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军:四君子汤-益气汤】

方剂名称:益气汤、四君子汤(旧名)、四君子丸(旧名)。

方剂组成:《局方》:人参1~3钱、白术1~2钱、茯苓1~1.5钱、炙甘草1~1.5钱,研为细末,每服5钱。清水1杯,加生姜,红枣,煎至7分,饭后温服。

现代用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经方来源:本方最早见于宋代《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为该书中的著名方剂之一。当时医界潮流,偏重补益,本方作为补气主方列入官方刊行的方剂手册《和剂局方》里,并不是偶然的。同一时期的方药书中,有很多类似本方的补气方剂。

本方所选的药物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有近似之处,唯不同的就是以健脾渗湿的茯苓代替温中祛寒的干姜,但药性即因此而大为改变,成为甘温益气的基本方。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拟制成多种补气或健脾的方剂,如陈夏益气汤(旧名:六君子汤)、健脾和胃汤(旧名:香砂六君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等都是临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的补气方剂。

功效运用:本方性味甘温,药性较为平和,属补益剂,为健脾养胃、甘温益气的代表方。其性能特点是以中和、平补见胜。不少补益方剂是温热而偏辛燥,但本方取甘以补之义,多选甘味药来补益脾土、滋养脾胃,偏于中和。具有补益脾胃、升阳、和胃,加强消化吸收功能等效用。有人认为此方有病治病,无病补身,其实这类汤方剂只适宜于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并进而影响到全身虚弱的患者,对恢复胃功能有一定辅助作用,而对正常者,多食本方易引起脾胃亢盛,有损无益。

组方分析:本方是针对气虚而设,所谓“气”,大概是指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气虚,就是指人体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的不足。前人特别重视脾胃之气,认为“为后天之本”,气虚的出现首先与脾胃薄弱有关,由于食欲不振、吸收不良、大便溏薄,自然会影响到全身的营养,从而产生一系列气虚的衰弱症状,因此,补气必从脾胃着手。

培补脾胃之气要兼顾到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有直接培补中气作用的药物矫正脾虚,把健脾与补气结合起来;二是祛湿,因为脾虚不能制水,每易生湿。本方的组成可以说是较全面地照顾了上述几点。方内以甘温滋补的党参补益中气,白术苦温健脾懆湿,均为主药,茯苓淡渗,加强燥湿益胃作用,为辅药,炙甘草甘平,加强益气和中作用,并能以其甘平之性缓和白术的燥性,使全方温而不燥,突出了平补中和的特点。

药理作用: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其作用为: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养血补血。现代动物实验证实党参有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作用;茯苓有健脾养胃,白术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用于各种气虚的病症。临床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面色苍白、肢体疲倦、四肢乏カ、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呼吸气短、语音低微、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临床多用于治疗虚劳、慢性消化道疾患如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病后不思饮食。

经随症加减后,还可以治疗脾虚痰饮、水肿及妇科的一些病症。

1、治虚劳:由于体质虚弱、正气亏损、久虚不复,或积久成疾,或病久失养,就会形成虚劳。临床表现为消瘦、倦意乏力、食欲减退、失眠,或吐或利,或潮热、盗汗,或咳嗽、咯血,或腰痛,尿血,或遗精、闭经,可见于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前人虽曾把虚劳归纳为五劳(心、肝、脾、肺、肾),但主要是脾、肺、肾三脏,治疗上强调了补肺、补脾、补肾三个方面,其中补脾普遍适用,因为加强脾胃运化,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全身营养状,确是治疗虚劳症的基础。

加减:临床上可配合应用益气汤加减;如饮食无味,心情焦虑紧张,以白术、茯神木为主,加酸枣仁、鸡内金、山渣、夜交滕;如形体干瘦,气短乏力,善太息,嗜睡懒言,以党参、甘草为主,加五味子、饴糖、桂圆肉,少量肉桂;如有心悸、眩晕、失眠、疲乏、站立亦觉费力,以党参、茯神木为主,加阿胶、制何首乌、鸡血藤、山萸肉;如手足心发热、咳嗽、午后潮热、烦闷,人形枯瘦,以党参、茯苓为主;用苍术(少量)加黄芪、当归、生地、金樱子、厚朴、山萸肉;如头、颈和四肢肌肉均无力,常需卧床,语音低微、活动障碍(多见小儿)为脾肾严重气虚,宜以党参、白术为主,加菖蒲、黄芪、阿胶、升麻,小量肉桂和川芎。

2、治胃神经官能症:中医属“胃脘痛”、“气痛”范围,上腹痛的发作与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思虑过甚有关;且有嗳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食后饱胀感等症状。中医认为由于忧思伤脾,以致胃阳不振,出现上述消化功能障碍症状,治宜益气健脾,用益气汤加减。如病者突出的症状是胃脘不适,常要踡缩而坐,胃部有烧灼感,食后饱胀欲吐,以党参、炙甘草为主,加白芍、砂仁、陈皮、山楂;如干呕反复顽固,或习惯性地于餐后吐出刚吃入的食物,宜加生姜、豆蔻、枳壳、当归。

【病例介绍】黄某,女,43岁,公司职员。近年来情绪较易波动,常因一些小事焦虑不安,甚至失眠,食欲不振,时有一两天不食的现象,营养状况极差。来诊时见其面色苍白,忧郁面容,踡缩而坐,诉有胸闷腹胀,感觉饥饿但厌食,常干呕,手足麻,有心须、倦怠,已有两天无进食,舌质淡红,苔微白,脉细弱而迟缓。辨证属忧思伤脾,脾不健运,故不思进食,体质弱,治宜补益中气为主,助以养心宁神,用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神木10克,甘草6克,远志12克,桑椹子15克,黄茋15克,酸枣仁12克,桂圆肉15克;水煎服,1日1剂,7日为1疗程。服药7剂,症状好转,能进食,手足麻木、心烦已减轻,但胃纳仍较差。用上方去桂圆、桑椹子、加神曲15克,鸡内金12克,当归15克,生姜3片,服后食欲改善,但体质仍差,不可单靠药物,乃劝其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嘱其服中成药陈夏益气丸,10天为1疗程,每月服10天,半年后,身体大有好转,原有症状消失。

3、治慢性泻:适用于脾虚泄泻;表现为长期大便稀烂次数增多,粪便夹杂有未消化食物,腹胀,肠鸣。治疗宜用益气汤之类补益脾胃。如起病时间不长,大便较稀溏,口干,舌质红,苔厚,脉弦滑,重用茯苓,白术,用生甘草,加猪笼草、肉豆蔻;如病程较长,倦怠乏力,手足软痹以党参为主,加桂圆肉、山药、黄芪;如伴有胃脘闷痛,两胁胀满,以党参为主,加台乌、青皮、煨豆蔻;如便前有里急后重感,泻而不畅,以党参、白术为主,加煨葛根、川黄连、小青皮、石榴皮等。

【病例介绍】夏××,男,34岁,公司会计。患者患过一次急性胃肠炎基本恢复后,大便一直稀溏,每天2~3次,胃纳欠佳,自服保济丸、神曲茶之类无效,病程已两个多月。就诊时自诉有:腹泻,中脘胀闷,食欲不振,眩晕,手足无力,见其形容消瘦,面色晄白、两眼无神,舌质淡红,苔薄白,湿润、舌两旁有齿印,脉象弦紧细弱。证属饮食伤脾,脾虚不能健运,故生泄泻,治宜补益中气而实脾,用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茯神木15克,炙甘草9克,金樱子15克,十大功劳20克,煨肉豆蔻12克,制何首乌15克,大枣12克。水煎服,1日1剂,3日为1疗程。服药6剂后一般症状减轻,精神好转,但大便仍每天2次不成条状,胃口仍差。乃在原方基础上再予加减。处方: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鸡内金12克,煨肉豆蒄15克,葛根20克,春砂仁15克,服药7剂后大便次数已减为每天1~2次,基本成条状,胃纳正常,考虑到其脾胃虚弱,嘱其续服用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用淮山、芡实煎水代茶服用,两个月后恢复正常。

4、治脾虚痰饮:适宜于痰饮停于中焦,脘腹中满,时或微痛,咳嗽稀痰,痰量较多,或呕吐清水,并有四肢乏力;微有浮肿、纳呆,苔薄白或无苔,以上症状与脾虚寒湿有关,须以温药和之,故可用益气汤健脾而治本,并与行气祛痰药同用。如为五更咳嗽、气短乏力,略有喘促,痰清稀,以党参、茯苓为主,加细辛、葶苈子、白附子、胆南星;如腹胀胸闷,喘息、痰稀、便溏、气弱、乏力,以党参、白术为主,加蛤蚧,胆南星、车前子、草河车;如胸腹胀满,痰多喘鸣,可与三子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合用,再加大腹皮、紫菀、磁石。

5、治脾虚水肿:适宜于治疗水肿从腹部开始、身重气短者,用益气汤加味实脾固本,是治疗脾虚水肿的有效方法,前人的经验也认为,即使水气在下可下者,也不可过用芫花、甘遂之类峻下药,可用益气汤和脾顺气,补中行湿,利小便而去水。临床如病属初起,小便黄短,胃纳较差,晨起有浮肿感觉,肢体疲倦不愿活动,以党参、白术为主,加佩兰、藿香、木通、苡仁;如以四肢水肿为主,体重倦怠,可用益气汤加车前子、麻黄、苍术、独活、桑寄生;如兼有胸闷、气喘、痰多、头胀、小便不利,用益气汤合五苓散。

6、治妇科杂病:对于妇产科中多种由气血亏虚而引起的疾病,益气汤有较好效果。例如:治妊娠呕吐,以党参、炙甘草为主,加砂仁、陈皮、法夏、厚朴;如干呕严重,手足酸软,再加磁石、吴芋。治妊娠水肿,切忌用峻下药,以防动胎,需要扶脾淡渗,可以白术、茯苓为主,用生甘草,加车前草、猪笼草、泽泻,小量当归,或用益气汤加五皮饮。治血虚经痛,可用益气汤加理血药,经前痛,加川芎、丹参、延胡、鸡血藤、益母草;经后痛,加当归、白芍、大枣、陈艾、兔丝子。治疗产后气弱风晕,一般以八珍汤为基础,加白芷、钩藤,或黄芪、生姜、大枣。治湿浊带下可用扶脾祛湿法,用益气汤治湿之源,如白带色浊、清稀、连绵不断、面色淡白、纳呆、体倦,以益气汤加黄芪、当归、枳实、瞿麦;如带色白微黄,胸闷乏力,两足沉重,苔白厚腻,以茯苓、生甘草为主,加苍术、黄柏、丹皮、刘寄奴、骨碎补等。

注意事项:

1、本方性味虽属中和,但仍带温性,久服可出现口舌干燥、渴饮、烦躁等现象。凡高热、阴虚火盛、积滞气胀、津液不足、烦渴便秘,宜慎用或不用。

2、方中党参性味甘温且带润,最宜补脾和中,一般不要用人参代。如缺乏党参,可用太子参代替。

3、本方一般用汤剂,毎日1剂,水煎3次混合后服用;一般1日3次,若病症较重者,睡前再加服1次。如服用丸剂,每服6~9克,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