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收藏故事—粮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前几天,一位大叔来到我馆里,进门就问:“小伙子,你收古董不 ?” 我忙向大叔问好,烧水、沏茶,让大叔坐下。大叔说,已经跑了两个古玩店,我拿的可是老东西,店主就是不收。接着大叔从尼龙袋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的很严实的东西,打开报纸,是个杨柳木做成的长方形木板,一个小钮用两颗铁钉固定在木板正中,手感很轻,长27cm,宽11cm,反面刻楷书“义成”二字,笔画粗细一致的凹字。
我七二年出生,记事时还是生产队时候,我小时候见过这东西,秋天农业社场面上打谷子,天色已晚,扬好的谷子堆成个圆球状,谷子要在场面上过夜,农业社专门有一个人用这东西往谷子上印印儿,上下周长一个印儿挨一个印儿,预防晚上有人偷盗,做个印记。等第二天入仓库,这就是印儿,也叫粮印。
大叔看我端量半天,急促的说到:印儿保证是老货,你看着给个价钱就行。我说:这是近现代的东西,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了,可它现在还不能叫成古董,粮印是民俗老物件,再过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才是古董,你还得一代一代往下传。
大叔很清切的告诉我,娃娃们不喜欢这东西,印儿这玩意我年轻时农业社用过,改革开放后一直留着藏在家里,不舍得扔掉,你看着给吧,给个价就行。
我本着上门就是客的原则,三瓜俩枣的个钱也不多,卖不了也能压得起,就买下了。
过去生产队秋收后,给社员按人口分口粮,留足饲养牛、驴骡、羊等的饲料,籽种,剩余粮食放入木头门窗的窑洞仓库,把粮食整理平整之后,用印儿一个挨一个印上印儿,粮食上就印有 凸 字印儿,谷子、糜子等小颗粒粮食用字口窄的印儿,黑豆、大豆等大颗粒的粮食用字口宽的印儿,然后保管用一把铁锁锁上门,拿印一个人,拿钥匙一个人,两人负责仓库粮食的消防安保工作。等到交公粮或给社员分口粮或者取饲料等粮食出库时,拿印儿人和拿钥匙保管、村支书三人全到位,检查粮食上的印儿是否还在,是否是本印的印记,方可出库。
细想,半个多世纪前,一个印儿,一把铁锁就能起到防盗作用,感觉到那时候社会的治安、公民思想觉悟有多高,饿着肚子也不偷盗集体财产。
收藏品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件藏品了解到生产队社员一起劳作,按工分配、财富相当等近现代时期的社会制度等情况,折射出农业社的影子,积累的多了,对我们国家历史上走过的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是收藏所获取到的最大的收获与快乐。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