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村无字碑猜想
文/图 马阿林
镇江东乡的华山村有块青石无字碑,说它是无字碑,是因为人们现在看到的碑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字,从而无法判定它的年代,究竟是块什么内容的碑。村民们因它像乌龟,又称它为乌龟石。现在两块碑都已经重新竖立,《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立于老村委会东边的一块空地上,而无字碑则立于重建的张王庙大殿前。
无字碑遭遇
关于这块无字碑的来历,村中无人能说得清,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以前是在张王庙里的,寺庙1938年被侵华日军烧毁后,庙产也都散落在外。
这块无字碑与另一块明天启年间的《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在华山村静静地存在了数百年。其间,《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曾被扔进黄花塘无数年,无字碑也曾被村民们抬去咕咕塘,作为洗汰码头使用达30多年。2000年1月,华山村文保人士解小祥在村南黄花塘边发现《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碑体和额首,花了100元钱请人将碑体和额首移至村委会前空地上。若干年后,无字碑也被村民抬到一起,两碑又静卧其地十数年。无字碑比《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块头大了许多,无论是高、宽、厚都超出许多。《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由于还可辨认出不少字,所以人们搞清楚了它的年代和它的大概内容。而这块无字碑,人们至今却无从下手,去断定它的年代、碑文是什么内容,以及为什么会被铲除。
无字碑推测
2018年11月29日,京江晚报报道了镇江新区华山村发现无字碑的消息,引来读者广泛关注。为此,华山村文化保护协会请来关心此事的文史专家齐聚无字碑前,举行“无字碑”研讨会,试图解密无字碑的历史。
人们看到,无字碑被立在新翻建的张王庙门口,经过修复,无字碑上嫁接了一块“御碑”石刻,现场举行了重竖无字碑揭幕仪式。有关人员还重新测量了无字碑,确定高宽厚分别为2.05米、1.01米、0.3米。
与会文史专家各自根据现场所看到的情况,说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通过对无字碑石材和包浆的分析,这块石料产自句容,“句容到南京汤山的山脉上才有这种石材,而且江苏省内其他地方不产这种石材。”根据凿痕和包浆判断,无字碑大约距今1000年,上下不超过100年,“正面凿痕无规律,明显是不会凿的人凿的,目的是不留任何文字。”
第二种看法:认为可能会与北宋年间对元祐党人的迫害有关,宋徽宗崇宁元年间,蔡京拜相后,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以下共309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公告天下,各地均为此刻碑,后来政令有变,这些刻碑又被磨去。但这只是一个设想。从体量上看,这么大的一块碑应与古代镇江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可惜缺少碑首和碑座而暂时无法考证。但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妥善修复保护才是上策。这在其新著《北宋苏氏演义》中可见。
第三种看法:元祐党籍碑不可能在道教场所华山村,铲除碑文的原因可能与镇江历史上三次摧毁淫祠有关,也可能与宋徽宗这位崇信道教且与镇江有着不解之缘的亡国之君有关。推断此碑与宋徽宗有关,靖康元年(1126)正月戊辰(初三),已经禅位给儿子的“太上皇”宋徽宗,因金兵入侵威胁京都,径直一路南奔,在正月十五日到达他的发迹之地镇江,随后他的主要亲信均陆续赶到。镇江俨然成了大宋的第二朝廷。所以御碑被铲除,一来可能是因地方争名,大做皇帝的文章,或借着皇帝的金口将只言片语做成御碑一时没什么问题,但在徽宗于镇江开第二朝廷时,就不得不考虑后果;二来可能是国运跌宕,地方避祸的可能,此碑可能是有关徽宗作法祈祷江山复兴的内容,在北宋灭亡之际,地方为了避祸而铲除。
第四种看法:清末时太平军崇拜“拜上帝会”,排斥其他宗教,因此毁坏其他宗教建筑和相关碑文。
无字碑猜想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华山村这两块碑,一块有明确的名称,即《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笔者曾于2014年11月5日请朋友专程去华山村拍了该碑的局部照片,回来整理出了碑上残存的碑文文字;另一块则是这块无字碑。我们不妨从志书的记载内容来看这块无字碑。
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张王别庙……一在华山,祭奠最盛。庙有香鼎,视其识宋建中靖国辛巳所铸,则南渡已有祠矣。端平乙未,防江军失伍,求助于神一境帖然。丙申旱□,乞灵祠下,甘雨随至,楼殿翬飞,俨如图画。每岁仲春江淮及境内士民拜奠祠下者,几月不绝……”清乾隆十五年(1750)版《镇江府志》记载:“张王别庙二:一在城西南,未详所在……一在华山”。清嘉庆十年版(1805)和光绪五年(1879)版《丹徒县志》记载:“张王庙三:一在城南……一在华山,去城东七十里……”另清嘉庆十年(1805)版和光绪五年(1879)版《丹徒县志》记载:“华山张王庙记,天启元年(1621)。”而民国19年(1930)版《续丹徒县志》里就没有记载《华山张王庙记》这块碑了。
据此,志载张王庙的历史,距今已达919年,按其描述当时的庙况,张王庙应该有单独的碑记存在。我的疑问是:华山村当时有两块碑存在,当初志书上为什么只记载了一块《华山张王庙记》,而那块《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却未做记载。是当年古人修志时,《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碑就已经被扔进了黄花塘里,以至于后人修志时,没有看见这块碑的存在,因而漏记了(2000年,因黄花塘里的水被抽干,人们这才发现该碑存在)。
据此笔者以为,无字碑有可能就是清嘉庆十年(1805)版《丹徒县志》里记载的那块《华山张王庙记》碑,修嘉庆志时,修志的人应该见过这块碑,所以才作了记载。而光绪五年(1879)版《丹徒县志》应该是参照前志续录的,因为咸丰年间的战乱,无字碑已经真的成了无字碑,碑被毁,只能参照前志续录。到了民国19年版《续丹徒县志》未做记载,估计民国修志的人当时也未看到这块碑的存在。县志上没有记载《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如果修志的人当时见过这块《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一定会记载。因为那块《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有明确名称,修志的人不可能将其换成《华山张王庙记》碑来记载。经请教本市考古专家,他也认为古人修志时也不大会将其改名入志。根据《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里残存文字的辨认,其并没有与张王庙相关的内容(倒是提到了距张王庙不远处的埤城法云寺),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促使其为《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碑改名而录于志书。
至于无字碑上面的文字为什么被凿除,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了。太平天国推崇“拜上帝会”,不拜祖先神佛的宗教教义和宗教仪式,与我国原有的多神论宗教形式和观念相抵触。拜上帝会还推行反孔政策,以及“佛寺道院、城隍祭坛,无庙不毁、无像不灭”的过激行为。据民国19年(1930)版《续丹徒县志》记载:“'逆匪’自窜陷丹阳以后,一由奔牛直趋常州,一由丹阳窜丹徒逼近镇城,复沿江绕窜大港、谏壁、圌山关各口岸”。庙里张贴的《张王庙兴衰史》里提到的:“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太平军烧毁。清同治初复建。”另外,笔者在华山《李氏宗谱》里也见到华山村当年遭遇太平军骚扰的记载。
笔者特意查阅了华山《李氏宗谱》,看到数篇传记中关于太平军在东乡的记载:“咸丰间,贼据金陵,镇江失守,华山设义安局与贼相持……”(《圌南公传》,李桐撰);“庚申,金陵大营溃,丹阳失守,润东一带贼麋至,而蚁聚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以故兵不敌贼,民不如兵。(《李公显亭传》,解簠撰);“咸丰庚申(1860)三月,江南大营乏粮溃败,'粤匪’陷丹阳。四月八日,贼遂大肆毒于徒阳二邑居民。先生闻仲弟遇难,则大戚,欲为国杀贼,复弟仇。辛酉岁(1861),'粤匪’更立营于丁家庄,离所居尤近。(《李月川先生家传》,王树勋撰)”。说明华山村确实受到太平军骚扰,其描述“润东一带贼麋至,而蚁聚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以故兵不敌贼,民不如兵。” 此为华山李氏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所撰《李氏宗谱》记载,可见当时太平军曾有太平军驻扎在华山村附近,丁家庄在华山村西南面,距离不足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