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治疗“阳虚、阴虚”的真正秘方
历代中医治疗阳虚、阴虚都是应用补法,唯有黄元御说:“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下面看看黄元御如何利用升降理论治疗阴虚、阳虚:
黄元御治疗阴虚创制出:地魄汤
制半夏三钱、北五味一钱【研】、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甘草二钱【炙】
黄元御曰:“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
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甘草培土升脾阳,以助降胃逆。
黄元御还告诫:“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就是用人参、黄芪都是升脾阳的。大家可以与六黄地黄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相同。六味地黄汤,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首先阴虚临床上从来都没有看到脾湿症状,用茯苓、泽泻泻湿实属不当,丹皮善清相火,不能清君火,大剂量生地有碍脾胃,临床应用黄氏地魄汤其疗效比六味好!
黄元御创制出补阳用的:天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桂枝、附子。
黄元御说:“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黄元御告诫我们:“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黄元御告诫大家,临床上“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当代滋阴的六味地黄丸之泛滥成灾是不是值得大家反省?“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是不是值得憎恨.
这个方可以与桂附地黄丸相比较,桂附地黄丸 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黄元御对桂附地黄丸是很肯定的,只是对方中的生地稍有微词。黄元御认为将生地改为元参,更为确当。生地“水旺土湿者,切不可服”,“玄参清肺金,生肾水”,“不寒中气,最佳之品”。
黄元御根据这个“悟”,不仅仅找到了疾病十之八九的根原!
并且创制了治疗的方药!黄元御的“悟”是颠覆性的,指出广大中医只知道治疗十之一二的疾病,十之八九的疾病都治错了!
清代名中医欧阳兆熊在《四圣心源序》曰:“余自束发,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阅医书。初师喻嘉言昌,又师陈修园念祖,十年无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陈广敷溥以玉楸黄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饷。其源不尽出自医家,而自唐以后,谈医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锓板行世,一时医风,翕然丕变。”“吾之学,朱、张、刘、李之学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
“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
由此可见黄元御之书的魅力!欧阳兆熊读了黄元御的书后,认为跟随喻昌,陈修园学习十年,认为没有学到东西,喻昌,陈修园是什么人?都是伤寒大家,跟他们学习的学生无数,唯有欧阳兆熊“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
反思自己错了!“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
自己治病有治愈的,也有很多没有治愈的,认为那是患者的命中该死,不是医者的责任。看来是自己错了!过去是分不清是非,把是非颠倒了!如果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导及中医药学院的学子能读黄元御的书能达到"汗流浃背",有了羞愧,到那时中医药界定能“一时医风,翕然丕变”!!!
以上内容只做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