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 杨卫:关于崔晓晓和他的绘画
从西藏题材到语言建构
——关于崔晓晓和他的绘画
新时期以来,西藏题材的绘画一度很盛行,成了不少画家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美术过去一直被意识形态所束缚,以现实主义为唯一正确的创作模式,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僵化局面。而西藏题材则可以巧妙地避开政治话语,借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去抒发情感、探索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西藏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的特殊性,又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提供各种表现的语言方式。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陆续有不少内陆画家深入西藏,去体验生活,去收集素材,去发现内容。画家崔晓晓也是其中之一。
崔晓晓,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在辽宁教育杂志社和辽宁教育宣传中心工作,现为辽宁教育学院教授。从崔晓晓的学习和工作履历看,他属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他在美术创作上较少有选择内容和题材上的羁绊与顾虑,基本上可以从心所欲,沿着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进行创作。事实上,在崔晓晓读书期间,正是“新潮美术” 在中国风起云涌之时,它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现代美术运动,彻底改变过去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形式探索与语言试验成为了美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崔晓晓在鲁迅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受到了“新潮美术”诸多观念的影响,所以,他的绘画虽然是从现实出发,但不是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际上是借某个特定的现实环境去探索形式的奥妙,挖掘那些隐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内涵,或者说,是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与真实的生活内容相结合,从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学之路。
新时期以来,西藏题材的绘画一度很盛行,成了不少画家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美术过去一直被意识形态所束缚,以现实主义为唯一正确的创作模式,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僵化局面。而西藏题材则可以巧妙地避开政治话语,借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去抒发情感、探索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西藏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的特殊性,又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提供各种表现的语言方式。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陆续有不少内陆画家深入西藏,去体验生活,去收集素材,去发现内容。画家崔晓晓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基于以上这样一种艺术理念,崔晓晓一开始便把西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试图从中挖掘和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因为西藏地处边陲,人烟罕至,故而疏远于城市的喧嚣与现代工业的轰鸣,保留了原始的激情和朴素的情感。这为长期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崔晓晓提供了精神上的避难所,同时,也给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所以,这些年以来,崔晓晓曾先后八次入藏,去西藏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而他每次入藏,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采风,而是深入其中,与藏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同甘共苦。无疑,崔晓晓频繁地往返于西藏,深入藏民的生活,不仅使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也使他在绘画上获得了表现的力度与精神的深度。
当然,崔晓晓的绘画不尽然都是悲剧意识的呈现,也有对生活的赞美,对西藏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的讴歌。事实上,正是因为生活于高天厚土上的西藏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劳作与默默耕耘,才在一片片戈壁与荒原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留下了一种吃苦耐劳、不惧艰难的精神传统。崔晓晓不断深入西藏,越接触当地牧民,越被他们身上透出的那种吃苦耐劳精神所打动,因此,他的作品中除了沉重与悲怆,也有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甚至还有田园牧歌。这使得崔晓晓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象斑斓,往往是沉重但不迟钝,苦涩却又有甜韵,总是于艰难困苦中透着生活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念。
此外,就艺术语言而言,崔晓晓也没有局限在油画这一种表现方式,而是多种材料和多种手法齐头并进,又相互穿插,相互借鉴,从而使他对西藏题材的表现,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媒介的展开。比如他对石刻的运用,将雕、刻、钻等传统的石刻手法充分地利用起来,以表现西藏人民的勤恳耐劳,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命的质感与表现的力度。同时,崔晓晓又将这种石刻的语言方式,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画面中,从而使他的油画语言也由此变得更加深邃、更加饱满、更加丰盈……
这些年来,表现西藏题材的绘画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像崔晓晓这样专注于西藏生活,却又能够从不同材料和媒介全方位深入其中的画家,却是寥寥无几。因此,崔晓晓在众多表现西藏题材的画家中异军突起,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是简单的源于西藏题材,而是源于崔晓晓对西藏生活的深度体验后凝结而成的语言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厚重与深刻的表现语言,赋予了西藏人民以淳朴、善良、憨厚、勤劳,以及坚强的性格和气质。而这些,恰恰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尤为缺少的精神内容。
2020.2.5于北京通州
艺术之态度
来源:“城门开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