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有救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据说90后已经开始秃了,购物网站上假发的销量惊人。脱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病。造成脱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饮食起居习惯、工作环境、情志因素、气血失调、外邪侵袭等等。而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也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通治所有人,该补的补,该清的清,该泄的泄,该改作息的改作息,该调情志的调情志……我们看两个医案,各位可以对号入座,作为参考。案出《古今医案按》。
丹溪治一女子,十七八岁,发尽脱,饮食起居如常,脉微弦而涩,轻重皆同。此厚味成热,湿痰在膈间,复因多食酸梅,以致湿热之痰,随上升之气至于头,熏蒸发根之血,渐成枯槁,遂一时脱落。治须补血升散。乃用防风通圣散去硝,惟大黄酒炒三次,兼以四物,合作小剂与之。月余,诊其脉,知湿热渐解,乃停药。淡味二年,发长如初。
释义:
朱丹溪治一个十七八岁女子,头发脱没了,饮食起居正常,脉象微弦而涩,浮取和沉取脉象没有变化。朱丹溪判断是因为饮食吃的太好了,饮食积热,形成痰浊在胸膈,还有就是因为吃了太多的酸梅,湿热之痰随上升之气到头顶,熏蒸发根,影响了头皮血液的运行,头发一点点就枯萎,最后脱落了。因为头皮血液运行不好,所以要补血,而造成头皮血液运行不好的原因是湿热痰浊,所以要升散。用了防风通圣散去芒硝,大黄酒炒三次,这样的炮制方法让大黄更具有活血之功,而减泻下之力,在配合四物汤,小剂量服用,吃了一个多月,诊脉后发现湿热已经没有了,就停药了,清淡饮食两年,头发恢复正常了。
文中说患者饮食起居正常,这应该是患者自己的主诉,经过朱丹溪的诊断,一摸脉,发现不对,肯定是长期吃肥甘厚味。说下这个涩脉,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专门有一篇叫“涩脉论”,文中说“然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补,轻病为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借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浓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亦见涩状。”人往往都过分心疼自己,总觉得自己身体缺点什么,喜欢补,补着补着就补出热来,补出痰浊来。这个患者还有饮食的偏嗜,喜欢吃酸梅,最后导致湿热之痰上蒸头面,造成脱发。这和现代所说的脂溢性脱发很类似,头皮分泌油脂旺盛,最后毛囊退化脱落。这和养花、种庄稼一样,水浇多了,植物会烂根,最后枯萎而死。究其病因就是湿热,文中最后也说“湿热渐解,乃停药”。防风通圣散主要的作用就是去除湿热,药物包括麻黄、石膏、滑石,荆芥、防风、归芎芍、栀子、连翘、黄芩、桔梗、甘草、白术、薄荷等药,本身这个方子就包括了四物汤中的三味药,只是没有地黄。宋金元时期煮散很盛行,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物汤这些都有现成的粗散,可以拿来直接煎煮服用。另一方面考虑到防风通圣散中虽有归芎芍,但药量不够,补血活血的力量太小,所以再配合四物汤效果会更好一些。肯定会有人觉得这个病案耗时太久了,要清淡饮食两年,才能恢复,我等不了两年,一年我都忍不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时间短的。
立斋治一儒者,因饮食劳役及恼怒,发脱落。薛以为劳伤精血,阴火上炎所致。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六味地黄丸加五味,眉发顿生如故。又治一男子年二十,巅毛脱尽,亦先以通圣散宣其风热,次用六味地黄丸。不数日,发生寸许,两月复旧。
薛立斋治一个儒者,是个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因为饮食不慎,外加劳累和恼怒造成的脱发,用了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补中益气汤中有人参,这样就变成了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其实叫七味都气丸,这个都气丸现在没有成药,但是有麦味地黄丸。这个患者吃了药之后,效果很好,最后连眉毛都长出来了。这个脱发的病因是劳伤精血,虚火上炎,补中益气汤和都气丸补脾益肾,生脉散补心肺之阴,照顾的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个虽不是脂溢性脱发,但这种脱发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另一个二十岁男子,头顶的头发都掉光了,先用防风通圣散,后用六味地黄丸,两个月就彻底好了。这个医案说的很简单,从用药的情况来看应该和朱丹溪治的患者类似,都是先用防风通圣散去湿热,女子以肝为先天,朱丹溪采用的是合方四物汤,然后停药,靠患者自然恢复。薛立斋没有合方,采用分段疗法,先去湿热之邪,然后再补,男子以肾为先天,所以用了六味地黄丸来补肾。
长头发的心情很迫切,但也不要拿防风通圣散来、六味地黄丸来试药,还是要看自身情况,如果吃错了药,会增加新的问题。如果不能自我正确判断还是要让专业的中医师来诊断。现在脱发之所以难治,因为多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多数人的脱发都是好几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比如说工作生活压力的大、情绪不佳、作息不规律、饮食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就饮食而言,也不单纯是肥甘厚味的问题,还有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饮食污染的问题等等,有些因素我们确实无法避免。所以对于脱发也不必过于焦虑,过于焦虑只会越来越少,如果佛系一些,可能会更好,希望大家的头发都安然无恙,毫发无损。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