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晨曦龙眠
晨曦龙眠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家乡,是心上的泥土;家乡,是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桐城,县城座落在龙眠山脚下,龙眠河流经市区。桐城人对龙眠山的崇拜如痴如醉,桐城人对龙眠河的热爱意切情真。
属大别山余脉的龙眠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交相辉映。龙眠潮涌浪蓬勃。发源于龙眠山的龙眠河,是桐城人的“母亲河”,她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浇灌着家乡的土地,养育着家乡的人民。龙眠山在桐城人的心目中矗立,龙眠河在桐城人的血脉中流动。
癸巳年仲秋,我回老家参加喜庆活动,住在亲戚购置的山水龙城。白天忙于办事,但我坚持着早起散步的习惯,在“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一阵阵桂花飘香中,我沿着山径小道缓步而上,蓊郁松树间,遍坡野草,齐齐举着缤纷花伞,夹道欢迎我这个从天涯海角回到家乡的桐城人。
站在登高处,俯首尽览楼房林立,抬头喜见山岭逶迤。尤其是在晨曦洒照下,映入眼帘的处处皆美景。放眼望去,叠翠积绿的龙眠山便揽襟人怀。遇到新雨过后的清晨,遥见乳白色的白雾在山腰缠来绕去,青黛的山顶在乳白色的白雾中飘移出没,似有几分大海里浮动的船影。
我曾两次登览黄山,也曾上过九华,这些名山虽各有风韵,但龙眠山仍不失自己的特色,绵绵起伏,山连山,岭衔岭,难觅首尾,不见尽头。虽然难以让人们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但让你确有融入群峰薄雾之意。龙眠山的自然之美,让我立时呼吸告急,血脉贲张,立马陶醉在对晨曦秀龙眠的欣赏之中。曾经阅读过的几篇龙眠山游记中的一幅幅美景翩然飞来,一句句赞美涌上心头。
我仿佛看见了闻名遐迩的六尺巷,你看它:高大门楼气宇昂,礼让二字闪金光。一条巷子很普通,一段佳话永流芳。前后不足百米长,相隔仅有六尺宽。“让他三尺又何妨”,相互谦让天地宽 。
我仿佛看见了飞流迭滚而下的碾玉峡,清刘大櫆在《游碾玉峡记》中的赞美之词“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最近治、最善为碾玉峡”,在我心中朗朗默诵。
我仿佛看见了投子山,三国时吴将鲁肃兵败后将子投此为僧的传说让我似信为真。晨风微微吹起,耳畔传来一阵阵投子晓钟的悠扬清翠之声。
我仿佛看见了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文和园,从“六尺巷”走出的大清名相张廷玉寿终后安葬在这里,他那种无私无畏、治吏肃贪的一身正气和豪情永远为人们所称颂。
我仿佛看见了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的披雪瀑,姚鼐曾来此游玩,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我仿佛看见了似白龙自天而降又如银河倾泻而下的大龙井瀑布,飞瀑落入崖下深潭,潭中碧波激荡。
我仿佛看见了悠悠流水的龙眠河,浅滩处流水淙淙,幽深处碧波粼粼。一拨又一拨浣洗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脚套深靴站在浅水中,或卷起裤腿蹲立在石墩上,一边挥舞棒槌,一边说说笑笑,欢声笑语和流水潺潺共鸣。
“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一代又一代勤耕苦读的桐城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妆美着龙眠;一天又一天夜寐晨醒的龙眠山,将一轮火红的朝阳托起,煦照着文脉绵长的桐城人开始新的征程,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吴楚遗韵越千年,乡音如酒酿春色”。桐城,我可亲可爱的家乡!龙眠,我要永远把你吟唱!
摄影/网络
作者简介
李品刚,安徽桐城人,军旅生涯二十六年,计生战线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