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一课研究之《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高巍

一课研究第九组成员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数学“小学问”——如何初步理解圆周角等于360°

2.读:《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

3.笑:哪儿错了

轻轻松松听听书

如何初步理解圆周角等于360°

—内容选自《教学月刊》2020/11

坚持阅读8分钟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建立周长的概念;并能根据图形特征探究不同的周长测量方法;区别周长与大小,为面积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数学思考: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和有效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本质意义,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突出周长的一维属性。

问题解决: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经历猜想、验证、比较、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探寻知识起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周长。(板书:周长)对于周长,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1:周长就是7天。

生2:(指书的边缘)周长就是这里。

生3:周长就是一圈。

师:高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请你把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周长在图形上描出来。比一比,看谁描得又快又美观。

2.初描周长,激活原有经验

3.反馈比对,初步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都描出了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图形的周长。愿意把刚才描的过程再上来展示一下?

生逐个描图形的边线……

师:刚才的这几个图形那些有周长?那些没有周长呢?

生:前四个图形有周长,最后一个图形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封闭。

师:如果我们让这个图形变得也有周长,你能帮帮它吗?

【评析】开篇点题——周长,通过师生对话探寻孩子们的认知起点;通过描一描,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图形边线的一周;设置矛盾冲突,最后一个不封闭图形找不到周长,从而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此环节的设计,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与经验起点,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最后孩子们通过对不封闭图形的改造,打破了孩子们原有的认为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明晰周长的本质属性。

1.估一估,谁的周长最长

师:(指四个描出周长的图形)请你估测一下,谁的周长最长呢?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我们来测量一下吧!

2.量一量,谁的周长最长

同桌合作:

①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周长。

②将测量的结果写在相应图形的下面。

(1)  同桌合作测量。

(2) 反馈

师:你们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量的?周长是多少?

生1: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尺子量出了一条边的长度是10厘米,四条边的长度就是10乘4等于40厘米。

生2:长方形的周长也可以用尺子去量,两条长边加上两条短边的总和是46厘米。

生3:圆形的周长不能用直尺测量了,我们让圆在软尺上滚了一圈,结果量出来是43厘米。

生4:树叶的边线也是曲线,而且凸凹不平,我们采用了用线绕的办法,将线绕在树叶的边缘上,再把线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测量长度了。

师:现在谜底终于揭晓了,谁的周长最啊?刚才那些同学猜对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图形的周长和它所有边线的长度有关,和面的大小无关。

生2:凸凹多一点的曲线拉直了可能会更长。

师:是的,刚才你们猜的那么准。就是因为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非常理性的思考。找准周长到底在哪里,再把它化曲为直,估计它的长度有多长。

【评析】老师设置“猜猜谁的周长最长?”这一任务驱动,孩子们产生了测量的欲望。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在测量中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活动后汇报各个图形周长时,老师随机将每个图形绕在边上的线展开拉直呈现。这种将二维与一维的巧妙过渡与呈现,对于孩子们理解周长的一维属性直观而又深刻。

1.拼一拼

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请生汇报周长。接下来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将两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新图形。

师: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又会是多少呢?

生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2=8厘米。

生2:应该是7厘米才对,因为中间有两条边重叠在一起了。

生3:好像不对吧,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原来的边长没有都在周长里。

师:看来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周长并不是原来图形周长的简单叠加。我们要找到组合后图形的周长到底在哪里。

2.比一比

课件出示1号图形和2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下。

反馈:

生1: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0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2:虽然它们一个是4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6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移”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评析】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孩子们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老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孩子们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深入,对于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2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如果继续变,图形变的很小很小,很细很细呢?(师白板演示变化的图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2: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2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1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1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

生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评析】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广泛,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头围与帽子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5

笑一笑

这天回家,小张看见家里的白墙上用彩笔写着几道加减法算术题,一问,是上一年级的儿子干的。

小张心疼坏了,指着白墙气呼呼地说:“你反省一下,告诉我哪儿错了?”

儿子直愣愣地看着白墙,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爸爸,你是不是数学不好?我检查半天了,这些题我都没做错呀!”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本期审核:蔡灵鸟、范长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