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2

大黄甘草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腑泻热,和胃止呕。
【主治】:胃肠积热,腑气不通,食入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中大黄为君药,荡涤胃肠实热,使热去则为其得和,呕吐自停,甘草配伍以调和胃气,既可使大黄泻不伤胃,又可延缓大黄之性而留连于胃中,令热去而胃气和降。
【按语】:本方以便秘、呕吐、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呕吐、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呕吐、急性胆囊炎、痢疾、内耳性眩晕、臁疮,新生儿不乳、鹅口疮、便秘、苔黄、脐腹感染、肺炎等。如外邪犯胃,加藿香、紫苏、佩兰;食滞,加山楂、六曲;痰饮,加半夏、茯苓;气滞,加枳壳、厚朴;腹痛,加木香、白芍;痢疾,加黄莲、木香;肝胃不和,加柴胡、生姜芽、黄芩;腑实明显,加芒硝;脾气虚,加白术、党参、山药;津亏,加石斛、沙参、麦冬。
【附方】:
清宁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由大黄、牛乳、黑豆、红豆、厚朴、车前草、麦芽、香附、白术、桑叶、侧柏叶、半夏、橘皮、桃树枝组成。功能清热泻火通便。主治饮食停滞,腹胁膨胀,头晕口干,大便秘结。
2、清宁丸(《银海指南》)由大黄、绿豆、车前子、黑豆、白术、半夏、陈皮、香附、桃叶、槐也、桑叶、厚朴、大麦构成。功能清热泻火通便。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风火牙痛,头晕耳鸣,暴发火眼,腹胀便秘。
3、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由大黄、硝石、黄柏、栀子构成。功能通腑泄热,退黄利湿。主治黄疸,腹满便秘,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舌红苔黄,脉滑数。
肠粘连缓解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川朴9~15克,木香9克,乌药9克,炒莱菔子9~15克,桃仁9克,赤芍9克,芒硝6克,番泻叶9克。
【用法】:水煎服,或经胃管注入。芒硝不入水煎,先煎诸药,去渣取汁,再将芒硝(分2次)加入药汁融化后服用。
【功效】:行气活血,通里攻下。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或虽有排气排便,但症状并不减轻。
【方解】:本方中川朴、乌药、木香、莱菔子行气止痛,消除胀满;桃仁,赤芍化瘀活血;芒硝、番泻叶通里攻下。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效。
【按语】:本方以手术后腹胀、腹痛、呕吐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轻型肠粘连、部分性肠梗阻等病症。
大黄泻热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9克,黄芩9克,泽泻9克,升麻9克,芒硝9克,羚羊角3克,栀子12克,玄参20克,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功效】:泻热通腑,养阴熄风。
【主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膨膨,喘急;阳明腑实,热动肝风,神昏痉厥,腹满,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方解】:本方中大黄、芒硝通腑实热,以导其滞;生地、玄参育阴清热,以滋化源;山栀、黄芩清热解毒,以泻其火;妙在配泽泻咸润而降泻,佐升麻解毒而升清,使降中有升,以升助降,甚为得体。更有羚羊角凉肝熄风,使阳明热邪劫动肝风得以平息。诸药配伍,具有泻热通腑,养阴熄风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烦热口渴、腹部胀满、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沉实火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实热动风、肠梗阻等病症。
益血润肠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熟地黄180克,杏仁90克,麻仁90克、枳壳75克,橘红75克,阿胶45克,肉苁蓉45克,苏子30克,荆芥30克,当归90克。
【用法】:上药研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治】:阴亏血虚,大便干结不通。
【方解】:本方中熟地黄、阿胶、当归善于滋阴养血,麻仁、杏仁、肉苁蓉、苏子润肠通便,枳壳、橘红下气宽肠而助通便。诸药配伍,有滋阴养血,润燥通便之效。
【按语】:本方以面色无华、大便干结、舌淡脉细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等。如烦热口干,阴虚内热,舌红少津,加玄参、知母、生首乌;肺脾气虚,短气有汗,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
大肠热满,肠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大青汤
【处方】 大青(锉)3分,麻黄(去根节)1两半,石膏(碎)1两半,芒消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枳壳(麸炒,去瓤)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热满,肠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苦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
小儿诸疟
大青汤
【处方】 大青半两,鳖甲(醋炙,去裙襕)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切,焙)1分,茵陈蒿1分,麻黄(去节,煎去沫,焙)1分,猪苓(去黑皮)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诸疟。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风寒所冲,毒邪内陷,疹子出一日即没;温毒发斑,其形焮肿,如蚊蚤所啮,或成片如锦纹云霞
大青汤
【处方】 大青 木通 元 参 桔梗 知母 山栀 升麻 石膏
【功能主治】 主风寒所冲,毒邪内陷,疹子出一日即没;温毒发斑,其形焮肿,如蚊蚤所啮,或成片如锦纹云霞。
【用法用量】 水煎,调路东黄土末6~9克服之。
如大便结闭,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此热秘也,加酒炒大黄。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通幽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桃仁9克,红花9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活血,滋燥通幽。。
【主治】:阴血亏虚,淤血内结,幽门不通,噎嗝便秘。
【方解】:本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善于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桃仁、红花利于活血化瘀,而且桃仁又能润燥滑肠;升麻升清降浊,取“欲降者必先升之”之义;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活血,滋燥通幽之功。
【按语】:本方以大便燥结、或饮食不下、口干舌燥、舌质暗、脉细涩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食道癌、膈肌痉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胃癌、幽门梗阻、肠粘连、术后肠麻痹、老年与产后便秘等。如见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血虚,加首乌、白芍、桑葚子;阴虚,加麦冬、石斛;阳虚,加肉苁蓉、胡桃肉;气滞,加瓜蒌皮、厚朴、枳实。治疗食道癌,早期加蒲公英、瓜蒌、苦参、山慈菇、夏枯草、穿山甲、蜀羊泉;中期加党参、黄芪、白术、川贝、黄精、郁金、代赭石;晚期加山药、女贞子、石斛、乳香、麦冬、没药。
【同名方】:

1、《景岳全书》通幽汤,本方去炙甘草,加大黄构成。功能养阴活血,润肠攻积。主治大便燥结坚黑,腹痛。
2、《古今全鉴》通幽汤,本方去生地黄,加槟榔构成。增强了理气导滞之功,但养阴之力较弱,主治与本方略为相同。
【附方】:
导滞通幽汤(《兰室秘藏》)本方加槟榔构成。功能养阴活血,导滞理气。主治气滞血瘀、腹胀便秘,阴虚亏虚所致的幽门不通。
麻子苏子粥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紫苏子50克,大麻子50克。
【用法】:洗净,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150毫升,分2次煮粥啜之。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妇人产后便秘,老人、虚人风秘。
【方解】:本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主药;配以苏子润肠降气。二药并用,有润燥滑肠;降气通便之效。煮粥啜之,用来调养胃气,使下不伤正。
【按语】:本方以老人、虚人既产后大便艰涩干燥,或见胸满腹胀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年老体虚与产后便秘、习惯性便秘等。如产后血虚,加当归、熟地;老年下元亏虚,加肉苁蓉、胡桃肉。
活血润燥生津汤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当归3克,白芍3克,熟地黄3克,天冬3克,麦冬3克,瓜蒌9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养阴,生津润肠。
【主治】:阴虚血燥津伤所致的口干、便秘等。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黄、善于养血滋阴,瓜蒌、天冬、麦冬利于生津润燥、桃仁、红花善于活血化瘀,当归、桃仁皆能润肠通便。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养阴,生津润肠之效。
【按语】:本方以便秘、口干、舌光或青紫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等。如口干烦热,舌红少苔,加生首乌、知母、玄参;虚烦潮热,加青蒿、鳖甲。
【附方】:
活血润燥生津饮(《医学入门》)由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熟地黄、瓜蒌仁、火麻仁、天花粉、甘草、当归构成。功能活血润燥,生津通便。主治消渴。
温毒发斑,或伤寒热病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后热不除,下利不止者
大青汤
【别名】 大青四物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 大青12克 甘草 阿胶各6克 豉5克
【功能主治】 主温毒发斑,或伤寒热病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后热不除,下利不止者。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余要方》卷九补。
【摘录】 《肘后备急方》卷二
大青升麻汤
【处方】 大青 升麻 山栀 黄连
【功能主治】 主伤寒发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三
伤寒后,劳复壮热,肢节不利
大青散
【处方】 大青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阿胶1两(杵碎,炒令黄燥),豉3两,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劳复壮热,肢节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大黄附子汤
【方源】:《金贵要略》
【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6克。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症见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沉弦而紧。
【方解】: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为主症,属寒积里实。胁下偏痛,发热为次要症状。寒邪入里,阳气不通,气血凝滞,故腹痛,手足不温;寒实内结,肠失传化,故大便秘结;寒实之邪,阻滞气机,气道不畅,故胁下偏痛;阳气闭郁,故微发热;冷积内停,故苔白腻,脉弦紧。
方用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除心腹冷痛,配大黄泻下通便,此时附子用量必大于大黄,共成温下之功,为主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祛寒,为辅药。诚如清代医家张秉成所言:“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按语】:本方以腹痛、肢冷、便秘、脉弦紧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毛细胆管型肝炎、胃下垂、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肝脓肿、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消化性溃疡、睾丸肿痛、附睾结核、坐骨神经痛、牙痛、湿疹、梅尼埃综合症、红斑性狼疮、过敏性紫癜、药物过敏性皮炎等。如胃痛隐隐、大便色黑,加炮姜、三七、白及;腹痛较重、喜温喜按,加桂枝、白芍;寒疝腰胯偏痛,加肉桂、小茴香;腹部胀满,加厚朴、木香;阴黄,加茵陈、茯苓、白术;肠痈,加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胆道蛔虫症,加乌梅、槟榔、苦楝根皮;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体虚较甚,加黄芪、党参。
使用本方,大黄剂量一般不能超过附子。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在小量时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在大量时既未见兴奋作用明显增强,也未见有抑制作用。
【同名方】:
《温病条辩》大黄附子汤组成、功用与本方略同,唯大黄与熟附子同量。主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者。
温脾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12克,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6克。
【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功效】:温补脾阳,攻逐冷积。
【主治】:冷积便秘。症见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解】: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为本方辩证要点,属中焦虚寒,冷积内停。脾阳不足,阴寒凝滞,气机不行,冷积结于肠中,故大便秘结,腹痛;脾主四肢,阳虚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冷积内停,故脉沉弦;久痢不止,损伤中阳,积滞不去,故见下痢赤白。便秘于下痢,症状虽然一通一闭截然不同,但在病机上都属虚中挟实,由冷积停滞不去所致。
本方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停滞的代表方剂。若纯攻冷积,恐伤中阳;若单用温补,则已成之冷积不去,故只能温补脾阳与攻下冷积并用。方中仍以附子配大黄,温里散寒,攻下冷积,为主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专温脾阳,助附子温散寒凝,为辅药。佐以人参甘温益气,培补中焦,又可防止大黄泻下太过损伤脾胃之气。甘草既可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便秘、腹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肠梗阻、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慢性痢疾、消渴、便秘等。如呕吐,加制半夏、砂仁、代赭石;腹痛,加肉桂、沉香、木香;黄疸,加茵陈、山栀;胆道蛔虫症,加当归、朴硝、槟榔、乌梅。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治疗大白鼠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能使其血中的尿素氮、肌酐量明显降低,纠正高钾、高磷、低钙血症,并使亮氨酸、缬氨酸水平上升,显著抑制尿毒症“毒素”的胍类化合物的产生,减少肾中腺嘌呤代谢产物——二羟基腺嘌呤的沉积,从而延长患数生命。
【同名方】:
1、《普济本事方》:温脾汤本方去人参、加桂心、厚朴构成。功效与本方略同。,主治寒重积轻,肠胃冷积,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
2、《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除本方外,另有两方:方1.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方2.即本方去甘草,加桂心构成。功效、主治略同,宜于寒症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
《会约医镜》:温脾汤由山药、茯苓、薏苡仁、白术、芡实、白扁豆、桔梗、甘草、砂仁、神曲、百联肉、秫米、红枣构成。功能健脾益气。主治脾虚失血。
2、《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脾汤由干姜、当归、黄柏、地榆、阿胶、茴香、石榴皮、黄莲构成。功能清热燥湿,温脾养阴。主治久痢阴虚,脾阳不振,湿热未清,下利赤白相杂,腹中㽲痛,里急后重。
3、《温病条辩》:温脾汤由草果、桂枝、生姜、茯苓、蜀漆、厚朴组成。功能温脾截疟。主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
转舌丸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大黄60克,芒硝30克,石菖蒲30克,连翘30克,远志30克,黄芩30克,栀子24克,薄荷21克,甘草18克。
【用法】:上药研末,练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列酌减。
【功效】:清热泻下,豁痰开窍。
【主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不清,大便不通等症。
【方解】:本方中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薄荷疏风清热;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石菖蒲、远志豁痰开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下,豁痰开窍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舌强不语、神志不清、大便不通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体质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更衣丸
【方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朱砂15克,芦荟21克。
【用法】:上药研末,加好酒少许为丸。每服3克,早晨空腹或临睡前吞服。
【功效】:泻火通便,兼以安神。
【主治】:肝经实火,肠热便秘,心烦易怒,头晕目赤,睡眠不安。
【方解】:本方中芦荟苦寒,能够清肝经实火,泻热通便;配以朱砂重镇安神,解毒清热。芦荟气味秽恶,加酒少许以辟秽和胃。诸药合用而有泻火、通便、安神之功。古人入厕必更衣,故名“更衣丸”
【按语】:本方以烦躁易怒、头晕目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郁症、便秘、精神分裂症、慢性肝炎等病。
本方不作汤剂使用。凡气血不足、阳虚体弱之便秘者,不宜使用本方;孕妇忌服。本方不宜过量,长期,以防汞中毒。
伤寒壮热头痛,遍身发疮如豌豆
大青散
【处方】 大青1两,栀子仁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犀角屑1两,川升麻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壮热头痛,遍身发疮如豌豆。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
口疮
大青散
【处方】 黄芩2两,芍药2两,羚羊角(屑)2两,苦竹叶2两,黄柏2两,大青2两,升麻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口疮。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煎取2升,去滓,纳蜜2合搅,含冷吐,愈。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肘后方》
伤寒邪热在胃,谵言妄语,身体壮热
大青散
【处方】 大青3分,远志3分(去心),川升麻1两半,柴胡1两(去苗),黄芩1两,犀角屑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芦根半两(锉)。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邪热在胃,谵言妄语,身体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
胸陷承气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瓜蒌仁18克,枳实5克,生大黄6克,仙半夏9克,川黄连3克,风化硝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化痰宽胸,泻热通便。
【主治】:痰热蕴结,腑气不通,发热,胸隔痞满而痛,咳痰黄稠,甚则神昏谵语,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方中瓜蒌仁化痰清热,下气宽胸;川黄连清热泻火,仙半夏化痰降逆,二药配伍,苦降辛平,宽胸散结,泻热涤痰;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枳实理气开结,消痞除满。诸药并用,有消痞散结,化痰宽胸,泻热通便之效。
【按语】:本方以腹胀便秘、胸隔痞满而痛、苔黄腻、脉滑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如胸闷气急,痰热壅肺,加杏仁、葶苈子;痰稠胶固,加胆南星、贝母。
一捻金
【方源】:《医宗全鉴》
【组成】:生大黄,黑丑,白丑,人参、槟榔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0.3克,蜜水调服。
【功效】:泻热通便。
【主治】:新生儿热毒壅结,大便不通,肚腹胀满,烦躁多啼,或不吮乳,或吐不止,面赤唇红,口舌干燥,指纹青紫。
【方解】:本方中大黄、二丑、槟榔泻热通便,行气导滞,使肠中秽浊尽去,则胃气顺而吐乳愈,大便通而腹满除,四药皆峻猛,不用则秽恶不除,用之又恐伤正气,故配以人参补脾益气,使下不伤正。蜂蜜滑肠通便,又能缓和诸药之峻烈。
【按语】:本方以便秘腹胀、呕吐、不乳、面赤唇红、口干舌燥、烦躁多啼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便秘、呕吐、不乳等病症。
先天性肛门畸形大便不通者,因寒吐乳者,均不宜使用本方。本方作用峻烈,中病即止。
调胃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水煎服。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满而痛,大便不通,甚或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臭,中消,疮疡等。
【方解】: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按语】:本方以大便不通,腹满而痛、发热心烦为辨证要点。主治燥实为主,痞满不甚之阳明腑症。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隔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淤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
【附方】:
1、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本方去炙甘草,加赤芍、生地、黄柏、黄莲构成。功能清热小肠热结,攻下阳明腑实。主治阳明温病,身热烦渴,下之不通,腹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而痛,舌苔黄燥,脉左尺牢坚。
2、当归承气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方加生姜、当归、大枣构成。功能泻热和胃,和血养血。主治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里热火郁,或咽燥鼻干,或皮肤枯燥,或便秘秘结,或淤血发狂。
3、驱蛔承气汤貳号(《急腹症方药新解》),本方去炙甘草,加槟榔、苦参、木香、川楝子、乌梅、川椒构成。功能安蛔驱蛔,通里攻下。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复方大成气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厚朴15~3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9~1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腹部胀痛,并有阵法行绞痛,呕吐不能饮食,大便不通。
【方解】:本方由大承气汤加味而成,重用厚朴、炒莱菔子,理气除胀,更配以枳壳、芒硝、大黄、荡涤积滞而消除梗阻;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兼能润肠,既有助于诸药泻结,又可防止梗阻导致局部血瘀可能引起的组织坏死,所以对于急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有一定疗效。
【按语】:本方以呕吐、腹部胀痛、大便不通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亦用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如气胀较重,加木箱、槟榔;腹痛剧烈,加延胡索、川楝子;血热瘀结,加丹皮、红藤;热重,加银花、连翘、蒲公英;呕吐,加姜半夏、竹茹。
本方对外疝嵌顿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先天畸形及肿瘤所导致的梗阻、以及病期久、一般情况不佳的单纯性肠梗阻均无效,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附房】:
硝菔通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由鲜萝卜、芒硝构成。功能理气消导,通里攻下。主治大便燥结久不通,体虚羸弱者;急性肠梗阻而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脱水现象,属于实证者。
时气6日,头痛壮热,心神烦乱,积热不散,或狂走不定
大青散
【处方】 大青1两,蓝叶3分,川升麻3分,秦艽1两(去苗),栝楼根1两,川芒消1两半,茵陈3分,栀子仁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时气6日,头痛壮热,心神烦乱,积热不散,或狂走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五
伤寒6日,心躁烦闷,四肢疼痛,小腹满急
大青散
【处方】 大青3分,柴胡1两(去苗),栀子仁1分,川升麻3分,知母3分,石膏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6日,心躁烦闷,四肢疼痛,小腹满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九
热病热毒斑出,头面遍身
大青散
【处方】 大青2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香燥),豉1合。
【功能主治】 热病热毒斑出,头面遍身。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半,煎至1盏,去滓,纳胶令消,不拘时候,分温2服。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宣白承气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瓜蒌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脉右寸实大,证属肺气不降者。
【方解】:本方取白虎、承气二方之意而变其制。以生石膏清肺胃之热;杏仁、瓜蒌皮,化痰定喘,宣肺降气;大黄攻下腑实,泻热通便。所以本方为通降肺气、清宣肺热、上下合治之剂。
【按语】:本方以咳喘、发热、便秘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如发热较高,重用石膏,加黄芩;咳嗽,加前胡、桔梗、枇杷叶;喘甚,加麻黄、苏子、桑白皮;痰多,加桑白皮、浙贝母、葶苈子。
大陷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用法】:水煎服,先煮大黄、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功效】:泻热逐水。
【主治】: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方解】:本方所治结胸症为邪热于内蕴之水饮互结于胸所致。水热互结,气不得通,轻则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日晡小有潮热,或短气燥烦;邪热在胸,与水饮互结,津液不布,故上为舌燥口渴,下则肠燥便秘;脉沉紧,按之有力为邪盛于理而正不虚。治以泻热逐水破结。
【按语】:本方以心下疼痛、按之石硬、脉沉而紧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腹膜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上消化道穿孔、肝硬化腹水、绞窄性膈疝、结核性胸膜炎、脑挫伤等。如盛热,加石膏、黄芩、连翘;黄疸,加茵陈、山栀;气滞甚者,加厚朴、木香、枳实;淤血,加丹皮、赤芍、桃仁;肝硬化腹水,加鳖甲、水蛭、枳壳等。
本方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免伤正气。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以及孕妇,禁用本方。
【附方】:
1、 清胰陷胸汤(《急腹症方药新解》)本方加柴胡、黄芩、胡黄莲、木香、玄胡构成。功能疏肝理气,通里攻下。主治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2、 复方大陷胸汤(《急腹症方药新解》)本方加枳实、厚朴构成。功能泻热通下,行气逐水。主治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或腹腔炎症所致之肠麻痹。
3、 大陷胸汤(《伤寒论》)本方加葶苈子、杏仁、白蜜构成,制丸。功效同本方而力缓。主治结胸症,胸中硬满而痛,项强如柔痉状者。
三物备急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30克,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0克,干姜30克。
【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存,莫令歇(谓勿使泄气)。用时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每服1~1.5克,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功效】:攻逐冷积。
【主治】:寒实冷积。症见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暴厥,大便不通,苔白,脉沉紧。
【方解】:本方主症为寒实冷积。暴食生冷,阳气骤伤,阴寒凝滞,气失升降,故猝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气血瘀阻,故痛如锥刺;气机逆乱,故口噤不开;苔白,脉沉紧为里寒实证之象。
本方为急下冷积之峻剂,专为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而设。此时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逐寒开结;非急攻逐下之品,不能去其冷积。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为主药。干姜温中散寒,助巴豆温通开结,为辅药。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并可杀巴豆辛热之毒,为佐制药。

本方巴豆大辛大热,药力峻猛而有剧毒,孕妇、年老体弱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宜使用。如服后泻下不止,可食冷粥止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对家兔离体小肠有提高肠管紧张性,加强肠管收缩的作用。肠道运动加强时,则可以自行克服梗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