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是近代篆刻史上“重量级”的大师,习印过程与多数大家无异,都有着逐步发展、探索创新、成熟定型的过程,在不同地域和条件下,交友、学习、研究、创作等外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伴随着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其篆刻风格亦随之而变。
29岁之前,居安吉老家,风格多以模仿前人为主,取法对象主要有浙派的丁敬、黄易、钱松以及皖派的邓石如等,亦有相当的秦玺、汉印样式,偶有《飞鸿堂印谱》等流传甚广的集体印谱的痕迹。此期印风,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初具潜质,为其篆刻生涯之“序篇”,作品虽优劣参半,却也是任何一位艺术大家所必经之路。29—44岁,云游江浙沪各地,结交了诸多的金石书画家,见到了在老家安吉无以得见的各类金石拓片、名家真迹、印石原作等,眼界大开。模仿借鉴的方向不再囿于浙、皖二宗,而将重点转移到以秦汉印章这一体系为核心的古代经典上来——细致而深入研究古代诸多风格,为其个人风格的塑造积聚了丰富的资源;进一步熟练掌握了各种字法、布局、线条等形式语言,得心应手、渐入佳境。丁丑九月刻面面印,以便行箧携带。缶记。此拟穿带印,昌硕。京口月明船不哗,大江东去天无涯。便须挂席翦沧海,击楫和以铜琵琶。庚辰作于京口,仓硕。三百里程争一日,望亭亭野接丹阳。云沉水国天何远,秋入芦花气乍凉。失路几惊穷鸟叹,踏车休笑老牛僵。河鱼香稻纷纷饱,输尔南归雁数行。丹阳道中。竹里西风搜破屋,无眠定坐镫前卜。谁家马磨声隆隆,大儿小儿俱睡熟。寄内。十月十五日还吴下,又刻。和嶠有钱癖,杜预有左传癖,非余斯焉癖斯。甲戌二月,昌石道人。余既辟芜园,又缚草亭爲延眺处。每当霜落风高,万象森露,与松柏同青者,惟此芜耳。己卯冬,仓硕刻于朴巢。昔余避难山中,欲〔求〕草根树皮代粮而不可得。同谷长鑱之叹,无以过之。以三字名吾室,亦痛定思痛之意,仓硕。草上夺求字。沕深潜貌,云壶居士索刻此石,有古隐君子之风焉,亟成之。辛巳秋,苍石吴俊。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壬午五月,仓硕。44—70岁,主要在苏、沪两地往返,篆刻名声初显,求印之人日盛,在经历前期的积累和探索之后,其个人的独有面貌逐渐形成并最终确定。主要特征表现为:一,将《石鼓文》篆书的结体融入印文,形成上紧下松、左低右高的结构特征;二,强调笔划线条的书写意味,带有不同程度的弧线条运用明显增多;三,将单刀、双刀和冲刀、切刀结合运用,生猛、醇厚兼而有之;四,充分运用边框与界格,完美处理外边栏与内印文之呼应、调和效果。道无双。文三字见《韩非子》。伯云仁兄属,刻于吴下。昌石吴俊。种竹淡吾虑,移居十月初。戴天同俯仰,租地养扶疏。尘洗室生白,影寒风过虚。墻头揽明月,高节欲师渠。种竹。伯云老友又索刻近作。丁亥春,仓硕。曾经贵池南山村刘氏聚学轩所藏(1897年,54岁)《鸡跖集》载,裴度有遗以槐瘿者。郎中庾威曰:此是雌树生者。度问威年,云:与公同甲辰。度笑曰:郎中便是雌甲辰。予于道光甲辰年生,古人既有雌甲辰,予曷不易之以雄,以寿诸石。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适爲缶道人周甲开始,特识。双忽雷阁内史书记童嬛柳嬿掌记印信(1913年,70岁)葱石参议辟世海上,自号枕雷道士。盖于京师得唐时大小忽雷,名其阁曰双忽雷。二姬即以大雷小雷呼之。焚香洗研,检点经籍,有水绘园双画史风。为作此印,亦玉台一段墨缘也。癸丑莫春之初,安吉吴昌硕记。翁灵舒、逃禅乎,我禅未逃须则无。咄咄留须表丈夫,无须吴,无须吴。癸丑秋,老缶自詺。时年政七十。70岁以后,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人书俱老”,将个人风格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更完善、强化了自身老辣苍浑的面目。其代表作“人生衹合住湖州”“我爱宁静”“无须老人”“西泠印社中人”等皆于是期创作而成,印风更显拙朴、生辣、浑厚、苍茫。摘王辋川咏山水幛子句。为一亭老兄刻,时甲寅谷雨,昌硕年七十有一。杜少陵误作王辋川。甲寅四月维夏,白龙山人属治石,时梅雨初晴,精神爲之发越,七十一岁缶翁记。一亭嗜予刻印,老眼昏花,弗笑弗责,则幸甚。乙卯重九,老缶。但是,由于这个阶段应酬之作数量较多,且其年岁渐高,加之本身中年后的臂疾,故亦参杂有部分门生代刀之作。此印篆法深得《禅国山碑》大意,缶道人书,丙寅秋,臧堪治石。(吴昌硕篆稿,吴臧堪刻)从“广涉”到“变通”,再到完全成熟、定型,可以说是对吴昌硕一生治印几个阶段的概括。其研习、汲取、借鉴,上至先秦玺印、吉金陶文,下至浙皖流派,名家名谱,无所不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他以古典为依托,以自我为中心,择善而从,为己所用,在传统元素中羼入个人的气质特点与艺术追求,将书之笔法、诗之品格、画之意境等元素融汇到篆刻艺术中来,终成自家风貌。
△将印书房公众号设为星标,不错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