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旋前和旋后还傻傻分不清?
足部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复杂的关节,因为人是唯一的双足步行生物,我们的踝关节同时需要高度的稳定度以及活动度。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冲突,也导致了评价的过程相对的复杂,需要考虑下肢整体的生物力学,而不能单单只看这一个局部。
但现在让我们先专注在这一局部区域,在理解上面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足部比较完整的评价方式需要明确区分前足(Forefoot)与后足(Rearfoot)区域。真正的旋前(Pronation)与旋后(Supination)是以后足跟骨(Calcaneous)为基准:
旋前动作包含:背曲(Dorsiflexion)/外翻(Eversion)/外展(Abduction)/内转(Internal rotation)
旋后动作包含:跖屈(Plantarflexion)/内翻(Inversion)/内收(Adduction)/外转(External rotation)
而有些更专门介绍步态的书籍,会进一步区分出Type I与Type II两种型态,主要的差异来自于足踝呈现背曲或是跖屈:
第一型旋前(Type I Pronation)是DF/Ever/Abd/IR;第二型旋前(Type II Pronation)是PF/Ever/Abd/ER。不同的型态分别会出现在步态的不同时期中。
在前足也会有旋前与旋后的动作产生,如果由于代偿而产生动作则被称为旋前/旋后扭转(Pronation/Supination Twist)。当后足的旋前不足时,可能会过度前足旋前来代偿。当后足的旋后不足时,可能会过度前足旋后来代偿。
因此在评价扁平足/高足弓/足部问题时,不该只有结构性或功能性两种情况,
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前后足代偿性的问题。
拇指外翻可能并不是过度旋前造成,而是后足旋前不足产生的前足代偿性结果;高足弓的人,可能并不是过度旋后造成的,而是后足旋后不足产生的前足代偿性结果。
如果没有将其好好区分评价,治疗介入可能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鞋垫的给予上要更加注意,如果有任何足部相关的问题,请寻求专业人员协助评价。
本文完——
本文为分享类文章,不做商业用途
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继续下拉
文章来源:phsyiomotionlab实验室-刘亦辰博士
编辑排版:康复小南宁
小编微信:kangfxnn
医院介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