净之处,是不对的。医经上曾说:小肠是接受胃中已腐熟的水谷之腑;大肠是输送糟粕,排泄粪便的腑;胆是清净不浊的腑;胃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的腑;膀胱是 
蓄藏水液的腑。根据每一腑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至于会有两样的名称,所以把各腑都称为清净之处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脏腑互为表里的关系来说,小肠是配合心脏的腑,大肠是配合肺脏的腑,胆是配合肝脏的腑,胃是配合脾脏的腑,膀胱是配合肾脏的腑。每一脏各有所主的颜色,同它相配合的腑也可以用这种颜色来定名。所以心主赤色,小肠称为赤肠;肺主白色,大肠称为白肠;肝主青色,胆称为青肠;脾主黄色,胃称为黄肠;肾主黑色,膀胱称为黑肠。所有这些腑都是属于下焦之气所管理的。

[词解] 
①传阴气:传,是传导输送的意思。阴气,在这里是指秽浊之气。传阴气,就是说大小肠具有接受糟粕、排泄粪便的功能。 
②受盛之府:受盛,是承受的意思。因小肠上接于胃,承受胃所下移的已消化的饮食物,故称受盛之府。 
③传泻行道之府:是说大肠接受小肠移下的糟粕,从肛门排出,有导之下行的作用,所以称为传泻行道之府。 
④清净之府:六腑之中,独有胆是贮藏清而不浊的胆汁的,所以称为清净之府。 
⑤津液之府:津液是指人身的水液,出于肌表则为汗,出于前阴则为小便。因膀胱是储留小便的脏器,所以称为津液之府。

[按语] 
本难解释了位在膈上的心、肺二脏和位在膈下的小肠、大肠二腑,互为表里相合的道理,是由于“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这是从阳上阴下以及阴阳相合的关系来说明两者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临床上也是很密切的,例如,心移热于小肠,就会出现小便黄赤和尿血等症;又如,大肠的壅塞不通,便闭内结,也可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喘满闭塞。由此可见,脏腑的表里配合,对于辩症施治是很重要的。 
脏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也就是脏属阴,主封藏,主静;腑属阳,主通达,主动。脏与腑之间,又是相互协作的,共同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至于把五腑分别称谓赤肠、白肠、青肠等,无非是根据五脏所主的颜色,说明脏腑配合而已。

《难经》论脏腑·三十六难

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第三十六难命门的功能

[原文] 
     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①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语译] 
问:五脏各只有一个,其中独有肾是两枚,什么道理呢? 
答:肾脏有两枚,并不是完全都称为肾,在左边的是肾,在右边的称为命门。命门,是全身精气所在的地方,也是原气所系维的地方,男子以蓄藏精气,女子用以维系胎胞,所以说肾脏仍只有一个。

[词解] 
①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包括原阳、原阴,统称为原气。张景岳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按语] 
本难说明肾有两枚的缘由,并指出命门的功能,这里虽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作为区别,但这里所说的左右,并不是指人体的部位一 左侧和右侧,应该从肾脏包含有肾阴、肾阳两方面的功能去理解的。因为肾是水脏,主藏精,精为元阴;命门为元气之所系,为元阳。元阳是先天的真火,元阴是先天的真水。所以,命门和肾的关系,也就是水火相济、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的关系。它们因名称的不同而划分为左右,其实在功能上,命门的作用和肾气是相同的,没有左右的区别,所以本难的末句说“故知肾有一也。”

《难经》论脏腑·三十七难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第三十七难五脏与九窍

[原文一] 
     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九窍①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语译一] 
问:五脏的精气,分别从那里出发,又通达到什么地方,可以把它明白的讲述吗? 
答:五脏的机能活动,可以在上部头面九窍得到反映,所以肺脏的精气上通鼻窍,鼻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气味的香臭;肝脏的精气上通眼窍,眼睛的功能正常,就能察看颜色的黑白;脾脏的精气上通.口窍,口的功能正常,就能尝辨五谷的滋味;心脏的精气上通舌窍,舌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酸、苦、甘、辛、咸等五味;肾脏的精气上通于耳窍,耳的功能正常,就能分辨角、征、宫、商、羽等五音。如果属阴的五脏功能失常,便会导致九窍的不能通畅;若属阳的六腑功能失常,便会因气血留滞和郁结在皮肤而发为痈毒。

[词解一] 
①九窍:通常以眼、耳、鼻、各有二窍,加上口的一窍和前后二阴,合称为九窍。但从头面的九窍来说,则以眼、耳、鼻的各有二窍,再加口一、舌一、喉一,合称为九窍。

[按语一] 
本节叙述内脏与外在五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眼、耳、鼻、口、舌各窍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作用的正常,都是有关内脏机能正常的表现。如果内脏有了病变,五官各窍就会发生异常 
变化,因此,从各窍所表现的症候,就可以测知与其相连系的脏器所发生的病变,这对临床诊断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原文二]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①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译文二] 
病邪侵袭到六腑,必然导致属阳的经脉失调,因阳脉失调而发生病变,就会使在表的气行留滞,气行失于流通,就会显示阳脉偏盛的现象。病邪侵袭到五脏,必然导致属阴的经脉失调,因阴脉失调而发生病变,就会使在里的血行留滞,血行失于流通,就会显示阴脉偏盛的现象。如阴气过于旺盛,使阳气不能在内外正常的营运,就称为格;如阳气过于旺盛,使阴气不能在内外正常的营运,就称为关。倘阴阳二气都有偏盛时,因表里隔离,使阴阳内外之间不能相互营运,就称为关格。有关格现象的,就不能活到应该活到的寿命而早亡。

[词解二] 
①不得相营:营,即营运的意思。不得相营就是指阴阳之气不能正常的运行。


[原文三]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①,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译文三] 
问:医经上说:精气只能流行于五脏,而不能营运到六腑,是什么道理? 
答:精气在体内运行,象水的流动一样,是没有一刻息止的,所经阴脉的精气营运于五脏,阳脉的精气则营运于六腑,二者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一样的无从知道它的起点,也无法计算它转流的次数,经常是终而复始的循环着,不象水的会倾复或泛溢。因此,人体内外的精气,无所不通,在内是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是濡润肌表皮肤。

[词解三] 
①莫知其纪:这里的纪,是指经气在体内循环的次数,因它是经常终而复始,没有息止地运行着,就无法知道它运行了多少次,所以说莫知其纪。

[按语三] 
本节阐述精气营运的部位,主要就是从五脏藏精而不泻的理论中,解释了当时以为精气只能营运于五脏的一般看法。这里不但根据阴阳脏腑的相互关系,明确地指出精气是如环无端的周转着,阴经的精气营运于五脏,阳经的精气则营运于六腑,而且进一步说明它的作用,在内温养腑腑,在外还可以濡润肌表皮肤。

《难经》论脏腑·三十八难

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第三十八难脏五腑六

[原文] 
     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译文] 
问:属脏的器官只有五个,属腑的器官却有六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所说属腑的器官有六个,是包括三焦在内的。三焦具有原气之别使的作用,主持周身脏腑经脉等所有的气化功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态的,它的经脉是属于手少阳经,这是五脏五腑之外的腑,所以说属腑的器官共有六个。

[按语] 
本难从解释六腑的来由中,说明三焦在生理方面,具有原气之别和主持诸气的功能。所谓原气之别的意义,当结合肾间动气的作用去理解,因为它是命门的真阳之气,为人身生命所本的原气,前在第八难第三十六难对此都已有阐述。至于三焦具有原气之别使的作用,将在六十六难中交代,这里从略。

《难经》论脏腑·三十九难

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第三十九难腑五脏六

[原文] 
     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 
     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有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语译] 
问:医经上说:属腑的器官只有五个,属脏的器官却有六个,是什么道理呢? 
答:一般所说的六腑,其实正式的只有五腑。 
五脏也有把它叫做六脏的,就是因为肾有两脏,在左边的是肾,在右边的是命门,命门也就是全身精气和神气所居住的地方,男子用以蓄藏精气,女子用以维系胎胞,它的气与肾相通,所以包括了命门在内,就叫作六脏了。 
问:至于六腑为什么说只有五腑呢? 
答:因为五脏各有它表里配合的一腑,三焦虽也称谓一腑,但并不和五脏相配,所以说正式的只有五腑。

[按语] 
本难指出当时对五脏六腑的看法,认为原有的六腑中,除去不与五脏相配合的三焦,故称五腑。在五脏中肾有两脏,故称六脏。这种对脏腑数字的不同论点,原无深义,实质上是继三十六难说明肾有两枚的原由之后,进一步申述命门在人体的重要性,并把它列为一脏,与原有的五脏,合称为六脏,借此以引起人们对命门的重视。

《难经》论脏腑·四十难

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第四十难闻、臭与内脏的关系

[原文] 
     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①,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①,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译文] 
问:医经上说:肝主颜色,心主臭气,脾主五味,肺主声音,肾主水液。根据这样的说法,那么鼻为肺之窍,是肺脏的外候,肺主声,鼻应该作为听声音的器官,但它反而只能够辨别香臭。而耳为肾之窍,是肾脏的外候,肾主液,耳应该与水液有关,但它反而只能听察声音。这些问题,其中的意义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肺脏在五行中属于西方的金,按五行消长的规律,十二地支中的巳,为金的长生之地,已的五行方位,属于南方火,火是比象于心脏的,根据心主臭的原则,把心肺两脏联系起来,所以使属肺的鼻窍,就有辨别香臭的功能了。肾在五行中属于北方的水,按五行消长的规律,十二地支中的申,为水的长生之地,申的五行方位,属于西方金,金是比象于肺脏的,根据肺主声的原则,把肺肾两脏联系起来,所以使属肾的耳窍,也就有听察声音的功能了。

[词解] 
①金生于巳,水生于申:巳、申,是十二地支中的二支。十二地支按五行分配方位,巳、午为南方属火,申、酉为西方属金,每一地支,各以阴阳、刚柔和五行的属性,按排列的顺序,作出五行消长的规律,如木生于亥,火土生于寅,金生于巳,水生于申等,亦称为五行长生的规律。主要也就是把五行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五行由生到死的过程,其中如把已火称为炉冶之火,金属品必须经过烈火的锻炼,才能成器,所以说金生于已。申的位置是西方,西方多高原,也是水流的发源之地,所以说水生于申。这种说法,和一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说,略有不同。

《难经》论脏腑·四十一难

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第四十一难肝有两叶

[原文] 
     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①,去太阴②尚近,离太阳②不远,犹有两心③,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译文] 
问:肝脏独有两叶,这是和什么相应的? 
答:肝脏在五行中,配属于东方的木,木是比象春季的生发之气,春天万物开始萌芽生长,还在幼小的时期,好象稚幼无知地还不懂得和别物相亲。当时的气候,离开阴极的冬季尚近,说热还没有热;距离阳盛的夏季不远,说冷已不觉冷,它是在冬夏之间,不冷不热的时候,在着温和而能滋生万物的特点。所以肝有两叶,也就是和草木的幼苗,在春季里开始由一粒种子分裂为两叶的现象是相应的。

[词解] 
①意无所亲:亲是亲密或亲近的意思。主要是形容春季草木始生,在萌芽的时期,好象稚幼时的没有思慕之情,恋欲之爱,所以说意无所亲。 
②太阴、太阳:这里的太阴、太阳,是指冬夏两季。因冬季夜长昼短,气候寒冷,为阴之极,故称太阴;夏季昼长夜短,气候炎热,为阳之盛,故称太阳。 
③两心:是指春季温和的气候,既不偏于寒冷,又不偏于炎热,可从于阴,也可从于阳,在阴阳和寒热的两者之间,不冷不热,所以称它为两心。

[按语] 
本难主要是把肝脏和东方的木,以及春季万物始生的现象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肝脏的有两叶,如同草木在初春萌芽时,先分裂出二叶那样的。这是古人取类比象的说法。

《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第四十二难脏腑的形态功能

[原文一] 
     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①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②。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②。 
     回肠③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④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译文一] 
问:人体肠胃消化道的长短,受纳饮食物的容量多少,各有一定的数吗? 
答:胃的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度是二尺六寸。盘曲的容量,可受纳饮食物三斗五升,其中经常留存着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 
小肠的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一分的三分之一,长三丈二尺。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二斗四升,水液六升三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 
回肠的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的一斗,水液七升半。 
广肠的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的糟粕九升三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 
如上所述,所以肠胃的长度,一般是五丈八尺四寸,合共可受纳饮食物八斗七升六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按以上合计数,应作九斗二升一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原文当有误),这就是肠胃的长短和所受饮食物容量的总数。

[词解一] 
①大:是指周围而言,也就是周长的尺寸。 
②少半、大半:少半,是指一分中的三分之一;大半,是指一分中的三分之二。 
③回肠:是小肠的下段,上按空肠,下连大肠。 
④广肠:包括今之所称的乙状结肠和直肠在内,位置在脊柱附近。


[原文二] 
      肝重四两(按别作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①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②,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译文二] 
肝重二斤四两,左面有三叶,右面有四叶,合计有七叶。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魂的。 
心重十二两,其中有七孔三毛,受纳精汁三合。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神的。 
脾重二斤三两,扁阔三寸,长五寸,附有散膏半斤,主裹聚血液,温养五脏。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意的。 
肺重三斤三两,有六叶两耳,合计八叶。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魄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志的。

[词解二] 
①散膏:是指脾脏附近的一种组织。 
②六叶两耳:叶和耳,在这里都是形象的形容词,垂下为叶,旁出为耳。


[原文三]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①,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迭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译文三] 
胆在肝的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它的容量,受纳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二两,纡曲伸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阔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一分的三分之一,从左旋转迭积十六曲。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二斗四升,水液六升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阔四寸,直径一寸,在脐下向右回旋环绕十六曲。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一斗,水液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阔九寸,容纳小便九升九合。

[词解三] 
①铢:古代计算重量的名词,二十四铢为一两。


[原文四]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①,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译文四] 
口阔二寸半,自口唇到齿的长度是九分,牙齿后方到会厌的深度是三寸半,其大有五合的容量。 
舌重十两,长七寸,阔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阔二寸半,从它到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阔二寸,长一尺二寸,计有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一寸的三分之二,长二尺八寸,受纳食物的滓渣九升三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

[词解四] 
①会厌:是掩盖气管的一个器官,位于气管与食道交会之处。

[按语四] 
本难详细叙述了五脏六腑,以及口、舌、咽喉、肛门等的长短、大小、重量、容量等,这些有关解剖学的记载,所计算出来的数值,古今的度量衡虽有不同,但根据许多人的研究,认为其中有大部分和近代解剖学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于本难所指出五脏的形态、大小、重量等,特别是形态方面,如肝有七叶,心有七孔三毛,肺有六叶两耳等,与现代解剖学的记载,颇不相符,有待进一步研究。

《难经》论脏腑·四十三难

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第四十三难不进饮食七日而死的原因

[原文] 
     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qing)①,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译文] 
问:人不进饮食,到了七天就会死亡,是什么道理? 
答:人的胃中经常留存有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一般健康的人每日大便两次,每一次排便量是二升半,一天中就要排出五升,七天合计五七三斗五升,使胃中所有存留的饮食物便逐渐排泄净尽。所以健康的人,七天不进饮食而趋于死亡,就是因为胃中饮食物及其所化生的津液都已尽竭,以致营养断绝而死了。

[词解] 
①圊:即厕所。

[按语] 
本难主要解释人在绝食七天后,因水谷津液俱尽而趋于死亡的原因。这里所提到的肠胃受纳水谷的容量和每天的排出量,无非是一种估计数量,要领会本难的精神实质,不能仅在这些数字上着眼,而应从“水谷津液俱尽”的关键去认识,主要就是强调应该经常保持水谷津液的营养,以充实胃气的重要性。人在绝食后七日而死的原因,着重在胃中的水谷津液俱尽,也就是这个缘故。

《难经》论脏腑·四十四难

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第四十四难七冲门

[原文] 
     七冲门①何在? 
     然:唇为飞门②,齿为户门③,会厌为吸门④,胃为贲门⑤,太仓下口为幽门⑧,大肠小肠会为阑门⑦,下极为魄门⑧,故日七冲门也。

[译文] 
问:人身有七个冲门,是在什么地方? 
答:口唇是飞门;牙齿是户门;气管与食管交会之处的会厌是吸门;胃是贲门;胃的下口是幽门;大肠小肠的交会处是阑门;在消化道最下端的肛门,就是魄门。这七个都是消化系统中的要道,所以叫做七冲门。

[词解] 
①冲门:是冲要之门,即要道的意思。 
②飞门:飞,古与扉通,扉就是门扇,主要是因口唇的张合,饮食等皆由此而入,如同门扇一样,所以把口唇叫作飞门。 
③户门:因为食物入口,在口内最先要通过牙齿,好象门户一样,所以把牙齿叫做户门。 
④吸门:因会厌是掩盖气管的器官,也是呼吸纳气的枢纽,故称为吸门。 
⑤贲门:贲,是沸起或奔动的意思。贲门指胃上口,因胃气由此而出,上传至肺, 如水气的上蒸,故以为名。 
⑥太仓下口为幽门:太仓是胃的别名。太仓下口即胃下口,因它和小肠相衔接,如曲径通幽一样,所以称它为幽门。 
⑦阑门:阑与栏通,即门户之间的门栏。用门栏来比拟大小肠的交会之处,所以叫阑门。 
⑧魄门:魄古与粕同,即糟粕的意思,因肛门是传出糟粕之处,所以称它为魄门。

《难经》论脏腑·四十五难

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第四十五难八会的部位和主治

[原文] 
     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①,脏会季胁②,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译文] 
问:医经上所说的八会,它的部位在那里? 
答:六腑之气的聚会处,在任脉的中脘穴;五脏之气的聚会处,在肝经的章门穴;筋的聚会处,在胆经的阳陵泉穴;髓的聚会处,在胆经的绝骨穴(即悬钟穴);血的聚会处,在膀胱经的膈俞穴;骨的聚会处,在膀胱经的大杼穴;脉的聚会处,在肺经的太渊穴;气的聚会处,在三焦膜之外,也就是直对两乳之间的任脉膻中穴。一般由热邪所引起脏、腑、气、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取其所会聚的穴位进行治疗。

[词解] 
①太仓:是胃的别名。这里是指脐上四寸的中脘穴。甲乙经:“中脘一名太仓”。 
②季胁:是侧胸部最下最短的肋骨处,亦为软肋部的统称。这里是指肝经的章门穴。

[按语] 
八会穴是全身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也是针灸疗法中八个重要穴位。本难指出这八穴是治疗“热病在内”的要穴,这对后世运用此八穴有很大的启发。

《难经》论脏腑·四十六难

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第四十六难不寐和易寐不寤的原因

[原文] 
     难曰:老人卧而不寐①,少壮寐而不寤(wu) ①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语译] 
问:老年人卧床不能熟睡,少壮年的人熟睡而不容易醒,是什么道理呢? 
答:医经上说:少年和壮年的人,气血充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卫气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在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熟睡而不易醒。老年人的气血已经衰败,肌肉不滑利,营气和卫气运行的通路亦已涩滞,所以在白天的精神不够充足,夜里也就不能熟睡。根据医经这种解释,就可以知道老年人在夜间不能熟睡的原因了。

[词解] 
①寐、寤:寐是入睡,寤是醒觉,熟睡而不易醒,叫作寐而不寤。

[按语] 
本难将老人不能熟睡和少壮年的人熟睡而不易醒的情况,作了明显的对比,并解释了其中的主要关键,在于气血的充盛和衰败,以及营卫运行的正常或涩滞所致。这虽是以睡眠的情况为例,来说明营卫气血的盛衰对人体的关系,但因此就不难理解,老年人到了衰老的时期,由于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以致在白天精神不够充足,夜里不能熟睡,这是普遍的现象,也是生理上的必然趋势。如果在没有衰老的阶段而有此种现象,那就是病态,需要适当的治疗了。

《难经》论脏腑·四十七难

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第四十七难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

[原文] 
     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语译] 
问:人的面部独能耐受寒气的刺激,是什么缘故? 
答:人的头部,是手足各阳经的聚会之处。由于手足三阴经脉的分布,大多只到颈部和胸中就回返而不再上行了,只有手足三阳经脉,都要上达到头面部,所以使面部在耐寒的能力,不怕寒气的刺激。

[按语] 
本难讨论人面独能耐寒的原理,着重在说明人的头部是诸阳之会,所以提出了“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以作为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根据十二经脉的分布情况,手足各阳经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头面部,但手足各阴经,并不是和头面部毫无关联,本难所谓各阴经,都能到达颈胸部,不等于说头面和各阴经没有联系,实际上无非是突出了各阳经上达头面的作用。因为十二经脉的整体循环,各阴经通过阳经的配偶关系,内外表里相互贯通,遍及全身,也是无所不到的,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解释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时,具体地阐述了是由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这就是明显的指出了周身的十二经脉,与其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所有血气的运行,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特别是诸气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肤又厚,肌肉也坚实,所以虽在极寒冷的气候中,它仍有抗寒的能力而不怕寒气。因此,也就可以明确的认识,十二经的气血都和头面密切有关,不能理解为单是阳经与头面有关,而与阴经无关。

《难经》论病·四十八难

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第四十八难脉、病、诊的三虚三实

[原文] 
     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滿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译文] 
问:人的疾病有三虚三实,是指哪些情况而说的? 
答:三虚三实,就是指脉象有虚实;病症有虚实;诊候有虚实。所谓脉象的虚实,一.般是细软无力的属虚,坚紧有力的属实。至于病症的虚实,主要可从三方面来说:

一、由内病传变外出的属虚,由外病传变内入的属实;
二、久病而言语如常的属虚,暴病而不能言语的属实;
三、进展徐缓的慢性病属虚,骤然发作的急性病属实。

所谓诊候的虚实,即触按在患部柔软的属虚,坚牢的属实;有痒的感觉属虚,有痛的感觉属实;若仅在外表有疼痛,而体内仍感舒适的,属于外实内虛;体内有疼痛,而外表仍感舒适的属于内实外虚。所以说这就是辨别虛实的大纲。

[按语] 
辨察虚实是中医诊断学的纲领,也是治疗上决定或攻或补的主要依据。概括的说,虛,是正气虛;实,是邪气盛。但是虚实之中,有邪盛而正不虚的;有邪不盛而正已虛的;也有正虛甚而邪仍留恋的,所以在临症上还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才能正确的进行诊断和治疗。也就是说,只要根据四诊,掌握属虚属实的关键,就不难辨别清楚,正如《医学心悟》所说:“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把这几句话,结合本难的内容去理解,对如何辨虚实的问题,也就更可有明确的认识了。

《难经》论病·四十九难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人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第四十九难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

[原文一] 
     难曰:有正经自病①,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食则伤肺;恚(hui) 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②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译文一] 
问:疾病的形成,有由于正经自病的,也有为五邪所伤的,怎样来区别呢? . 
答:医经上说,过度的忧愁思虑,会使心受伤;形体受寒,吃喝寒冷的饮食物,会使肺受伤;怨恨与愤怒的情绪激动,气逆上冲而不下,会使肝受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会使脾受伤;久坐在潮湿的地方,免强的过分用力之后,再浴于水中,会使肾受伤。这就是正经自病的概况。

[词解一] 
①正经自病:正经,是指和十二经直按相通的内脏。自病,是指本脏的原发病,为病邪直接侵袭,或脏器本身机能受伤,并非受他脏病邪的影响或传变而来。 
②强力入水:强力,是力不胜任,而要勉强用力去做的意思。入水,是指在用力而出汗之后,再浴于水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对此有较具体的记载:“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原文二]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译文二] 
问:什么叫作五邪呢? 
答:有为风邪所伤的,有为暑邪所伤的,有为饮食和劳倦所伤的,有为寒邪所伤的,有为湿邪恶所伤的。这就叫作五邪所伤。


[原文三]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当知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译文三] 
问:假使心经发生病变,根据什么可知为风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答;患者的面部当显赤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风属木,风气于肝,肝木主五色,可从颜色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则现青色,侵入心则现赤色,侵入脾则现黄色,侵入肺则现白色,侵入肾则现黑色。由于和肝木相通的风邪侵入心,所以说在面部当出现赤色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有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肝病的胁下胀满疼痛;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肝脉的弦象。


[原文四]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不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也,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译文四] 
问: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暑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答:患者当厌恶焦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暑属火,暑气通于心,心火主五臭,可从臭气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心,则厌恶焦臭;侵入脾,则厌恶香臭;侵入肝,则厌恶臊臭;侵入肾,则厌恶腐臭;侵入肺,则厌恶腥臭。所以知道心经的病变,若由于暑所伤而得的,当有厌恶焦臭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以并发属于心病的身热而烦躁不安,心痛等;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带散的形象。


[原文五]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虛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译文五] 
问: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饮食及劳倦所伤而得病的呢? 
答:患者当喜用苦味的药物调治。属虚的是不想进食,属实的仍要进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饮食物的养料输布全身,由脾脏来运化,脾土主五味,可从味的爱好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喜好服食酸味;侵入心,喜好服食苦味;侵入肺,喜好服食辛味;侵入肾,喜好服食咸味;侵入脾,喜好服食甘味。所以由饮食劳倦所伤的脾邪侵入心,就会有喜食苦味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脾病的身体困重、嗜卧、懒动,以及四肢不能收引等症;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脾脉的缓象。


[原文六]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译文六] 
问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寒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答:患者当有胡言乱语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寒邪伤肺,肺金主五声,可从声音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会发出呼叫声;侵入心,会有胡言乱语;侵入脾,会发出歌唱的声音;侵入肾,会发出呻吟声;侵入肺,会发出哭泣声。所以知道由伤于寒而引起的肺邪侵入心,就会有胡言乱语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肺病的战栗怕冷,甚至有气喘咳嗽等症;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肺脉的涩象。


[原文七]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湍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译文七] 
问: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湿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答:患者当常有汗出不止的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湿邪伤肾,肾主五液(原文肾主湿当作肾主液),可从水液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会化生泪液;侵入心,会化生汗液;侵入脾,会化生涎液;侵入肺,会化生涕液;侵入肾,会化生唾液。所以知道由伤于湿引起的肾邪侵入心,会有汗出不可止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肾病的少腹部疼痛,足胫寒而逆冷;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肾脉的沉濡,而兼有属于心脉的大象。上述这些就是诊察为五邪所伤病的大法。

[按语] 
本难主要是区别“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正经自病”,是因病邪直接伤及与其相通的脏器而得,如风邪伤肝、湿邪伤脾等;或因脏器本身机能受伤而得,如忧愁思虑伤心,形寒饮冷伤肺等。其发病多见所伤脏器的特有脉症。“五邪所伤”,是指五种病邪伤及五脏中任何一脏时,与该病邪相通的脏器也同时发病,如风邪入侵于心,除了出现面部赤色、身热、脉浮大等心病特征外,因风邪与肝相通,所以,同时还兼有胁下胀满疼痛、脉弦等肝病的脉症。因此,两相对照,不难分出其中的不同。

《难经》论病·五十难

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第五十难五邪名称和传变

[原文] 
     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译文] 
问:侵袭人体致病的外邪,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这些应该怎样来区别呢? 
答:每一脏所属的五行,各有相互克制和母子相生的关系。凡病邪从属母的方面传来,侵犯到属子的一脏,称为虚邪;病邪从属子的方面传来,侵犯到属母的一脉,称为实邪;病邪从相克的方面传来,侵犯到被克的一脏,称为贼邪;病邪从被克的方面传来,侵犯到相克的一脏,称为微邪;本脉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为什么这样说法呢?假使以属火的心脉发生病变为例,当心脏被风邪所伤而得病的(风伤肝,肝木为心火之母),就是虚邪;被暑邪所伤而得病的(暑属火与心火同类),就是正邪;被饮食劳倦所伤而得病的(饮食劳倦伤脾,脾土为.心火之子),就是实邪;被寒邪所伤而得病的(寒伤肺,肺金为心火所克),就是微邪;被湿邪所伤而得病的(水湿伤肾,心火为肾水所克),就是贼邪。

[按语] 
本难把四十九难提出的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等五邪致病的传变概况,用五行的理论,进一步区分了五邪的名称。所谓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的五邪,其命名的由来,虽是根据病邪的不同来路,但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细加分析,从这些名称中顾名思义,就完全可以用它来说明病邪的性质和发病的轻重情况。因为五脏分别配合了五行,如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在五行中各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的相生相克关系,结合在病邪的传变方面,邪势的盛衰,也就会有显著的不同。就相生关系来说,本难把母病及子的称为从后来者,因病势较轻,所以称为虚邪;对子病及母的称为从前来者,因病势较重,所以称为实邪。为了易于理解,本难又以心病为例,指出了中风得之为虚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这就是因为风邪先伤肝,肝属木,木为火之母,心病由风邪所伤的肝木传变而来,母病及子,这就是虚邪。而饮食劳倦之邪伤脾,脾属土,土为火之子,心病由饮食劳倦所伤的脾土传变而来,子病及母,这就是实邪。其他各脏都可以按此类推。 
就相克关系来说,本难把病从克我方面来的,称为从所不胜来者;把病从我克方面来的,称为从所胜来者。仍以心病的例子来说,心属火,火为水所克,火被制约而不能胜水,如果病邪从属水的一脏传变而来,更带有残贼性质,病情亦较为严重;相反的,火能克金,如病邪由属金的.一脏传变而来,金为火所克,火力足以胜金,邪势不易深入,病情亦较轻微。 
除了上述两种外,另有称为正邪的,就是病邪直中本脏,并非由他脏传变而来,例如心病属火,暑邪亦属于火,暑邪犯心,即所谓自病者为正邪。

《难经》论病·五十一难

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第五十一难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

[原文] 
     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译文] 
问:病人有愿意得到温暖的,也有愿意得到寒凉的;有的愿意见人,也有的不愿见人。他们的愿望各不相同,这是属于哪些脏腑的病呢? 
答:病人有愿意得到寒凉,而又愿意见人的,这是属于腑的病;若有愿意得到温暖,而又不愿意见人的,这是属于脏的病。这两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六腑属阳,阳病主热,所以愿意得到寒凉,而又愿意见人;五脏属阴,阴病主寒,所以愿意得到温暖,又愿关闭着门户,单独住在里面,怕听到旁人的声音。因此,根据这些,就可辨知属脏或属腑的病。

[按语] 
本难从患者的喜寒喜温,愿见人与不愿见人来确定属脏、属腑的病。但是临床病症,有常也有变,属于阴的脏病,如热盛也有需要寒凉的;属于阳的腑病,如寒甚也有需要温暖的。同样的情况,属阴的脏病,有躁动不安的,属阳的腑病,也有好静不欲见人的。总之,对于本难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喜温而好静的必属脏病,喜寒而好动的必属腑病,而应结合多方面的症状,掌握阴阳的原则,在临床上灵活应用。

《难经》论病·五十二难

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第五十二难脏病与腑病的根本不同

[原文] 
     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 
     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彷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译文] 
问:腑或脏的发生病变,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吗? 
答: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问:其中不同的区别又怎样的呢? 
答:属脏的病,大多是静止而不移动,患部是不会变动的;属腑的病,大多有种似有若无之气,奔动作响,忽上忽下地往来流动着,没有固定的所在。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可知属脏属腑的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难经》论病·五十三难

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第五十三难按五行生克推论疾病的传变和预后

[原文] 
     难曰:经言七传①者死,间脏②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言生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病有隔七相传的,主死,间隔一脏相传的,主生,这是指什么而说的? 
答:所谓隔七相传,是按十天干所属的五行,每隔七位传至所克的脏;至于间隔一脏相传的意思,是按五行母子相生的关系,由母脏传至子脏。为什么这样说呢?假使属火的心脏有病,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再由肺脏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由肝脏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由脾脏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由肾脏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水克火),接着仍由属火的心脏传变到属金的肺脏,但肺脏前已受心脏的传变,不能再次受伤了,所以说隔七相克而传变的,预后多属不良。如果是间隔一脏而传,这就是传至所生的一脏。假使属火的心脏有病,传变到属土的脾脏(火生土),由脾脏传变到属金的肺脏(土生金),由肺脏传变到属水的肾脏(金生水),由肾脏传变到属木的肝脏(水生木),由肝脏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木生火),这就是按母子相生的关系挨次传变的,最后仍复回返到开始相传的一脏,周而复始,连续着象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所以说这样的传变预后多属良好。

[词解] 
①七传:是根据十天干所属的五行,隔七相传的意思。因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的十个天干,从每一个天干所属的五行,挨次数到第七个天干的五行必是相克的。例如甲是天干的第一数,从甲数到庚,庚是第七数,则谓甲木为庚金所克、仿此推算,则乙木为辛金所克、丙火为壬水所克、丁火为癸水所克、戍土为甲木所克、已土为乙木所克等等。这就叫作“七传”。 
②间脏:是指在五行相克的两脏之中,间隔一脏相传的意思。例如肝木克脾土,在木和土之间的是心火,心,就是间脏。有了这个间脏,也就把木土的相克关系,形成为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关系。所以间脏相传,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的传变。其余均可仿此类推。

[按语] 
本难按五行生克的规律,说明疾病的传变情况及预后的良恶,这是把第五十难中所谓虚邪贼邪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因为贼邪是由相克的方面传来,邪势较盛,带有残贼性质,所以五脏的疾病,如按每一脏所属五行相克的规律传变的,有进无退,一般都比较严重。本难指出的七传,不只是一脏的相克,而是按着相克的规律,使五脏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久而不愈,病人的正气必已大衰,预后当然是不良的。 
至于间脏的传变,就是母病及子,顺序相传,也即第五十难中所说的“从后来者为虛邪",一般的邪势都较轻微,即使接连相传,病情也不致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预后当然也较七传良好。

《难经》论病·五十四难

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第五十四难脏腑病治疗的难易

[原文] 
     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译文] 
问:五脏的病难治,六腑的病容易治,这是什么道理呢2 
答:五脏病所以难治的原故,是因为要传变到所克的一脏;六腑病容易治的原故,是因为按五行母子相生的关系,由母腑传变到子腑。这是和前述隔七相克的传变及间隔一脏的传变,是同一法则的。

[按语] 
本难是继五十三难所提出的疾病传变情况,把由五行相克的七传和五行相生的间脏传变,联系到脏病的难治和易治。它的中心思想,虽是一再强调了病邪由相克的一脏传来,都较严重而预后不良;由相生的一脏传来,都较轻浅而预后良好。所以指出脏病难治和腑病易治,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推论的。但我们要认识原文的基本精神,应着重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决定治疗的难易,而不能机械的把脏病都当作相克而难治,把腑病都当作相生而易治。也就是说,如果腑病按相克的关系传变,治疗仍比较困难,脏病按相生的关系传变,就容易治愈,这样才不致偏于一面,同时,再结合疾病具体症状,加以分析,那就更全面了。

《难经》论病·五十五难

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第五十五难五脏积病

[原文] 
     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译文] 
问:疾病有由积或由聚而生的,怎样来区别呢? 
答:积,属于阴气的病;聚,属于阳气的病。所以阴病的特征,是沉而伏的;阳病的特征,是浮而动的。由有形的阴气所积蓄而生的病,叫做积;由无形的阳气所聚合而成的病,叫作聚。所以积病是属阴的五脏所生;聚病是属阳的六腑所成。因为积是属于五脏阴气的病变,它在开始发生时,就有固定的处所,疼痛也不离患部的范围,它的形态在上下有起止,左右也有边缘。聚是属于六腑阳气的病变,它在开始发作时,就没有根的,或上或下,并无一定的留止处所,疼痛也没有固定的部位,这就叫作聚。所以,从这些症状中,就可以区别积和聚的病症了。

《难经》论病·五十六难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第五十六难五脏积病的症状和病机

[原文一] 
     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①,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广+皆jie)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译文一] 
问:五脏的积病,各有它的名称吗?是从哪月和哪些日子得病的呢? 
答:肝脏的积病,名叫肥气,在左胁之下,有肿块突出,形状好象复着的杯子一样,上下如有头足。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咳嗽气逆,类似疟疾的寒热,连所累月不容易治愈,这种积病是在季夏戊己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肺脏的病邪,由肺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肝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但脾土在季夏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肝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脾,仍欲传回肺脏,肺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肝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肥气是在季夏属土的戊己日得病的。

[词解一] 
①肥气:五积之一,因所积的气,有肿块突出,象肉的肥盛之状,故以这名。 
②(广+皆jie) 疟: (广+皆jie) 与(广+亥)音义同。就是二日一发疟。


[原文二] 
     心之积,名曰伏梁①,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经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译文二] 
心脏积病,名叫伏梁,起于脐部上方,突起的形状,大如手臂,上达心胸以下的部位。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心烦的症状,这种积病是在秋天庚辛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肾脏的病邪,由肾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水克火),心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但肺金在秋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心的病邪既不能转传给肺,仍欲传回肾脏,肾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心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伏梁是在秋天属金的庚辛日得病的。

[词解二] 
①伏梁:五积之一,因气血凝滞成形,大如手臂,象屋梁一样的伏在心胸之下,故以为名。


[原文三]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译文三] 
脾脏的积病,名叫痞气,在胃脘部位,有肿块突出,形状象复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四肢不能收引,发黄疸,饮食物的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这种积病是在冬天壬癸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肝脏的病邪,由肝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脾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但肾脏在冬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脾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肾,仍欲传回肝脏,肝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脾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痞气是在冬天属水的壬癸日得病的。

[词解三] 
①痞气:五积之一,因气血凝滞、痞塞不通而形成的,故以为名。


[原文四] 
     肺之积,名曰息贲①,在右胁下,复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译文四] 
肺脏的积病,名叫息贲,在右胁以下,有硬块突起,形状好象复着的杯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怕冷发热,气喘咳嗽,厉害的可发生肺痈,这种积病是在春天甲乙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心脏的病邪,由心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肺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但肝木在春天适为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肺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肝,仍欲传回心脏,心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肺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息贲是 
在春天属木的甲乙日得病的。

[词解四] 
①息贲:五积之一,因肺气郁结于胁下,有喘息上贲、呼吸迫促的症状,故以为名。


[原文五] 
     肾之积,名曰贲豚①,发于少腹,上至心下, 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瘘,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译文五] 
肾脏的积病,名叫贲豚,肿块发生在少腹部,上达心胸部的下方,象猪在受惊后奔突的形状,或上或下,没有定时。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气喘上逆,骨痿弱不能行,气短等症,这种积病,是在夏天丙丁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脾脏的病邪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肾脏本当承接着传给属火的心脏(水克火),但心火在夏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肾的病邪既不能转传给心,仍欲传回脾脏,脾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肾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贲豚是在夏天属火的丙丁日得病的。 
以上这些,就是辨别五脏积病的主要法则。

[词解五] 
①贲豚:贲,亦作奔。奔豚,五积之一,因本病的特征,或上或下,有如豚(小猪)在奔突的样子,故以为名。

[按语] 
本难列举五脏积病的名称和症状,这些名称,远在《内经》早有记载,其命名的由来,主要是根据每一积病的特征而定。本难在《内经》的基础上,把五行、五脏与时日的配合关系联系起来,并按五行相克规律的传变过程,作为说明病机的一种方法。当然,要分析积病的原因,不能机械的认为固定在某一季节或时日得病,实际上五积病的发生,既不限于季节,也不完全是由他脏传变而来的,所以要领会本难的实质,必须结合具体症状灵活的去理解。

《难经》论病·五十七难

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第五十七难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原文] 
     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①,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疲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译文] 
问:泄泻症约有几种?各都有名称吗? 
答:泄泻一般有五种,它的名称各不相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还有大瘕泄,又名叫后重。胃泄的症状,是饮食不能消化,泄泻物的颜色发黄。脾泄的症状,是腹部胀满,泻出来象水注一样,进食就要呕吐反逆。大肠泄的症状,是在进食以后腹部感到急迫,大便的颜色发白,肠中有鸣响声,并象刀切一样的疼痛。小肠泄的症状,是小便和大便都带有脓血,少腹部疼痛。大瘕泄的症状,是急迫欲便,而肛门重坠,屡次登厕而不能排出大便,阴茎中疼痛。这就是辨别五泄症的法则。

[词解] 
①大疲泄:是痢疾的古称。

[按语] 
本难所提出的五泄,从表面上看,虽没有说出病因,但根据所述每一泄泻症状的特征来体会,对其中的病因是不难理解的。例如胃泄的饮食不化,脾泄的食即呕吐逆,大肠泄的食已窘迫,这都是属于脾胃虛弱,运化失常之类;再从排便稀薄、泄下如注和不夹脓血等症状以及泄泻物的色黄属湿、色白属寒等病理来看,更说明了因饮食不慎,或感受寒湿之邪,使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水液糟粕混杂而下,成为这三种泄泻的主因。至于小肠泄和大瘕泄,因有溲粕而便血、少腹痛以及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茎中痛等症状,可以想到是属于湿热积滞、蕴阻脾胃所引起的。因此,本难的主要内容,是就五泄中,分别了实热、虚寒两大类,这是辨别一切泄泻的大纲,所以说是“此五泄之要法也”。

《难经》论病·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第五十八难伤寒病的类型及其主脉

[原文一] 
     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①,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 .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译文一] 
问寒病有几种?其中的脉象各有不同的变态吗? 
答:伤寒病有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发病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中风的脉象,是属阳的寸部浮而滑,属阴的尺部细软而弱;湿温的脉象,属阳的寸部软而弱,属阴的尺部细小而急;伤寒的脉象,属阴属阳的尺寸部都强盛而紧涩;热病的脉象,属阴属阳的尺寸部都现浮脉,用轻按浮取的手法,兼现滑象,如改用重按沉取的手法,则又显出散涩的现象;温病的脉象,因病邪散行于各径,不容易辨别是哪条经的脉动,所以必需审察病情,各随着病变所在的经脉,按取其脉象。

[词解一] 
① 中风:中读去声,音“种”,是伤的意思。中风,就是直接为风邪所伤,和突然晕倒的中风不同。


[原文二]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译文二] 
问:治疗伤寒,有用了发汗法使汗出而治愈的,如用了泻下法,则会造成死亡;也有用发汗法,由汗出而造成死亡,而用了泻下法,却能治愈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患者阳虚阴盛,用了发汗法,汗出之后,就会痊愈;如用泻下法,则使外邪内陷而造成死亡。若患者阳盛阴虚,用了发汗法,因汗出津竭而死亡;如用泻下法,就会痊愈。

[按语二] 
这里所谓阳虛阴盛,就是表阳气虛,里阴气盛,因表虛,寒邪乘袭,客于营卫,用了发汗法,调和营卫,开泄腠理,就能使病邪从肌表排出,达到治愈的目的。倘表邪未解,而误用下法,使里气虚弱而外邪内陷,就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阳盛阴虚,就是表阳气盛,里阴气虚,也就是指阳明腑实证一类的疾患,因邪传阳明,荡涤实热,自能获效;如误用发汗法,非但病不能除,反而促成津液耗竭,发生不良后果。因此,本节的内容,就是明确的指出,下法不适用于表邪未解的病,汗法不适用于热结在里的病。


[原文三]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译文三] 
问:属于寒热的病变,症候的表现是怎样的? 
答:寒热在皮表的,皮肤灼热,不可以贴近席面,毛发枯焦零落,鼻中干槁,汗不得出;寒热在肌肉的,可见到皮肤灼痛,唇舌干枯,无汗;寒热在骨的,全身都没有安适之处,汗出如注而不息止,齿根干枯而疼痛。

《难经》论病·五十九难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第五十九难狂病和癫病

[原文] 
     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ju)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译文] 
问:狂病和癫病,是怎样区别的? 
答:狂病在开始发作和病变的过程中,患者常不想睡眠,不觉饥饿,自以为了不起的贤达,自以为绝顶聪敏;又傲慢到自以为非常尊贵,并时常痴妄地发笑,欢喜唱歌和音乐,行动妄乱而日夜不休止。癫病在开始发作和病变的过程中,患者常意志消沉,闷闷不乐,两眼直视,会突然卧倒不动。它的脉象在左右寸关尺属阴属阳的部位上,都显出偏盛的现象。

[词解] 
①自倨贵也:倨,傲慢无理,妄自尊大的意思。

[按语] 
本难末句,“其脉三部阴阳俱盛”的意思,是包括癫病和狂病而言的。前在二十难中曾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阳为寸部,阴为尺部,也就是寸部和尺部都现阳脉,阳偏盛,纯阳无阴,会发生狂病;尺部和寸部都现阴脉,阴偏盛,纯阴无阳,会形成癫病,这和本难内容,可前后互参。

《难经》论病·六十难

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第六十难厥痛与真痛

[原文] 
     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①,有真痛②,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③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译文] 
问:头部和心脏的疾病,有叫厥痛的,也有叫真痛的,这是怎样说的呢? 
答:手少阳、阳明、太阳三条经脉,感受了风寒的刺激,病邪伏匿在经脉之中,稽留不去,随经气上逆而发生疼痛的,就叫作厥头痛;若病邪深入,留连在脑而满脑作痛的,就叫作真头痛。如有因五脏经气受病邪的侵犯,而逆乱作痛的,叫作厥心痛;若绞痛得很厉害,痛处仅在心部,手脚都发冷的,就叫作真心痛。这种真心痛的病,早晨发作到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到次日早晨也会死亡。

[词解] 
①厥痛:厥,是气上逆或逆乱的现象。邪逆于经,上干头脑而痛的, 叫厥头痛;邪气逆乱在心的,叫厥心痛。 
②真痛:指在局部所发生的剧烈疼痛。如满脑尽痛的叫真头痛;心部严重的绞痛叫真心痛。 
③青:应作(两点水+青)qing,寒也,冷也。

《难经》论病·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第六十一难望、闻、问、切

[原文] 
     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日神,此之谓也。

[语译] 
问:医经上说,医者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神;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圣;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工;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巧。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观察病人所显现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从而了解病变的情况;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听闻病人所发出的呼、言、歌、哭、呻五音,从而辨别病变的性质;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探询病人对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爱好情况,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病变所在的部位;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切诊寸口的脉象,省察脉气的虚实,以了解疾病发生在那一脏或那一腑。医经上又曾说过,根据显现于外表的症状,而能察知其疾病的,叫做圣;外表还没有什么症状表现,而能察知其内部已有病变的,叫做神。以上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按语]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古人把这四诊的熟练技巧,称之为神、圣、工、巧,无非说明四诊中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临床运用贵在四诊互参,才能诊断确实。

《难经》论穴道·六十二难

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第六十二难脏腑井荥

[原文] 
     难曰:脏井荥①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腧,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译文] 
问:五脏的经脉,各有井、荥、腧、经、合五穴,而六腑的经脉,却每经各有六穴,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六腑的经脉,都是属阳的,三焦之气运行在各阳经之间,所以添置了一个穴位,名叫原穴。因此,六腑的阳经各有六穴,也就是每条阳经,都和三焦之气互通,共同保持着一气相贯的关系。

[词解] 
①井、荥:是包括手足阴阳各经的井、荥、腧、经、合五穴。通常简称为井荥穴。

[按语] 
井、荥、腧、经、合是经脉中的特定穴位。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喻为水液的流动一样,所以对脉气的流注由小而大,由浅而深,分别用了井、荥、腧、经、合五种名称,作为说明脉气在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所行皆在五腧也。”这就是说,脉气所出的地方,如同水的源头,叫作井;脉气所流过的地方,象刚出泉源的向小水流,叫作荥;脉气所灌注的地方,象水流的渐渐输注于深处一样,叫作腧;脉气所行走的地方,象水在通畅的河道中迅速流过一样的叫作经;脉气所进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汇合入海,叫作合。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二十七气,所出入流注运行的地方,都是在这些特定的穴位之中。至于各阳经所多的一个穴位,独称为原穴,原,有本原、根原的含义。因三焦是属阳的一腑,它和各阳经同气相求,更发挥了三焦气化的作用,所以把各阳经三焦气化所过之处,添置一个原穴,称为所过为原。但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它的气行分布于全身,和内调外,导上宣下,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因此,三焦之气,并非只与阳经相通,在各阴经也同样有原穴,就是以井、荥、腧、经、合中的腧穴兼为原穴。关于这一点,在下面第六十六难中将再作说明,可前后互参。

《难经》论穴道·六十三难

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第六十三难井穴为始的意义

[原文] 
     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蚊(qi)行喘息①,娟(yuan)飞蠕动②,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译文] 
问:古经《十变》上说, 五脏六腑各经脉的荥、合等特定腧穴,都以井穴作为起始的穴位,是什么道理呢? 
答:因为井穴的含义,是比象于日出的东方和欣欣向荣的春天。春天是万物开始萌芽生长的时期,蛰伏着的各种动物,都好象逃过了严寒的死亡威胁,在喘息中苏醒过来,开始行动,虫类恢复飞翔,或在缓慢地活动着。一切生物无不在春天呈现新生的气象,所以一年的时序以春季为首,十天干所代表的日数,以甲子为始,因此比象于春天的井穴,也就应当在各腧穴中列为起始的一穴了。

[词解] 
①蚊行喘息:蚊,虫豸(zhi) 之类。行,是行动的意思。喘息,是形容冬季蛰藏的动物,到了春天苏醒过来。恢复活动,好象死里逃生,所以有着喘息的样子。 
②蝸飞蠕动:娟,幼小的飞虫。蠕,是形容虫类在缓慢地行动着。

[按语] 
本难把井穴比象为春天,来解释它在井、荥、腧、经、合各穴中居于首位的原因。原文中所谓“井者,东方春也”,后人对这句话,曾提出反对的意见,以为东方属木,五脏的井穴虽是属木,但六腑的井穴属金,不能把所有井穴,都概括比象于东方之木。例如徐灵胎就是力主这一见解的人,他说:“《灵枢●本输篇云》:脏之井皆属木,腑之井皆属金,即下节(指第六十四难)亦明言之,今总释五脏六腑之井皆属木,则背经语,且与下文亦相矛盾。若云惟脏之井属木而腑不与焉,则腑之亦始于井而又不属木,义当何居?下语疏漏之至。”徐氏的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理由,但我们细玩原文,则以井穴称为“东方春也”的意义,重点在于春字,而东方也并不局限在作为木的解释,这里的东方,可理解为阳气生发之处,以之比象于脉气象水流的源头那样。再从十二经各井穴的部位来说,井穴都是在指端和趾端,是脉气流注开始出发的所在。在四方中的东、南、西、北,以东方为始;在四季中的春、夏、秋、冬,以春季为首。所以用东方和春季来比象井穴,是说得通的。

《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

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第六十四难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

[原文] 
     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腧土,阳腧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译文] 
问:古经《十变》上又说: 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腧穴属土,阳经的腧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阴经和阳经各穴,所属的五行都不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这是有关阳刚阴柔相互配合的事。以井穴举例来说,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阳经井穴所配合的庚金,在十天干中是阳刚之金,庚和乙相合,也就是乙的刚。阴经井穴所配合的乙木,在十天干中是阴柔之木,乙和庚相合,也就是庚的柔。乙是阴木,所以说阴经的井穴属木;庚是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金。其余各穴阴阳刚柔相配的关系,都可仿此类推。

[按语] 
本难以五行中阴阳刚柔的配合关系,来区别井荥腧经合各穴的属性。要明了其中的意义,先要了解十天干所属的阴阳,因为十天干分别配合了五行,各有阴阳刚柔的不同,如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其中上一字为阳,下一字为阴,所以甲丙戊庚壬五干属阳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干属阴为柔。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在十天干之中,虽各有相互克制的关系,但阳干和阴干相合,反会由相克而成为刚柔互济,只有同属阳干,才会相克。例如甲为阳木,被属阳的庚金所克;而乙为阴木,反和庚金刚柔互济而相合,其余可以类推。本难以阴干配阴经,阳干配阳经,以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阴经的荥穴属于丁火,阳经的荥穴属于壬水....依次排列,这在临床治疗上循经取穴,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五脏和五腧的五行属性,在临床上可以五腧穴作为针治五脏疾病的特殊穴位。如井穴属木,凡与肝木有关的病,可取用井穴;荥穴属火,凡与心火有关的病,可取用荥穴等等。此外,还可按五行子母相生的关系,作为取穴的方法之一。 如肝经属木,肝经的荥穴行间属火,火为木所生,行间就是肝经的子穴;合穴曲泉属水,木为水所生,曲泉就是肝经的母穴,其余各经,均可仿此类推。在临床上,就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取用各经的子母穴进行治疗。由此可见,十二经井、荥、腧、经、合各穴,在临床治疗上很有用处,现将各经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列表如下,以供查阅。


手足阴经五腧穴配合五行表
穴            井            荥            腧            经            合

五行        乙 木        丁 火        己 土        辛 金       癸 水 
                                  肺经        少 商        鱼 际        太 渊        经 渠       尺 泽 
                                  心经        少 冲        少 府        神 门        灵 道       少 海 
                            心包络经        中 冲       劳 宫        大 陵         间 使       曲 泽 
                                  肝经        大 敦        行 间        太 冲         中 封       曲 泉 
                                  脾经        隐 白        大 都        太 白         商 丘       阴 陵 泉 
                                  肾经        涌 泉        然 谷        太 溪         复 溜       阴 谷


手足阳经五瑜穴配合五行表
穴             井             荥             腧             原             经             合

五行          庚 金         王 水         甲 木                         丙 火         戊 土 
                   膀胱经         至 阴          通 谷         束 骨          京 骨        昆 仑         委 中 
                       胆经         窍 阴          侠 溪          临 泣         丘 墟        阳 辅         阳 陵 泉 
                      胃经         厉 兑          内 庭          陷 谷         冲 阳        解 溪         三 里 
                    三焦经         关 冲          液 门          中 渚         阳 池        支 沟         天 井 
                   小肠经         少 泽          前 谷          后 溪         腕 骨        阳 谷         小 海 
                    大肠经         商 阳          二 间          三 间         合 谷        阳 溪         曲 池

《难经》论穴道·六十五难

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第六十五难井穴、合穴的脏气出入

[原文] 
     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经脉之气所出的称为井穴,所入的称为合穴,它是取法于什么来说的? 
答:所出的称为井穴,因为井穴的定名,是比象了日出的东方和生气蓬勃的春天,这是万物都开始萌芽生长的季节,等于脉气流注开始从井穴出发一样, 所以说,所出的称为井穴。至于所入的称为合穴,因为合穴的定名,是比象了寒冷的北方和万物生机潜伏的冬天,这是阳气闭藏的季节,等于脉气流注到合穴已深入内部一样,所以说,所入的称为合穴。

《难经》论穴道·六十六难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第六十六难十二经原穴和三焦的关系

[原文] 
     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锐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腧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腧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腧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①,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在太渊;心(实应称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原穴在大陵;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在太冲;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在太白;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太溪;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在掌后锐骨的神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在丘墟;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冲阳;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在阳池;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在京骨;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在合谷;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在腕骨。手足阴阳十二经都把腧穴作为原穴,是什么道理呢? 
答:五脏各经脉的腧穴,是三焦之气所运行输播,也是气化活动出入流止的所在。 
问:三焦之气运行到的腧穴,为什么可称为原穴呢? 
答:因为脐下的肾间动气,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动力,也是十二经的根本,所以把它称为原气。三焦之气是原气的别支,主要有沟通和运行宗、营、卫三气的功能,它的气化普遍地经历了五脏六腑,称它为原,就是对三焦的一种尊称。所以,三焦之气所流止的穴位,一般都称为原穴。凡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都可取用各经脉所属的原穴进行治疗。

[词解] 
①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卫气而言。也就是真气的统称。

[按语] 
本难列举十二原穴的名称,并提出了“十二经皆以腧为原”的问题,实际上这句原文是没有把阴阳各经划分开来,因为十二经之中,只有六阴经的原穴,是用各经井、荥、腧、经、合中的腧穴来代替原穴的,各阳经都分别另有一个原穴,所以说十二经皆以腧为原,是一名笼统的话。又如答语中提出的“五脏腧者,三焦之所行”,也不是单指五脏各腧穴,而是包括五脏六腑的各穴位而言,这是首先必需辨别清楚的。 
本难的要点,是说明五脏六腑的一切疾患,都可以取用十二经原穴来治疗的道理。这里把六十二难所谓“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腧,名曰原”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了所有原穴,都是三焦之气运行和流止的所在。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它接受了脐下的肾间动气,就是真气和十二经的根本之气,以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所以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的原气,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这就是针刺原穴的重要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对于取用原穴的功效也曾有明白的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本难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强调了三焦之气与原穴的关系,这对于后世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视原穴,确有很大的启发。

《难经》论穴道·六十七难

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第六十七难募穴和俞穴的治疗作用

[原文] 
     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译文] 
问:五脏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部,而五脏的俞穴,又都在属阳的腰背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 
答:因为内脏或阴经有病,其病气常出行于阳分的俞穴;体表或阳经有病,其病气常入行于阴分的募穴。所以募穴都在胸腹部,从阴引阳,可治疗阳病;俞穴在腰背部,从阳引阴,可治疗阴病。

[按语] 
俞穴分布在属阳的腰背部,是脏腑经气所转输的地方;募穴分布在属阴的胸腹部,是脏腑 
经气所汇涵的地方。所以,可以取用俞穴和募穴来治疗五脏和六腑的病。本难不但指出了俞穴募穴在部 
位上的阴阳属性,并从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机转,以说明针刺这些穴位所以有效的原理。因此,可以 
明确的认识,俞穴和募穴的所在,既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聚会的枢纽,也是内脏和体表的病气出入之 
处。据此,阴经和阳经的病症,可分别针刺阳分的俞穴或阴分的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五脏阴 
经的病,如肺经的病变,出现咳嗽、多痰、胸闷等症状时,可以针刺背部的肺俞穴:六腑阳经的病, 
如胃经的病,可以针刺胃经募穴中脘穴。这种取穴法,不仅适用于脏腑本身的病症,还适用于与脏腑有 
关的器官,如肝开窍于目,刺肝俞可治目疾;肾开窍于耳,刺肾俞可治耳聋等等。本难所提出的虽仅是 
五脏的募俞,但六腑的俞募穴仍是相同的,也可仿此类推。现将脏腑的募穴、俞穴列表如下:


募 穴 俞 穴 名 称 表

脏腑      肝       心     心包      脾      肺       肾      大肠      小肠     三焦      胆       胃      膀胱

俞穴     肝俞   心俞    厥阴    脾俞   肺俞    肾俞    大肠      小肠     三焦     胆俞    胃俞    膀胱 
                                     俞                                      俞         俞         俞                            俞 
     募穴     期门   巨阙    膻中    章门   中府    京门    天枢      关元     石门     日月    中脘    中极

《难经》论穴道·六十八难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第六十八难腧穴的主治症状

[原文] 
     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腧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腧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所主病也。

[译文] 
问:与五脏六腑相连属的各经脉,都有井、荥、腧、经、合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是主治什么病症的呢? 
答:医经上说: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一样,称为井穴;脉气所流象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脉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腧穴;脉气所行象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脉气所入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井穴可主治心胸部以下的痞积胀满,荥穴可主治全身的热病,腧穴可主治身体困重,关节疼痛,经穴可主治气喘咳嗽和怕冷发热,合穴可主治精气厥逆和津液外泄。这些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井、荥、腧、经、合各穴所主治的病症。

[按语] 
本难叙述井荥腧经合五穴的主治症,对于每穴的治疗作用,都是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结合了五行理论来加以说明的。例如井穴属木,和属木的肝脏相联系,肝经的分布自足上行,上贯膈膜,散布胁肋,所以凡有属于心下痞满,即胸胁以下痞积胀满的症状,都可以采用各经的井穴去主治。荥穴属火,与属火的心脏相联系,心主火,与热病有关,所以针刺荥穴可治身热。腧穴属土,与属土的脾脏相联系,脾是运化和输送水谷精气以营养四肢与肌肉的脏器,凡是四肢和肌肉病,都与脾脏有关,所以针治各经的腧穴,可治各种身体笨重、运动不够灵活或发生障碍,以及关节疼痛等病。经穴属金,与属金的肺脏相联系,肺主皮毛,凡外邪侵袭肌表皮肤而发生怕冷发热的症状,以及气喘咳嗽等,都是肺经受病的主征,所以针刺经穴,可治喘咳寒热等病。合穴属水,与属水的肾脏相联系,肾主水液,肾间动气又为元气的根本,所以对于气逆而津液外泄的症状,都可以取用合穴治疗。凡此种种,都是说明各脏腑经气失调引起病变时,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选用各经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难经》论针法·六十九难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第六十九难补母泻子的治则

[原文] 
     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译文] 
问:医经上说:治虚症用补法,治实症用泻法,不实不虚的病症,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各经穴按五行的规律,都有母子相生的关系,凡是虛症,就宜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实症就宜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一般的说,在治疗步骤上应当先用补法后用泻法。至于不实不虛的病症,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因为这是本经自生的病,不是受了其他各经病邪的影响或传变而来的,所以应当治其自病的经脉为主,不必在他经补母泻子,因此说可以在本经取穴进行治疗。

[按语] 
补母泻子的针法,是根据五行理论治疗一般虚症和实症的常用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母子关系,采用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疗法,以调节偏胜,达到扶正祛邪而治愈疾病的目的。所谓子母补泻法,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十二经所属的五行为主;是以每经的井、荥、腧、经、合五穴所属的五行为主。如某经出现虚症时,可补其母经的母穴及其他穴位,或补本经的母穴;如某经出现实症时,可泻其子经的子穴及其他穴位,或泻本经的子穴。以肝经举例来说,肝木之母是肾水,所以治疗肝虚症,可选用肾经的适当穴位,或取肾经的水穴阴谷行补的手法来治疗;也可取用肝经的水穴曲泉行补的手法来治疗。肝木之子为心火,所以治疗肝实症,可选取心经和心包络经的适当穴位,或取心经的火穴少府、心包络经的火穴劳宫行泻的手法来治疗;也可取肝经的火穴行间行泻的手法来治疗。 
至于不实不虚,不是对病症而言,而是指本经自发的病,同其他脏腑经络没有发生相互偏胜偏衰的情况,因此,不需要在其他经脉上去补母或泻子,只要在本经的经脉上取穴治疗。例如有关喉、胸、肺的病症,可以取用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为主;有关胸、心、神志的病,可以取用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为主等等。


十二经母子补泻穴简表

经别与母子所属五行                      虚都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经别     五行     母      子            本经母穴       母经母穴             本经子穴        子经子穴 
         肺        金      土      水            太渊(土)         脾经太白(土)        尺泽(水)       肾经阴谷 (水) 
      大肠        金      土      水            曲池(土)       胃经足三里(土)      二间(水)       膀胱经通谷(水) 
         肾        水      金      木            复溜(金)         肺经渠(金)           酒泉(木)        肝经大敦(木) 
      膀胱        水      金     木             至阴(金)       大肠经商阳(金)       束骨(木)      胆经足临泣(木) 
         肝        木      水     火             曲泉(水)        肾经阴谷(水)         行间(火)        心经少府(火) 
         胆        木      水     火             侠溪(水)       膀胱经通谷(水)       阳辅(火)       小肠阳谷(火) 
         心        火      木     土             少冲(木)        肝经火敦(木)         神门(土)       脾经太白(土) 
      小肠        火      木     土             后溪(木)       胆经足临泣(木)       小海(土)      胃经足三里(土) 
      心包      相火     木     土             中冲(木)        肝经大敦(木)         大陵(土)       脾经太白(土) 
      三焦      相火     木     土             中渚(木)       胆经足临泣 (木)      天井(土)      胃经足三里(土) 
        脾        土       火     金             大都(火)        心经少府(火)          商丘(金)       肺经经渠(金) 
        胃        土       火     金             解溪(火)       小肠经阳谷(火)        厉兑(金)      大肠经商阳(金)

《难经》论针法·七十难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第七十难四季刺法

[原文] 
     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

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①,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②,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 秋冬必致一阳。

[译文] 
问:医经上说,春夏两季宜浅刺,秋冬两季要深刺,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春夏两季,自然界的阳气蒸腾于上,人身的阳气也浮现在肌表皮肤的上层,所以应在浅表部分进行针刺;秋冬两季,自然界的阳气沉伏于下,人身的阳气,也匿藏在皮肤下面,肌肉的深厚处,所以应在较深层的部分进行针刺。 
问:至于春夏两季需要各致一阴之气,秋冬两季需要各致一阳之气,那又是什么道理呢? 
答:因为春夏气候温暖,而阳气偏盛,必须引导一阴之气上越养阳,所以在开始下针时,要深刺到和肝肾相连属的筋骨部分,待针下得气后,再将针提举,以引肝肾的阴气上达阳分。秋冬气候寒凉,而阴气贪偏盛,必须引导一阳之气下行养阴,所以在开始进针时,要浅刺和心肺连属的血脉与皮肤部分,待针下得气后,再将针插进,以推送心肺的阳气深达阴分。这就是所谓春夏必引导一阴之气, 以阴养阳;秋冬必须引导一阳之气,以阳养阴的针法。

[词解] 
①沉之至肾肝之部:沉之,是深刺的意思。肾主骨,肝主筋,肾肝之部,就是指骨与筋而言。 
②浮之至心肺之部:浮之,是浅刺的意思。心主血脉,肺主皮毛,心肺之部,也就是指浅表的脉和皮肤而言。

[按语] 
针刺的手法,就随时令季节的不同,有宜于深刺或宜于浅刺的区别,这是根据阴阳的属性说明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的道理。“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操作手法,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以求得阴阳调和而适应时令的一种针刺方法。

《难经》论针法·七十一难

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第七十一难营卫的深浅刺法

[原文] 
     难曰:经言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①所针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刺营不可伤卫,刺卫不可伤营,这是怎样解释的? 
答:针刺在阳分的卫气,应该用卧针的手法浅刺,以免损伤营气;针刺在阴分的营气,应该先用左手持按所要针刺的穴位,使局部的卫气散开而后进针,以免损伤卫气。这就是所谓刺营不可伤卫,刺卫.不可伤营的针法。

[词解] 
①摄按:摄,在这里是引持气行的意思。按,是按摩。汪机《针灸问答》对摄法的解释说,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难经》论针法·七十二难

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第七十二难迎随补泻的刺法

[原文] 
     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译文] 
问:医经上说,能够懂得迎随各经脉之气的针法,可以使经脉之气得到调和。而调气的方法,其首要问题,就是在于调和阴阳,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所谓运用迎随的针法,就是先要明确营卫之气在体内的分布流行和各经脉往来运转的走向,然后随其循行的逆顺方向,迎其来势逆取,或随其去势顺取,所以叫作迎随。至于调气的方法,其首要问题,就是在于调和阴阳,也就是先要认识人体在内外表里的相互关系,随其所属阴阳的偏盛偏虚现象,进行调治。所以说,调气的方法,必须在于求得阴阳两方面的平衡协调。

[按语] 
迎随,是根据十二经循行方向,来施行补虚泻实的一种针治方法。《灵枢●逆顺肥瘦篇》说:“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由此可知,手三阴经从胸至手是顺,从手至胸是逆,手三阳经从手至头是顺,从头至手是逆;足三阴经从足至腹是顺,从腹至足是逆,足三阳经从头至足是顺,从足至头是逆。手之三阴和足之三阳经的顺行走向,都是自上而下,所以在针刺时,针尖向下顺其走向转针,随而济之为补;针尖向上逆其走向转针,迎而夺之为泻。手之三阳和足之三阴经的顺行走向,都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在针刺时,针尖向上顺其走向转针,随而济之为补;针尖向下逆其走向转针,迎而夺之为泻。迎随补泻的针法,主要是调和阴阳,所以,本难说“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难经》论针法·七十三难

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第七十三难泻井刺荥法

[原文] 
     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译文] 
问:各井穴都在肌肉浅薄的部位,经气微少,不足以使用泻法,若要用泻法,将怎样来针刺呢? 
答:五脏所属的各井穴,在五行中都是属木,荥穴都是属火。木能生火,火是木的子,所以当需要针泻井穴时,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以改在荥穴施行泻法。因此在古经上曾说:当用补法治疗的疾病,不可妄行泻法,当用泻法治疗的疾病,也不可妄行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按语] 
十二经的井穴,都在手指和足趾的末端,肌肉浅薄,经气也较其他穴位微少,所以不宜施用深刺的泻法,可改荥穴来代替。一般的说, 在针刺疗法上施用实则泻其子的针法,都是以经脉和穴位属的母子关系来决定子穴的所在,例如肝经属木,木能生火,肝经的火穴行间,就是子穴。但本难的泻子法,并不以属木的肝经为主,而以属木的井穴为主,由穴与穴之间的母子相生,作为泻子法的依据,这是泻子法的一种变法。实际上,井穴并不是不可泻的穴位,在临床上,对急性病,也常用刺井穴以泻邪热的针法。总之,只要掌握应补不可泻、应泻不可补的原则,在运用的手法上是不必拘泥于一端的。

《难经》论针法·七十四难

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第七十四难因时制宜的刺法

[原文] 
     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腧,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腧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亳者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春天宜刺井穴,夏天宜刺荥穴,季夏宜刺腧穴,秋天宜刺经穴,冬天宜刺合穴,这是怎样解释呢? 
答:春天宜刺井穴,因病邪常在肝;夏天宜刺荥穴,因病邪常在心;季夏宜刺腧穴,因病邪常在脾;秋天宜刺经穴,因病邪常在心;季夏宜刺腧穴,因病邪常在脾;秋天宜刺经穴,因病邪常在肺;冬天宜刺合穴,因病邪常在肾。 
问:至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相联系,这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因为五脏中的任何一脏发生病变,往往随其相应的季节,在五色、五臭、五味、五声、五液方面也有相应的表现。假使以肝病举例来说,肝属木,木旺于春,凡面现青色,臊臭,喜食酸味,常发出呼叫声,时时流泪,都是肝病的特征。一脏的病,尚且如此复杂,五脏的病更是多种多样了,不是一时能说得完的,但是一年四季都有一定的时令气候,把这些时令气候的五行属性同井、荥、腧、经、合各穴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施行补泻的针法,则针刺的要妙,就在于这些精细的地方。

《难经》论针法·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第七十五难肝实肺虚与补泻火

[原文] 
     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虛;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虛,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日: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属东方的一脏实而有余,属西方的一脏虛而不足,应该采用对属南方的一脏施行泻法,对属北方的一脏施行补法。这是怎样解释的? 
答: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应当在相互之间经常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东方是属木的,西方是属金的,如果木偏于盛时,当由金来克之,发求得平衡;火偏于盛实时,当由水来克之,以求得平衡;土偏于盛实时,当由木来克之,以求得平衡;金偏于盛实,当由火来克之,以求得平衡;水偏于盛实时,当由土来克之,以求得平衡。东方属木,在五行中比象于肝,东方的一脏实而有余,就是指肝实症;西方属金,在五行中比象于肺,西方的一脏虚而不足,就是指肺虚症。治疗时在南方施行泻法,在北方施行补法,就是因为南方属火,木能生火,火是木的子;北方属水,水能生木,水是木的母。由于水有克火的作用,补属子的一脏,可以使母脏脏气充实,泻属母的一脏可以使子脏脏气衰减。所以泻南方的心火,补北方的肾水,以治疗肝实肺虚症,就是为了使金不受木的反侮而得其平。医经上说:不能掌握治虚症的法则,怎样还能谈得上治疗其他复杂的疾病呢?这就是以上所说的意思。

[按语] 
本难主要是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说明治疗肝实肺虚症,可采用泻火补水的方法。第六十九难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而本难所说的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与六十九难却不完全相同。 
就肝实症来说,泻南方心火,这与六十九难所说的“实者泻其子”是一致的;但是就肺虚症来说,不用培土的补母法,而用益水的补子法,这与六十九难所说的“虛者补其母”不同了。因为从临床所见病症来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子亦能令母虚,母亦能令子实”,所以除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外,也可使用“虚则补其子,实则泻其母”的方法。本难所提的肝实肺虚症,实际上是心肝之火有余,肺肾之阴不足,泻南补北,乃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协调阴阳的治法。其中肺虚补肾,可以理解为子虛母亦虚,故不用培土的补母法,而用益水的补子法。在方法上虽有不同,但仍不离我生、生我的五行相生关系。

《难经》论针法·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第七十六难补泻的方法和步骤

[原文] 
     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译文] 
问:什么叫补泻?当用补法的时候,从哪里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又从哪里放气? 
答:当用补法的时候,可在荣气流注的里阴部分深刺放气。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的,应当先补其属阳的卫气,而后再泻其属阴的营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应当先补其属阴的营气,然后再泻其属阳的卫气,使营卫之气都能正常的流通运行,这就是施行补泻针法的主要目的。

《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第七十七难上工与中工的差别

[原文] 
     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 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上等的医工能治疗还没有发作的病,中等的医工只能治疗已发作的病,这是怎样解释的? 
答:所谓治疗还没有发作的病,例如看到肝脏有了病变时,就会知道因肝木克脾土的关系,肝脏的病邪将会传给脾脏,所以预先充实脾土之气,使它不致遭受肝邪的侵袭,因此说,上等的医工能治疗没有发作的病。所谓中等的医工只能治已发作的病,就是当肝脏发病时,不懂得相互传变的道理,只是一心一意的专治肝病,所以说,只能治疗已发作的病。

《难经》论针法·七十八难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第七十八难针刺押手和补泻方法

[原文] 
     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①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②,爪而下之③,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④,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⑤;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译文] 
问:针刺有补法和泻法,是怎样操作的? 
答:补泻的针法,不是必须以呼吸出纳作为行针的关键。善用针法的,信赖运用其押(ya通压)穴的左手,不善用针的,只偏信运用持针的右手。当进行针刺的时候,必须首先以左手按压所要刺的穴位,用手指轻弹该处的皮肤,促使络脉和肌肤怒张,再用指甲向下将穴位切住,气来到指下时,会显现出象动脉搏动的形状,就顺势将针刺入,待针下得气之后,随着再将针推进,这就是补法;摇动针身而引伸其气外出的,就是泻法。倘针下不得气,就当采取男用浅刺女用深刺的提插方法,如果始终不能得气,也就是难以治疗的死症。

[词解] 
①呼吸出内:是针刺补泻法的一种。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吸则内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这意思就是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法,相反的即为补法。 
②弹而努之:弹,是以指轻弹穴位,努与怒通,即怒张的意思,也就是在准备进针的穴位上,轻弹其皮肤,使气血贯注,脉络和肌肉怒张。 
③爪而下之:是进针前的一种手法,用左手拇指爪甲掐切穴位,既可使穴位固定,又可使该处皮肤感觉较为迟钝,可减少痛苦。 
④动而伸之:动,是将针摇动。伸,是伸张,即引气外出的意思。徐灵胎说:“谓摇之而引出其气也。 
⑤男外女内:外内是泛指属阳属阴的表里、浮沉、浅深等而言。在这里是指浅刺、深刺的提插针法。 
滑伯仁说:“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营气之分”。

《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第七十九难迎随和母子补泻法的结合

[原文] 
     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湍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那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又那能不会使正气由虚转实呢?虚症用补法,以充实正气,在于要有若得若失的感觉;实症用泻法,使邪势虚弱,也在于要产生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是怎样解释的? 
答;迎而夺之的泻法,是按五行的母子关系,在属子的穴位施行泻法;随而济之的补法,也就是在属母的穴位施行补法。例如属火的心经发生病变时,因火能生土,就当针泻手厥阴心包络经属土的腧穴(大陵),这就是称为迎而夺之的泻法。因木能生火,针补手厥阴心包络经属木的井穴(中冲),这也就是称为随而济之的补法。至于正邪的盛衰,在针下的感觉,就是坚紧有力和濡软无力的意思。在进行补虚时,针下感觉气来坚实有力的是得气;在进行泻实时,针下感觉到濡软穴虚的是气已散失。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按语] 
本难以迎随补泻和母子补泻法相结合,说明补虚泻实的作用,以及在针下所出现的不同反应。因为迎随的针法,是根据经脉的走向,在本经各穴,迎其来势逆取为泻,随其去势顺取为补,其目的,在于以发病的经脉为主,所以并不限定穴位。本难则以经脉所属的母子穴为主,在子穴迎而夺之,以泻邪实,在母穴随而济之,以补正虚。这是迎随补泻法的又一种运用法。 
所谓若得若失,若有若无,主要虽是指针下的反应,但也包括医者和病人的感觉,就是说通过补虚泻实的针法后,病人感觉正气充实,有显著的好转,若有所得;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病人感到体内已没有病邪存留,已有恍然若失的轻松感。

《难经》论针法·八十难

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第八十难出针、进针与候气

[原文] 
     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①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有见如入,就是说先用左手压穴,待指下显现出脉气来到时,就随着将针刺入;进针之后,在针下显现出已经得气,就要以出针。这就是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意思。

[词解] 
①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见,与现通,即显现的意思。如,与若、而二字通用,在此处也就是而入、而出的意思。

[按语] 
本难阐述候气和进针、出针的关系,这确是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左手见气来至,才可进针,它的具体操作方法,前在第七十八难已有叙述,也就是用左手指切穴位,当气来到时,指下会出现象动脉搏动的现象,就顺势将针刺入。所谓针入见气尽,然后出针,这里的气尽,有邪气已消除的意思,也就是进针得气后,运用各种提插捻转的手法,达到泻除邪气的目的后,然后出针。这种以候气为主的进针、出针方法,一直为后世所重视。

《难经》论针法·八十一难

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第八十一难虚实症误用补泻的后果

[原文] 
     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不要对实症再用补法,使邪气更充实;不要对虚症再用泻法,使正气更虚弱。损其虚而不足,补其实而有余,这是指寸口的脉象虚实呢?还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虚实?其中损害和补益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答:这是指疾病,不是指寸口的脉象,也就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虚实而言。假使肝实而肺虚的病,肝的五行属木,肺的五行属金,金与木之间,可通过相互制约的关系求得平衡,所以对这种肝实肺虛的病,应当知道有克木的作用,采取补肺金而克肝木的疗法。相反的,假使肺实而肝虚的病,肝木之气已很微弱,在施行针法时,不去补益虛而不足的肝木,反而再次补益实而有余的肺金,所以说,这就是对已充实的再补法,使其更为充实,已虚弱的再用泻法,使它更为虚弱,错误地损害其虚而不足、补益其实而有余,这些就是中等医工的草率粗心所造成的祸害。

(0)

相关推荐

  • 一、诊法口诀

    一.诊法口诀& 望诊 闻诊 附:幼科闻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问诊 附1:十问歌(摘自<景岳全书·十问篇>) 附2:幼科审病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1):第一难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二难 寸关尺的长度与阴阳属性

    第二难 寸关尺的长度与阴阳属性 [原文]       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①也.从关②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④;从关至鱼际③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④.故分寸为尺,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三难 尺寸脉的太过不及

    第三难 尺寸脉的太过不及 [原文]      难日: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①有益①,有关②有格②,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四难 脉有阴阳

    第四难 脉有阴阳 [原文]       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①.浮者阳也②,沉者阴也③,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五难 诊五脏脉的指法

    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 [原文]      难曰: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shu)①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六难 脉象的阴阳虚实

    第六难 脉象的阴阳虚实 [原文]  难曰:脉有阴盛阳虛,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①,沉之实大①,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语译]      问:脉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七难 四季旺脉

    第七难 四季旺脉 [原文]       难曰: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①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②.厥阴之至,沉短而敦③.此六者,是平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八难 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

    第八难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 [原文]      难曰: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①.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②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2):第九难 从迟数脉辩脏腑疾病

    第九难 从迟数脉辩脏腑疾病 [原文]      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①者,腑也;迟①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译文]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十难 一脏脉象的十变

    第十难一脏脉象的十变 [原文]      难曰: 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①刚柔相逢②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