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和“杵逆”你能分清吗?
为什么有些人的文采很好,说出来的话栩栩如生?为什么有些人的表达却平淡如水?我认为有些人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表达的如此饱满、富有感染了,是因为他们懂得运用合理的词语进行巧妙的搭配。这就要求我们了解词语的属性,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而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外表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很多人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往往张冠李戴用错了地方。今天我们聊一聊“忤逆”和“杵逆”两组词语,希望您能有所启迪。
两个词语本意是什么?
汉字“逆”,抵触,不顺从。
可以说忤逆【wǔ nì】和杵逆【 chǔ nì】这两组词语生活中经常用,但是一不留神会搞混。别着急,再麻烦也经不住我们认真推敲。两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逆”字。“逆”字好理解,逆和顺正好相反。说的是抵触,不顺从或者是背叛。有些家长批评小孩时经常说,孩子不听话有逆反心理,说什么也不听,说往东,他偏往西,说要打狗,他偏捉鸡。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叛徒,也会用叛逆这个词语来形容它。 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词。
叛逆的孩子
忤逆和杵逆,最关键的在“忤”和“杵”两个字上。到底它俩什么区别?逐个分析:
汉字“忤”的解析:从心底里抵抗。
忤,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竖心旁,右边一个午。竖心表示心情、性格。而偏旁“午”在古代与“啎” 相通。《说文解字》中说:啎者,屰也。所以这,忤的本意是从心底里就抵触,反抗,不顺从。比如词语:忤权,说的是不屈服于权贵。忤怨,由于抵触而从心底里发出的怨恨。
忤字分析
忤逆:叛逆,不孝顺父母。历史典故(刘邦与父亲)
忤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词语,忤逆说的就是叛逆,不孝敬父母。
有一个历史典故:汉高祖刘邦,那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虽然最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对待自己的父亲却令人心寒。说是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所俘,刘邦竟然说可以杀死他,分给我一杯羹!后来当了皇帝竟然也不给父亲以帝王的封号,还嘲讽他过去偏向了大儿子。在后人看来确实是不孝。当然,历史人物有功有过,如何评价每个人的标准不同。 而父母往往对那些不孝的人,喊他为逆子,也叫忤逆不孝。
刘邦取得辉煌成就,对待自己的父亲却令人错愕。
忤逆罪,在古代“十恶”中排第二!罪行严重。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自古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谦卑礼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更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而在古代,忤逆罪不仅单指不孝顺父母,更包含叛逆之意。“忤逆案”是古代封建社会“十恶”里仅次于谋反叛乱大案,可以说性质比较严重。在古代一旦发生严重的“忤逆”案件,不仅会牵连周边的人,罪人也会受到“剥皮揎草”、“磨骨扬灰”的惩罚。所以,我们要做个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的人。上对国家,下对我们的家庭。
在古代,忤逆罪相当严重。
做一个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的好人
“杵”字分析:本意指圆柱体木棒,也指脑袋愚蠢、太过死板的人。
杵chǔ字,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午。杵是一个物品,是一个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是用来捣粮食和洗衣服时捶打衣服。(长得像打棒球时用的木棒)由于它外表长的憨憨的,常常用来比喻人不够聪明,脑袋迂腐,反应迟钝,说话办事不灵活。我们有时候经常开玩笑,嘲笑某个人说他是“棒槌”😊。而忤逆一词也常常说一个人太过死板,木讷。如果说一个人脑袋愚蠢,而且不听人劝,非常的固执。常常用“杵逆”这个词语。
其实“杵”字,在很多地方方言中也被当做动词来用。 比如说,它用肩膀杵了我一下。
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
金庸小说《射雕》里面的郭靖,从小脑袋反映迟钝
结束语: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词语模样看似相似,但是由于偏旁部首的不同,而整个汉字所表达出的含义也不同。所以,只有真正的了解汉字,才能让它更加生动的融入到我们平时生活中。让汉字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