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圆到方”,再“由方到圆”,是书法水平快速提高的捷径!

书法史向有“秦篆、汉隶、唐楷”之称,楷书是最晚成熟的书体。著名书法家高二适说:“草生于隶(草为章草),正生于草,亦生于隶。此为书法上相传授之一准则,世人往往未尽能识之,今《定武兰亭》,确示吾人以自隶草变而为楷,(此意来经人道过,为吾苦思而得之。)故帖字多带隶法也。”
相比较篆隶的用笔多圆润,楷书用笔多方正。故此,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提出一个疑问:“书体的演变,无疑是为了便捷。论规律,明摆着,画圆比画方要简便和快速。画个圆,三岁孩子生来会画成方,就要教了。篆是圆折,楷书是方折,还规范了标准的点画。以“永字八法”为例,应该是更费事、更难,可古今论书皆言“便捷”,且振振有词。我当年对此疑惑得几乎光火。”
那么,既然“画圆比画方要简便和快速”,为什么书体还最后发展成了以方为主的楷书呢?孙晓云对此感到困惑!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个“便捷”是视觉上的便捷,而非书写上的便捷!相比较篆书与隶书,楷书写起来更规范容易识别,这是它流行并成为主要印刷体的主要原因!
明白这一点,对我们练字来说非常有用。因为写字时,先“由圆到方”,再“由方到圆”,这是书法水平快速提高的捷径!从润公的书法练习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917年致黎锦熙信
第一,由圆到方。
在很多人印象中,太祖的书法作品是很潦草且难以识别的,其实他在书法起步时并非如此。其1912年写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913年抄录的《离骚经》以及听课笔记《讲堂录》,这几篇现存最早的手迹都是比较工整的,有求方的趋向。
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          离骚经(1913)
其中,《商鞅徙木立信论》字体工整,结构略宽扁,体态平稳,类黄道周小楷;《离骚经》则横平竖直,体态方正,用笔精炼,起笔、收笔及藏露锋都干净利落;《讲堂录》因是听课笔记,书写随意,字形拉长,笔画(如个别撇画)或夸张或收敛,结体多变不安分。(润公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随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一师求学时多种手迹留存老家,其幼年塾师冒险留下了两册课本和94页九行万余字直线本笔记,包括手抄《离骚》、《九歌》和七十多页《讲堂录》。)
书法习练中,楷书多被视作行草书的基础,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书谱》)。润公在书法起步阶段,亦对楷书着力不少。其楷书结体古拙,用笔熟练,在字势纵横、用笔提按、收放等方面反复琢磨、广泛涉略,不断进步。
还书便条(1915)     致萧子升信(1915)    〔唐〕欧阳询思鲈帖
就1915年《致萧子升信》以及《还书便签》来看,字体的方折之美,还未成形,等到了1918年前后,其书法由圆到方的结体已经完成,字体已经非常美观。以1918年致罗学瓒信、1919年致舅父母信为代表,用笔较浅而迅疾,锋颖外露,转折并用,与“瘦金体”略有相似。大体来说,书法写到这个地步,已堪实用。接下来的进级,则是要向书法专业学习者的台阶来进步了。
致舅父母信(1919),致罗学瓒信(1918年),〔宋〕赵佶瘦金书
第二,由方到圆。
楷书练好,学会用方的技巧,书法在譬如应试等须字体美观的实战中已经堪用,在字体方面不会失分了。但是如果要继续进展,则要学会由方到圆的转变。何哉?一者,书者书写时会比较省力;二者,圆笔用在行草书中有一定的法度,法度不精即成胡写乱画,失了书法的精髓。为此,还须进行由方入圆的一些练习。
读书札记《一切入一》序(1917)
以润公的书法为例,他在由圆入方,练习结体规整、用笔精良的小楷,增强对毛笔驾驭能力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些入圆入方的训练。这在前文提到的致文咏昌“还书便条”、致萧子升信中已有一定体现,《致湘生信》、《明耻篇》封面题字等作品中也有一些纵向取势、楷法入笔的行楷书取向。
1915年《征友启事》
这些作品继承了前期小楷书字形偏长的特征,在提按采楷书笔法,方折明显的同时,增加连带,加快了书写速度较快。横画向右上扬起,增添挺拔峻峭之势的同时,在用笔和部分结构中又运用了一些行书甚至草书的写法(如“还书便条”中的“新”、“至”等字),与唐代欧阳询《思鲈帖》、宋代黄庭坚的行楷书有相通之处。而1917年为萧子升《一切入一》写的序、1919年《致黎锦熙信》则有横向取势的倾向,用笔较深,用力均匀,转笔圆润,在结体上更注重横向笔画的平行等距,宽疏扁平有隶楷的笔势。
一切入一序,〔西汉〕居延简书,致黎锦熙信(1919),〔唐〕褚遂良阴符经
在由方入圆的过程中,润公书法也有取法颜真卿的取向。鲁公书法取圆势但雄浑大气,尤其适合写大字,与二王书风的灵魂飘逸不同。润公1921年《致彭璜信》,行笔短促,按多提少,似用较粗短的羊毫或者秃笔写就,点画无外拓之势,紧密内敛、厚重沉稳,中锋运笔的特征明显,结体雍容、意连笔断的特点与《祭侄文稿》的沉郁迟涩气息相通。
第三,方圆并举。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写出既便捷实用又有一定书法味的行草书了。到了1920年之后,润公的这类书法已经成型,无论用笔、结字还是行气与章法,已经将前提按转寰、偃仰收放有所不同的几种书体融合。1921年行草书《致杨锺健信》典雅灵动、姿态多变,用笔流畅自如、收放活脱,结字方圆并举,轻重得当。在体势与用笔上有唐人贺知章的《孝经》等小草书的韵味。
致杨锺健信(1921)贺知章孝经,致欧阳振垣信(1922),致光亮信(1923)
书法习练至此,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了。这在《致黎锦熙信》( 1919)年和《致范长江信》(1937)的对比中即可看出。若再继续向前发展,就要走书法专业化的道路了,润公取的是草书一路。1922年《致欧阳振垣信》,1923年《致光亮信》在书写方面都开始草化。但是这已经步入专业学书或者是书法家的习练范畴之内了。对此我们不再赘述。
《致黎锦熙信》( 1919)年和《致范长江信》(1937)
结语
关于怎么样练好书法,唐人孙过庭将书法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即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但是孙过庭说的东西太过玄妙不好把握,我们将它概括为这样一个“由圆到方”,再“由方到圆”,最后“方圆兼施”这样的过程,更好体会一点。
以润公的书法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练习即先是由圆求方,然后再由方求圆,最后方圆并举的过程。对于一般人来说,由于将圆练好不易,还是以求方为妙,达到第一阶段求方的要求也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