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
由来
午后,有些慵懒。本来今天下午在惠和文化园的“问道讲堂”,去做个关于道文化的讲座(这么说有点汗颜,道文化太广太深,实在没足够水平说是“讲座”),其实就是分享一下我读《道藏》的一些想法。但昨天(21年7月30号)疫情突发,于是全城紧张起来。虽是防控气氛空前紧张,但人们的心情还是很放松的,在朋友圈里相互转发图片和段子,相互提醒,轻松调侃。突发几例确诊的情况,这要是在去年初,可能魂都吓飞了。但到了现在,大家重视归重视,没人再害怕了。这可能就是灾难带给人类的锻炼吧。
也是本来约好了8月初去省厅做个道文化相关报告的,昨天我给他们发去了厦门疫情的照片。人家修养温情,不好意思说“厦门的先别过来”,于是婉转地回复:“领导说我们下月要先安排一个什么什么讲座,您的讲座可能要往后延一下”。一下子把我逗乐了,捂着嘴看着屏幕,咯咯笑个不停。太理解了!闪回复:等天儿凉快了我再去。这,就是中国式默契。懂,才有趣。
曾听一位北京的律师朋友讲他的经历。去年,某天,北京突然疫情很紧张。他出差到外地,登机前还不知情,一下飞机,就有工作人员引导出站,并高喊:“北京的,北京的,北京来的往这边”,他还以为此地对首都人民有优待,于是欣然配合地往指定地方走去,但马上感觉气氛哪里不太对劲,有点怪怪的。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来三个全副防护服的人,把他圈儿围,闪电速度,铺天盖地般地冲着他360度喷洒消毒水。他顿时懵了,眼前一片昏白,三个防护服围着他边转边喷,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头戴冠状帽子的圆球 一样,不知所措。后来他感慨道:我终于体会了年初时,武汉人是什么感觉了。
疫情大如天。今天的讲座临时叫停了。于是,这个下午就有空了。有了时间,就可写点东西了。
讲个道门故事提提神吧。
引子
今儿,说说“山中宰相陶弘景”。因为之前,介绍过他的部分文章,拉拉杂杂地散落在平日的文字中。相对集中的是他的《养性延命录》中的关于“食戒”和“导引按摩”的部分注译内容,上传了本公众号。但印象中,还没有正儿八经地介绍过这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今天补上。
注:主要内容来自《华阳陶隐居内传》,唐代贾嵩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内传》原文全篇将近1.5万字,如果全译成现代文,要好几万字。所以只部分节选上传。因故事太多,今天以几个标题的形式来写陶弘景精彩人生的几个片段。我们一起了解这位神仙人物的大致。以下是我点注的《道藏》原文照片:
(一)出身世家,天赋异禀
陶弘景(456-536),自号“华阳隐居”,别号“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杰出的道学者、仙学家、养生家、炼丹家、医(药)学家、科学家、书画家。
中国传记的规矩,先谈出身及出生:
关于他的祖上:
其命氏自帝尧。帝尧治冀州,世居平阳。西汉丞相青翟,东汉司空敦皆赫然有名,论董卓烧锥阳。十三世祖超始渡江,是为丹阳人。七世祖浚仕昊为镇南将军……(《本起录》)
大意:帝尧的后代。祖上辉煌,世代威武。这也不意外,若是寒门,也不可能幼学饱读,博通古今。
祖隆,长七尺五寸,笑姿表,善药术,以拯救为劳。从宋武帝破姚泓有功,封晋安原丰侯。
注:这是他爷爷,隔着两千年,还是让人心生暖意的人,历史上建功封侯的人倒是多了,但“笑姿表,善药术,以拯救为劳”,长得漂亮又和颜悦色的,通医药,以治病救人为已任,这在任何时代都是让人尊敬的吧。
父贞宝,字国重,为江东名人。由南台侍御史作江夏孝昌相。亦善骑射,解药术,博涉子史。美风仪。与萧思话、王钊、刘秉友善。元徽四年冬,衔使虏庭,通邻国之好。作游历记并诗。
注:这是他的父亲。“美风仪”,可见他们家的漂亮有基因。代代都把长得好看特别说一说。“善骑射,解药术,博涉子史”,博学多材的典范。看来陶弘景通医药,是有家传的。他的爷爷是“善药术”,爸爸是“解药术”,读到这儿就可以推测得到,到陶弘景这一代,“通药术”就不奇怪了。
关于陶弘景的出生,按中国传记传统,一定要讲一讲母亲怀孕时梦到什么异象等等,这些套路平时读来实在老掉牙,但搁在仙家陶弘景身上,就显得不那么做作了。也摘两句吧,不然就有漏语之嫌:
梦青龙自怀而出,挈空束上。(《本起录》)
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与此颇异。……逐视之,无尾。明日谓人曰:当生非凡男,然必无后。或对曰:无乃为仙乎?(《梁书》)
注:一说是他妈妈生他的时候梦到青龙;另一说是他妈妈怀他是因为梦到两位天人手执香炉而赐子,并预示了他人家会生一个非凡的男孩子,但不会有后人了,于是就要成仙了。
不光是道家,凡中国人,一旦有点本事和名气,所有记录必有记录这些非凡异象。这是我们的文化特色。
然后又记录了他出生时,“无惊啼”,不哭不闹。有些文献记载说有些地方生了小孩子不哭的,家长就很担心,要来人间受轮回苦了,不哭,就觉得不正常。如果有生下来就笑的,还有迷信的家长把孩子当妖怪扔掉。陶弘景出生时就不哭,但被当成异禀婴儿抚养。可见他们家有见识,并不太在乎各种异常。
五六岁时酷爱学书,虽戏弄罗前,唯执笔砚。八九岁时读书千余卷,颇善属文。读义卜葛稚川《神仙传》,见淮南八公事。
注:这个厉害了,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的。5、6岁时酷爱读书,喜欢笔砚。到8、9岁时就读书千余卷,也颇善写文章。小小年纪就读葛洪的《神仙传》。
这是典型案例,一个人小时候读过的书,会影响一生。所以,家里有孩子的,帮助孩子开蒙时选书,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说下自身体会。我小时候读过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是《杨家将》,其次是《西游记》,特别前者,几乎对我的性格养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明明时代不同了,需要变得世故、成熟一些,但就是改不了讲话“竹筒倒豆子”习性(写作上也如此,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更不愿变得城府记高深,让人琢磨不透。生活还是简单些好。这种“长不大”,与小时候读《杨家将》有关,那些武将家庭的人,都是直来直去,不掖着藏着,性情刚烈,宁折不弯,誓死都为内心的信念而坚持。
我有时在想,古人确实比我们心静聪慧些。我们现在8、9岁的孩子,谁家孩子读书“千余卷”?可见,读书确实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而且我目前为止,还认为读纸质书的效果依然是电子书或视频无法达到的。尽管自己也越来越多地看电子书了,可是读纸质书给人的神奇力量,是超越语言的。只可惜现在阅读电子书越来越成趋势。因为哗啦屏幕确实有快感,翻阅纸质书的感觉,只有深潜其中的人,边读边思考,边点注,边圈划,边记录,才知其中味。我经常感慨一下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遗憾。时代进步,无法阻挡,只有适应。
回到陶弘景,8、9读“《神仙传》六一卷,夜抱卷与寝,”喜欢到夜夜抱着那本书睡觉,乃曰:“攀青云白日,其何云远?”认为修神仙不梦,然后“官然方外之志矣”,有做方外之士的志向了。
相由心生。从此之后的陶弘景就“神表孤迈,肤色哲泽”,神仙模样出现了,加上基因的原故,行止飘逸,俊美异常,由内而外的神仙气质散发出来。
“每出,路人辄聚观,咸日:陶郎是玉京中落仙。乃执羽扇以自障蔽,虽冬月不除。”
每次出家门,都引来路人围观,大家都说:陶家公子是“玉京落仙”,天下落下来的神仙。说得陶弘景只好拿着扇子挡起来,“虽冬月不除,即使冬天也拿着扇子”。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读《三国》,诸葛亮也是道袍在身,“羽扇”不离手,总不理解,冬天不热,也没蚊虫,一直拿个扇子做什么?后来长大了,理解为可能是道家法器,或是诸葛亮的装饰品,读到了陶弘景传才知道,原来扇子是用来“遮美”的。真是太有趣了。
(二)酷爱读书,才华绝世
诗文优美,才华出众。是世人对陶弘景的公认。
年十一,作王昊博士。
年轻时的陶弘景不光是美若天仙落凡,还特别有才,“年十一,作王昊博士”,11岁做司徒左长史王钊之子王昊的侍读博士,这是他接受的良好教育。
《清虚真人传》记载他对读书的酷爱。读书,是他才华的原因:
常嫌读书未满万卷,乃以内书兼之。於是少出州府,辟召皆不起。
大意:陶弘景经常觉得自己读书少,恨自己没有读满万卷书,对自己的要求如此之高。很少出去走动,皇帝多次征召也不去。这是一个内心清晰,明了人生真义的神仙。他知道人生什么最重要,怎么做才最快乐,最有意义。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定力,一再不应召。这话说来平常,真正明白的,古来能有几人呢?“辟”,多音字,这里应读作bì,意为皇帝召见并授予官职,“辟召”,是专用词。因为后面还会有提到,而且,讲道门故事,经常会读到很多有出世心的高人都是“不应辟召”,所以解释一下。
在他后世的唐朝有一位道士----药王孙思邈,就是不肯去皇帝身边当官,偏偏就喜欢捣鼓本草,研究各种医药,治病救人,若是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坚定的志向,谁能经得了高官厚禄的诱惑?
唐朝还有一位极有才华智慧的纵横家,梓州盐亭(今天四川盐亭)人赵蕤,也是不愿当官,宁为隐士,所有时间用来读书,著书立说。他研究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博学冠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著有经世名著《长短经》(又名《反经》),与李白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乾隆皇帝读了《长短经》大受启发,曾为此书提诗四首,其中有他对为君之道的反思:
比及乱时思治乱,
不如平日慎行王。
多么深刻的语言!等到天下大乱了再想尽办法到处补平事,还不如平时多多谨慎当政,少一些权力的任性,多一些对民意的尊重。因为古代的君王都知道一个为君的潜规则:为政者,民意,就是最大的政治;得人心者得天下。乾隆能这么想,这是他的智慧。每一位任性独裁的君王,如果都看看《长短经》,可能就不会有天下大乱的危机和终结时刻了。同时乾隆皇帝也因为赵蕤不愿出世为官而感觉到无限遗憾,他说:
既是梓州善经济,
不应辟召又何焉。
大意:即便赵蕤再善长经文谋国,博有济世之才,但又不应帝王征召,那又怎么办呢?乾隆这么提诗,也是写给当时的汉族士子看的,你们再有才华,如果不应我的召,也是徒有满腹经纶。这也是汉满情绪纠结的一种心态。
说到《长短经》,提一句:值得一读!这是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一本谋略学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写的精炼干脆,并且以比较高的角度去反思历史,读此书过程,我对作者极深厚的史学功底印象深刻。如果没把史书读精、读透,揉碎消化,是不可能提炼出那样一书的。体制内的,目标定在常委以上或国家第一领导的,此为必读书之一。
陶弘景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他的大量著作,以及,优美的文字上。
他15岁时写了一篇堪称六朝骈赋佳作的《寻山志》,文笔随视角和心情流转起合,韵意两全,自然天成,道家的山水、自然思想跃然之上。而且文情隽美,哲思通透。说心里话,初读,我不太相信那是出自一位15岁少年之手。尽管古人比今人思维成熟、性情达观有多少,不管读多少书,但人的生活经历摆在那里。不到一定的年龄,是历练不出的那样的心境的。但所有的史书都这么记载,我于是不再怀疑,只是惊艳。摘几句分享一下,因为文词太美,若译成白话文,对原文之美、逻辑、节奏、韵律都是一种罪过。我简注片语,有古文功底可自己细品这种艺术性文字,不习惯古文的可直接跳过蓝字:
倦世情之易挠,乃杖策而寻山,既沿幽以达峻,实穷阻而备艰。
(注:15岁就厌倦世情,嫌人情世故太烦扰,于是拄个竹仗到山中去寻求心灵的宁静;沿着幽静的山路到达险峻之处,看到了世人看不到的绝美风景,也经历了世人体味不到的艰难险阻。世之纷扰,道之艰辛,尽在其中。)
心容旷朗,气宇调畅。玄虽远其必存,累无大而不忘。
(注:这是意会神通、言传无味的心境。不作翻译。)
赴水兮氾滥,归田兮翱翔。此漭滥之足乐,意斯龄之不长。悼茵蟪之危促,羡灵椿兮未央。虽鹏鷃之异类,托逍遥乎一方。
(注:入官场如涉洪水一样凶险无常,向往回归田园的自由自在。感慨人生寿命太短暂,时光飞逝。活学化用的是《庄子》中的典故,说明他精通《庄子》精华)
去采芝兮入深涧,深涧幽兮路窈窕。窈窕路兮终无曙,深涧深兮未曾晓。高松上兮亟停云,低萝下兮屡迷鸟。鸟迷萝兮缤缤,云停松兮纷纷。停云游兮安泊,离鸟楼兮索群。嗟群泊其无所,思参差而谁闻。
(注:这是从眼前景写到内心情,行文逻辑沿视线推移,直到内心深处的身无所寄、离群索居,漂泊无定、心灵孤独。后四句,细品来,让人动容,真是“一阅心酸,再阅泪流”……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1500多年过后,依然散发着生命力,依然感动后世……)
(三)不好官位只好仙
随情随性,来去自由,是陶弘景人生的一个重要特点。
贾嵩在《华阳陶隐居传序》中说陶真人“虽在朱门,不交外物。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虎门,上表辞禄。”虽然在士族家庭,但不喜社交。他把无聊的社交闲聊当成是对生命的浪费。永明十年,索性把朝服一脱,挂在神虎门上,上表辞禄,出世隐居,专业研究道去了。这种洒脱和从容,也只有神仙才做得到。
辞官之举,让他声名倍扬,备受关注。“公卿送之征虏亭,供帐甚盛,咸云江东以来未有斯事。”,公卿大臣都来送行,原来在朝共事的,认识不认识的,都来了,“将行,与宜都王别,彼此呜咽,各不能发言”,看来多是舍不得他。也有同僚送行的,也有看稀罕的,也有表敬心的,各情不一。“齐公卿并送於征虏亭,举酒挥袂”,大家都带着酒去列队相送。我猜一下当时的情形,随笔道情:
《挂冠》
满街围帐辞君行,
酒樽长亭接短亭;
执手相送双泪下,
感君为道辞朝廷。
人们看陶弘景一直都是看稀罕物似的。也有人问他,要是归隐田园了,“亦何得称高?”怎么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呢?没了官职,世人怎么会高看你一眼呢?
陶弘景说:秦始皇、汉高祖、楚霸王项羽等等这些旷世英雄,他们拥有天下物资万民,建立不朽功勋,然而他们的后世却是“寸气不续”,何况我们这些只有一点点资源的人。他看得通透,也比较务实,他做事是“为身,不为名”,于是要“高居云岭,访真幽府,正为此耳”。于是,大家都理解他的高深境界了,纷纷感慨自己是只为稻梁谋的平庸之辈,也认为他们在朝为官其实就是身处网罗。我猜他们当时的心思,随笔道情:
《归鸿》
孤鸿已登摩天去,
仙山宫阙云锦重;
空留吾辈稻梁人,
昏昏跳踯罗网中。
他辞官入山之后,果然,世道大乱。
明年齐大乱,西昌侯萧鸾弒其君,於是乎知先生预见之明也。(《本起录》)
第二年,国家大乱,西昌侯萧鸾把国君杀了,朝廷倾覆。于是大家更加知道陶弘景有先见之明了。
未完待续……
照例,两首道情,一起到仙宫走走吧:
《至虚极》
至高至远繁星,
日日映入眼中;
至亲至近骨肉,
年年难得相逢。
至纯至爱情义,
几人相伴老终?
至善至德好人,
缘何谢世匆匆?
至勤至俭农夫,
世代不识邓通;
至尊至贵庙堂,
人生高处樊笼。
至华至美文章,
隔空隔世飞鸿;
至虚至幻大道,
相寻却得无穷。
至简至诚玄门,
经书素琴清风;
至幽至静庭院,
仙酒仙乐仙翁。
高朋春风四座,
却是靠山山崩;
真情厚意满怀,
落得倚树树倾。
窗前花开四季,
心中天籁鸣空;
口颂步虚道情,
随我升入仙宫。
YZ.2021.7.9
《闲居》
幽居三香阁,
不慕终南山;
闲窗每独卧,
笔吞六合间。
浮云何归去,
归去几时还?
万事无定数,
从道顺自然。
YZ.2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