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师心绘自然,状神画韵写河山——品刘寒石先生山水画
法古师心绘自然,状神画韵写河山
——品刘寒石先生山水画
品中国历代山水画,可知其并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之笔法,状千姿百态之景物,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近来有幸品读当代书画家刘寒石之山水画,以为其深得其中三味。
五代时期李成曾经在他的《山水诀》中说:“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也就是告诉我们,画山水,应当做到杜绝雷同,富于变化,还要有强烈的比照。其又说:“既追险绝,复归平正。”可见山水画是着力表现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的。
太行山水,可谓是北方山水的代表,这里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川谷深幽,造化神奇。惟其如此,所以颇受文人墨客之青睐,或借诗歌言志,或假丹青抒怀。寒石老师自然也不能免“俗”,其于2015年春季创作的《闲居跳出红尘外》、《江山无尽看太行》两幅巨画,将太行山客观的自然山水加以升华,绘制出比自然更加精彩的宏伟景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寒石笔下,太行山雾霭山岚,云蒸霞蔚,较真实的太行山水更为奇谲。在他眼里,被他称之为“石枫之源,雲气之源”的太行山,激发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创作热情,以至于多次不知疲倦去太行山写生作画,并在对太行山的描绘中,继承了古人传统画法的同时,又独创了画石、画枫、画雲、画水的新技法。寒石老师画太行红枫,犹似将一腔心血倾注笔端,同时注入了无限的热情和想象,把主观感受和视觉冲击完美而又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火红热烈,亦真亦幻,并赢得了他的老师龙瑞先生的赞扬。龙瑞说:“寒石笔下的红枫,可能就是他的艺术符号,而伴随于他的艺术征程。”从这点可以看出,寒石的画,固然秉承了传统,但又跳出窠臼,有所创新。
有人说,寒石老师是以一种山水崇拜的哲人情怀描绘太行山,因此赋形设色用笔往往尽其所能,无所计较,画石中异峰叠嶂,峭壁流泉,雲水缭绕,使人殊觉太行山之美。寒石老师自己也认为,太行诸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雄峙华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有一种大汉气象,英雄气质。风雨时至,雲物凄迷,胜概不凡。由此可见,一个画家,只有从内心深处爱上眼前美景,方能笔锋过处,尽现丘壑。需知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绝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重现,而应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一个再创造。若无情怀,又岂能品得个中味道?《闲居跳出红尘外》、《江山无尽看太行》这两幅巨画,不仅通过再现审美客体表达出审美主体对美的真实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和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胸中有天地的画家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中国山水画,是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的表示方法的,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来状山水之意境和神韵。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寒石老师笔下的山水画,无论是《闲居跳出红尘外》、《江山无尽看太行》,还是《娄山关雄姿》和《乌蒙春色》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一系列作品,亦可谓是远近高低,各自生辉。
在中国的文人眼里,山水画的“远”,实际上就是一个画者人生境界的体现。高远、深远、平远,其作用皆是把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或远至灵霄,或远至天际。总之,要远离尘俗和烦嚣,而随着山的远把人带到远的境界。寒石老师画山水,或将峰顶推出画外、隐入云层,令观者浑然不知山有多高多大,只觉其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或以云虚断山脚增其崇峻之感,使人不觉想到郭熙所言: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如果说那万水千山、幽涧深谷,层层错叠,莽莽苍苍,还只是表现出寒石老师山水画在视觉上的深远,那么寒石老师在深入大西南考察过后,又研读大量的历史资料所创作出来的《娄山关雄姿》等作品,更是表现出了历史的厚重,同时还可以看作是寒石艺术生命的重生。一个短视的画者,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领会和感悟的。
当然了,山水画中的“远”,又应当要有一定程度的“近”才能显示出来。因为远是无限的,近是有限的,无限的远由有限的近而扩散延伸,远也反过来烘托这有限的近,才能形成天地相通,虚实相生的境界。品读寒石老师的山水画,远有雾霭山岚、高峰入云,近有杂花生树、溪水潺潺,勾山画水,泼云留白,笔法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寒石老师的山水画作,在画风技法上,他仿古人,但又不受其拘泥;面对眼前奇山异水,他得自然意趣,胸中还另有乾坤;遍访名山,他记录下的不单单是轮廓,更重要的是摹画出那些山山水水的神韵。寒石之师龙瑞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艺术贵在体现一种生命情调,中国画尤其如此,中国山水画更甚。寒石老师显然已领会到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