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遇兰生平事迹简考——折茂德
摘要:折遇兰为山西乾隆年间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又是清正廉洁的官员。文章以折遇兰《正宁县志》《看云山房诗草》和清乾隆宫廷档案、清道光《阳曲县志》为主要依据,旁徵折遇兰诸多亲友、交游的别集,以及史书、方志等材料,运用文献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折遇兰生平事迹进行考证。
折遇兰(1738-1786),字佩湘,号霁山,进士,纪晓岚门生,清阳曲(今古交市)大川都南沟村人。他既是清正廉洁的官员,又是山西乾隆年间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历任甘肃正宁、会宁知县,署静宁、宁州、河州知州;湖南浏阳知县,署乾州、长沙府同知;广东普宁、揭阳等知县等。折遇兰廉惠明敏,所至均著政声。任期,他捐廉赈民,撰修县志,维护治安,兴教办学,审理积案,设馆授徒,成绩斐然。由于不惮勤劳,积劳成疾,逝于任上,享年四十九。著有《正宁县志》《折霁山稿》《看云山房诗草》等,与冯成修鉴定《古文集宜》等。
关于折遇兰生平,史料记载很少。目前所知其信息,是从很多零星记载中排列出来的。
道光《阳曲县志》云:折遇兰为“乾隆己卯庚辰联捷成进士,以知县即用。”〔1〕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折遇兰为三甲第10名”〔2〕相吻合。
折遇兰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正宁知县事。〔3〕在正宁知县任上,他重农植树,修缮城池,重建书院,兴利除弊,政绩斐然。不到二年,“民安治理,士沐薰陶,津津乎誉著”、“功懋一时”。于公余之暇,精研旧志,深憾其缺而不备,乃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焚膏继晷,远绍旁搜,费灯残笔秃之力,耗精殚虑竭之才,撰次校对,皆出一人,竟二月之功,遂成新志,于翌年付梓成书。该志十有八卷,编为六册,凡十四余万言。据大学士管陕甘总督杨应琚奏,遇兰在正宁任职至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三日。〔4〕说明遇兰知正宁县4年。
道光《会宁志·卷八》,遇兰于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十八日地震后任会宁知县,三十一年(1766)山东平度州选贡于方颖接任。〔5〕说明遇兰知会宁县1年。
据山西巡抚彰宝题奏:现任甘肃河州知州折遇兰母武氏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初一日在籍病故,〔6〕折遇兰回乡守孝。然据《明清档案》:奏调会宁县知县三十二年丁忧回籍服阙,起复赴部候补三十五年三月内挑选引见。〔7〕这与上述遇兰从河州任上回乡守孝相悖。那么究竟哪个更确切呢?我们可从湖南巡抚吴达喜奏摺中知遇兰在会宁知县任内报明得知,一是正宁遇兰的接班人为于方颖,“清查等事于方颖接权交代迟延罚俸一年”;二是“移清等事佑变河州厅衙署造赍迟延违限不及一月,罚俸三个月”;三是“被人等事马六十等抢夺康尔清银物殴伤事主审解迟延违限一月以上,补官日罚俸一年;四是“移咨事原署宁州任内乾隆叁拾等年分常平仓粮旧管粮石与上届实存粮舛错一案应於补官日罚俸一年”。〔8〕显然,上述事件均发生在遇兰卸任会宁之后。遇兰明报有关静宁州、宁州、河州之事,表明遇兰曾署此三州知州事。不过时间短暂,大约一年。据此,山西巡抚彰宝题所奏折遇兰于甘肃河州知州事其母武氏病故,这是确切的;折遇兰是“署”而非“知”三州,再加时间短,因而湖南布政使吾虎炳和按察使王太岳所奏调会宁知县也不为错。折遇兰在上述三地任职,在其撰写的“石壁寺创建立佛殿院东廊碑记”得以确认:“赐进士出身、敕封文林郎,湖南长沙府浏阳县知县、署长沙府同知、乾州同知,前甘肃巩昌府会宁县知县、署静宁州知州、宁州知州、河州知州事。”〔9〕
《阳曲县志》云折遇兰“以内艰归服阕补湖南浏阳”,《看云山房诗草·自序》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仕楚”,与《明清档案》所记乾隆三十五年(1770)“发往湖南差遣委用闰五月二十二日到省委署乾州同知、现署永定县印务均无胎误”相符。
嘉庆《浏阳县志·卷二十三》云折遇兰乾隆三十六年(1771)任湖南浏阳知县,〔10〕这与清皇朝“旨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二日,题三月初四日奉”〔11〕相一致。继任者为湖北东湖举人张继辛,时为乾隆三十七年。这里有趣的是,嘉庆《长沙县志》载折遇兰乾隆三十六年(1771)也任长沙知县,直隶正定举人梁济生三十七年接任。〔12〕由此可知,折遇兰同期任两县之知县。
道光《阳曲县志》:“调长沙委审积案,旋丁父忧,继又丁祖母承重忧。”说明遇兰在乡守孝前署长沙府同知。《折霁山稿·自序》曰:“癸巳持服里居,授徒看云山房,复理故业。”说明遇兰乾隆癸巳(1773)回乡守孝,设馆授徒。第二年,折遇兰为父立碑,时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十六日。
《折霁山稿·自序》曰:“己亥携至京师,呈纪晓岚夫子点定,辱蒙奖誉,谓'雄浑名贵,有先辈大家之风’许为作序,并欲呈窦东皋先生序而传之。……未几,捧檄粤东。”纪晓岚《折霁山稿·序》曰:“已亥来京师,以近作百数十篇属余评定。……喜其酝酿经籍,抒写性灵,雄浑名贵,有先辈大家之风。……余既为点定,欲转呈窦东皋先生,序以传之……作宰秦楚间十余年,踬而复振。……霁山有粤东之役,索原稿以行,为书数语而归之。”这与《折霁山稿·自序》完全对应。即:一是已亥(1779)在京师纪晓岚为《折霁山稿》“点定”并“作序”。二是对《折霁山稿》评定为:“雄浑名贵,有先辈大家之风。”三是自1770署乾州同知至己亥,正好十年。任期曾被解官,故曰:“作宰秦楚间十余年,踬而复振。”又,其诗《绅耆士民胥卒,意主劝戒,故语不求工,使人易晓而已》曰:“(计令楚已十年矣)十年楚雨未曾寒。”说明遇兰在湖南10年。四是均言己亥到广东。而在平遥题门匾为1779年,说明遇兰在粤东有差事为1780年。又,折遇兰乾隆四十七年(1782)撰“石壁寺创建立佛殿院东廊碑记”,说明遇兰可能到粤差事完后回山西。折遇兰《折霁山稿·自序》署“南山官署之亦山精舍”,时间为“乾隆四十八(1783)年,岁次癸卯端阳前一日”。说明折遇兰1783年已在广东南山讲学。冯成修为折遇兰《折霁山稿》作序,署时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七月望后二日”,地点为岭南;又,折遇兰为选文《古文集宜》作序,署“赐进士出身知普宁县事”,时为乾隆甲辰(1784)秋。从袁枚年谱得知,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69岁,花期过后三日(二月初五)应端州太守从弟袁树之邀,与刘震裳出游岭南,翌年正月十一日还山,行程万余里,历时近一年。说明袁枚1784年二月至1785年在广东。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六》说:“吾此行,得山西一人,山东一人。山西者,普宁令折君遇兰,字霁山;山东者,岑溪令李君宪乔,字义堂。二人诗有风格,学有根柢,皆风尘中麟凤也。”由此可确定折遇兰1784年至1785年在普宁任知县。
同治《广东通志·卷五十》:乾隆五十年(1785)遇兰任揭阳令,五十一年(1786)江西人徐崇奎接任,而遇兰为普宁市里湖镇蓬和村乌石百岁坊撰写楹联时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说明遇兰其时在揭阳。据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孙士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二十日奏:“揭阳县知县折遇兰病故遗缺以始兴县徐崇奎调补事。”〔11〕与同治《广东通志·卷五十》记载完全吻合。说明折遇兰应死于九月二十日前不久。但《广东通志·卷五十》又云:遇兰于乾隆五十八(1793)年任普宁知县,江西人吴鸿谟五十九年(1794)接任。〔12〕其记载显然错误。
关于折遇兰之享年,道光《阳曲县志》云“卒年五十”。然据乾隆三十五年(1770)湖南布政使吾虎炳和按察使王太岳所奏,时年折遇兰为三十三岁。折遇兰为湖南浏阳县之候补知县,吾虎炳和王太岳与折遇兰为同时代人,又分别为湖南布政使和按察使,而且是向清皇朝题奏,他们所言折遇兰为三十三岁是真实可信的。依此推算,折遇兰应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享年四十九。遇兰为官,胸怀祖国,心系民众,恪尽职守,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办了许多好事,深得群众拥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夸其“为政也,慈惠简易,有古良吏风”。湖广总督孙补山赞其“治狱事有古循吏风”,以“山右风流第一人”称之。翰林院大学士、礼部祠祭司郎中冯成修赞其“为王国之羽仪,为士林之模楷”。宣统《甘肃新通志·卷58·职官》赞其“勤于政事,遗爱及民”。折遇兰为人之楷模,官之典范,国之栋梁。无论是为官之地百姓,还是故乡人们,至今还在怀念他,歌之颂之。这里,将折遇兰任职及有关活动情况作一梳理:
参考文献
〔1〕[清]李培谦,华典修.〔M〕(卷十三·人物列传).道光二十二年(1844),第53-54页。
〔2〕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録索引〔M〕(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第2730页。
〔3〕[清] 正宁县志〔M〕(卷之九·官师志).王立明点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4〕《明清档案》大学士管陕甘总督杨应琚(基本资料):“奏为酌请将巩昌府属之会宁知县黄显祖与庆阳府属正宁县知县折遇兰互调繁简缺事,硃批:该部议奏。乾隆30年8月3日。”又,《明清档案》第210册:“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太子少保议政人目大臣吏部尚书正黄旗满州都统臣讬庸等谨:题为详请题补正宁县知县三十年。”
〔5〕[清] 毕光尧.会宁县志〔M〕(卷八·秩官,卷三·建制).清道光11-12年(1831-1832),弟5页下.第2页上。
〔6〕张伟仁.明清档案〔z〕.(全文影像:080473;责任时间:207/32/06/09,乾隆32年6月9日;责任者:彰宝;系统号:N0000124658):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九年(1990):巡抚山西太原等处地方兼管提督节制、太原城守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革职留任臣彰宝谨提为报明丁忧事,该臣看得现任甘肃河州知州折遇兰籍隶山西阳曲县,其母武氏于乾隆三十二年五月初一日在籍病故,折遇兰系亲子,例应丁忧,兹据署阳曲县知县傅克钦取具印甘各结详报前,来臣复查无异除结,送部并移揭甘肃督臣知照外,谨题请旨。
〔7〕〔8〕张伟仁.明清档案〔Z〕.第210册,第525-527页,清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之二。
〔9〕田瑞.交城金石录〔Z〕.第258-259页。(内部资料)
〔10〕〔11〕[清] 谢希闵.浏阳县志〔M〕(卷二十三·秩官).嘉庆二十四年,刻本,第8页。
〔12〕[清] 赵文在.长沙县志〔M〕(卷之十五·职官).嘉庆十五年,刻本,第19页。
〔13〕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宫中档案奏摺及军机处档摺件全文影像资料库〔Z〕.(文献类名:宫中档案摺-乾隆朝,编号:403048894).1968年。
〔14〕[清]阮元,嵩孚. 广东通志〔M〕(卷五十·职官表四十一).同治三年,刻本,第12页。
作者简介:
折茂德,1944年8月2日生,男,汉族,山西省古交市铁磨沟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2008年退休。山西农大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工。历任古交阁上林场场长、林业局副局长、区划办主任、绿化办主任、市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太原市六届政协委员。太原市劳动模范和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发表论文10余篇,和他人合著《黄土地·黑土地·绿土地》《城郊矿区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古交工矿区林业区划规划及造林经营技术》。
在阁上林场工作14年,不辞劳苦,营造万亩林。1979年在古交率先引进华北落叶松并开展全光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为古交全面推广积累了经验。当农业区划工作开始后,带领农口广大科技人员踏遍古交山山水水,对土地、森林、植被等资源进行调查,查清了各类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编写土地利用现状、农业区划、林业区划、植被等调查报告,为古交土地、森林、植被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农业、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6年~1995年在区划办任职期间,潜心软科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曾参加“太市城郊型农业总体设计”,获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一等奖;主持完成“古交市矿区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古交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古交市土地复垦规划”等课题,分获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二等奖、国家土地局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三等奖。
退休后,编著《良吏折遇兰》专集;历时五年,呕心沥血,自费22万元,独立编纂《府州折氏家乘(世美堂)》,于201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折氏家族史的专著,是了解折氏家族史的全书,因而也是折氏世代必读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他为全国折氏实现联宗奠定了基础。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微信:sczb0972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