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童谣•尧龙之声】01║全国第一个“童谣名山”将在桐梓诞生
童谣唱响新时代
就是用童谣唱出“祖国好、家乡美”
用童谣唱来新时代的乡风文明
用童谣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把小作者培养起来”
让党的阳光照亮童谣的精神内核
正当其时
贵州省桐梓桐梓尧龙山镇
与《童子童谣》真诚合作
提出了将尧龙山打造成
全国第一座“童谣名山”的宏伟规划
下面一起聆听
SUMMER.TIME
童子童谣·尧龙之声
第1期
组稿编辑:梁光翔 赵命元
在神州之西南,在黔渝交界之山海,有一奇峰,名曰“尧龙山”。此山位于桐梓县尧龙山镇境内,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数十公里。尧龙山主峰瑞峰顶,海拔1795米,整座山顶犹如一个巨大的佛祖头像,雅称“佛陀”。尧龙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其山势嵯峨,陡峭崎岖,山体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门”“天生桥”“佛烛山”等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自然景点,成为人们游览观光、探奇猎胜和纳凉避暑的旅游胜地。尧龙山下的尧龙梯田,更是全国摄影师们争相追逐的摄影天堂。近年来,尧龙山镇内发掘的亿万年化石,已经成为全国地学旅游科普研学基地!
更为可喜的是,尧龙山镇在狠抓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积极与《童子童谣》编辑部对接,发动当地干部、教师、村民、学生、乡友、避暑旅客等,大胆创作“尧龙之声”童谣作品,用童谣感受家乡之美,用童谣发现家乡之美,用童谣传播家乡之美,掀起了一股新兴的童谣创作热潮,又给神秘的尧龙山增添了文化魅力和童谣奇趣。尧龙山镇正在举全镇之力,将尧龙山打造全国第一个“童谣名山”,开拓全新的文化基地。
1.象鼻子
作者|胡静
(尧龙山镇党委书记)
象鼻子路两尺宽,
山脚通到山巅巅。
抬头一看好危险,
提心吊胆往上攀。
掉到山谷好可怕,
眼睛不敢看两边。
双手撑地双膝跪,
一挪一挪爬上山。
爬上山顶回头看,
困难踩在脚下面。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书协原副主席、桐梓县书协主席 李光友 书)
2.角石虫儿
作者|罗元元
(尧龙山镇人大专职副主席)
角石虫儿住大海,
背个硬壳到处玩。
它和我们藏猫猫,
一藏藏了几亿年。
藏到沧海变桑田,
藏到深海变高山。
找到它时成化石,
地质学家好喜欢。
3.天险象鼻
作者|杨家强
(尧龙山镇中心学校教师)
象鼻子,路真险,
我跟爸爸来爬山。
不要爸爸拉,
不要爸爸牵。
双膝跪在地,
也要爬上山。
风儿跑来亲亲脸,
夸我是个“小能干”。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光洲书)
4.尧龙天梯
作者|袁敏
(尧龙山镇酒店小学教师)
高高尧龙山,
藏在彩云间。
天梯搭上去,
世人方可攀。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周飞书)
5.梭米孔传说
作者|赵命军
(尧龙中学安保主任)
尧龙山上有个洞,
洞里有个梭米孔。
梭米孔,会梭米,
您说神奇不神奇?
梭一次,吃一顿,
供给僧人不断息。
僧人把孔掏大些,
从此不梭一粒米。
(本视频来自网络)
6.一碗水
作者|钱哲芹
(尧龙山镇中心学校主任)
小水凼,在路旁,
清清亮亮把歌唱。
小小瓷碗水边放,
游人来去尝一尝。
喝一碗,透心凉,
整个夏天都喊“爽”!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桐梓县为乐书法培训班教师 王为乐书)
7.笔石虫画画
作者|雷桄懿
(尧龙山镇中心学校美术教师)
笔石虫儿真有趣,
海底画画动脑子:
身子当画笔,
石头当画纸。
画太阳,画月牙,
画锯子,画耙子……
画儿全部留下来,
四亿年后成化石。
化石留在尧龙山,
个个点头伸拇指。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杭显杰书)
8.万亩梯田
作者|刘红苹
(尧龙山镇中心学校教师)
尧龙山下万亩田,
块块明镜紧相连。
晚上映出千轮月,
白天映出万座山。
9.尧龙山
作者|娄卓彧
(尧龙山镇中心学校学生)
云飘飘,雾漫漫,
一尊大佛立山巅。
群山环绕山脚下,
好像游龙护身边。
指导教师:尧龙中学 娄建军
(本微视频《神秘尧龙山》由赖青松 制作)
10.推豆花
作者|王剑
(尧龙山镇自由职业者)
秋风吹,大豆黄,
尧龙山下收豆忙。
收回家,推豆花,
有绵有嫩滚烫烫。
游客来了吃一碗,
又麻又辣格外香。
作者|戚万凯
童谣是文化产品,产品就要有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常言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地域童谣创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这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育一方特。这特色,既有自然特色,也有人文特色;既有历史特色,也有现实特色。作为地域童谣,更要把“特”字诀念好,离开特色,地域童谣就失去个性,混同于其它童谣,违背了创作初衷,达不到宣传推介本地资源的目的。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外地人士尚未涉足。如何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方式宣传推介尧龙山镇的旅游资源、风土人情,让外界了解该镇,向往访镇,进而涌向该镇,享受快乐,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则是将本地特色集中归纳,大势渲染,吸引读者眼球,打动读者心灵,使读者产生前往旅游的冲动。
从《童子童谣·尧龙之声》第一期童谣作品来看,总体上抓住了“特”字,在“人无我有”上做文章,是比较成功的。你看,象鼻山、角石和笔石化石、梭米孔等特色景点、遗迹和传说,是其它地方不曾具备的,属于特色资源。通过童谣绘声绘色的介绍,让外地人足不出户,也能大致了解其特色项目,旅游景点。而童谣短小精悍,适合当今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语言通俗浅近,适合普通百姓阅读;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兴趣,产生愉悦感。
从简介得知,尧龙山镇除上述景观外,还有“佛陀”“南天门”“天生桥”等美景,都是可以作为创作题材的。而且同一旅游资源,可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从本期来看,就有二人写象鼻山、二人写尧龙山、二人写化石。即使同一作者,也可以采用同题童谣创作方式,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来倾情演绎,创作出一批地域童谣。
令人可喜的是,本期作品不多,但作者分布广泛,不但学校主任、教师、安保主任、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创作主力军,体现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而且镇党委书记、人大专职副主席也忙里偷闲亲自提笔创作,带头推进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工作,充分体现了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既是童谣创作的福音,更是镇美好未来的保证。
作为旅游目的地,单靠一个景点是不行的,必须打好组合拳,推出一组旅游精品。表现在童谣创作上,就必须以组合方式推出一批多方面的旅游资源,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不同需求。地域童谣,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官方组织,如果数量少,不全面集中,就缺乏震撼和冲击力。在这方面,《童子童谣·尧龙之声》第一期推出的童谣作品,是比较成功的。这十首童谣,有奇绝险峻的自然美景“象鼻山”,有奇妙天然的自然景观“一碗水”和“万亩梯田”,有大开眼界、图案奇特的“角石化石”和“笔石化石”,有梵音阵阵、隐于山林的“神秘大佛”,有神奇美丽的民间传说和遗迹“梭米孔”,还有农家特色美食“豆花”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恰如满汉全席,令人馋涎欲滴。
由于受到童谣篇幅短小的限制,每首童谣在创作时,一般要求选材单一,每首童谣集中写一个特色项目,把一个特色项目写够、写活、写亮,写出其面貌、风采,更写出其内涵、神韵,不可面面俱到。否则,一首童谣塞进若干资源,一个资源只能写一句,极易写成平铺直叙、四平八稳、蜻蜓点水的顺口溜,成为不受读者喜爱的宣传品。一首童谣反映一种资源,若干首童谣组合起来,就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当地的特色资源全貌,即童谣可分可并,分则独唱,并则合唱,既有微观之精美,又有宏观之壮美。
当然,为了地方宣传需要,也可采用拍手歌、问答歌、百子歌等容量较大的童谣形式,在一首童谣里融入众多特色资源。这类童谣写得好,也是有艺术价值的。尤其是在舞台上,在只需要一首作品囊括当地特色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融各种资源特点于一炉的综合性童谣,舞台演出时,就显得更有气势,更加热闹,更受领导和观众青睐。
创作地域童谣,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语言干瘪,罗列表象,抽象枯燥,缺乏鲜活生动的画面感。有人可能会说,这些童谣配上相关资源图片,一眼就能看出童谣写的是什么。是的,地域童谣文字配图显得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但要知道二者不能等同和代替。第一,童谣是独立的,它不应依赖图片而存在。童谣是用语言文字来说话,是用语言文字描绘资源特色,用文字为资源画像,甚至为看不见的声音、感觉画像。要做到不用图片,就能让读者通过语言描绘,想象美丽奇特的景观和景象,陶醉在想象的世界里。第二,童谣文字不应是图片说明文、图片翻译。否则,就失去了童谣的特性和魅力。童谣应是图片的延伸、扩展和深化,有图片之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图片无法取代的。当然,童谣配上相关图片效果更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效果。因此,必须以文字作笔,以童心作墨,用情用力描绘特色。
这方面,《童子童谣·尧龙之声》第一期的童谣作品也挺不错。作者创作手法多样,摇曳多姿,各有千秋。有的用特写手法描绘象鼻山的险峻,《象鼻山》那“眼睛不敢看两边。双手撑地双膝跪,一挪一挪爬上山。”作者运用心理、肖像和动作描写,将象鼻山令人心惊胆跳的险峻绘声绘色表现了出来,历历在目。看来,爬象鼻山真要有胆量,是勇敢者的游戏呢。而《天险象鼻》另辟蹊径,不正面写险峻,而以险峻为背景,写出当代少年“我”不惧危险、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精神境界,而“风儿跑来亲亲脸,”则是大自然对胜利者的特别喜爱和特殊奖励,亲切生动有趣,符合自然现象,看似简单朴实,实则意境深远。
两首写化石的童遥,手法迥异,但殊途同归,《角石虫儿》以有趣的“藏猫猫”游戏构思法,通过“一藏藏了几亿年”,形象地表现了角石虫儿演变成化石的漫长岁月;《笔石虫画画》则运用常见的画画构思,反映笔石虫儿“身子当画笔,石头当画纸。”的画画过程,表现笔石化石的形状多样、奇特美丽。可喜的是,童谣似乎透出一个生活哲理: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成为精品。
描写自然景观的四首童谣,多姿多彩,画面鲜活:《尧龙天梯》的“藏在彩云间”,让我们感到了山的高大雄伟;《一碗水》不但清楚交待其所处位置、旁边瓷碗,更以“清清亮亮把歌唱。”“喝一碗,透心凉,整个夏天都喊'爽’!”写出了一碗水的妙处。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感觉,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跟作者一起“爽”起来。《万亩梯田》以明镜相喻,“晚上映出千轮月,白天映出万座山。”写出昼夜不同景色,凸显万亩梯田面“宽”量“多”的特性,恢宏壮观,美轮美奂,画面感强。《尧龙山》用“群山环绕山脚下,好像游龙护身边。”突出大佛显赫地位,美丽而准确。
两首历史和美食童谣也不错,《梭米孔传说》用精炼语言,讲述了一个美丽神奇又令人掩卷沉思的民间传说,是一首传递正能量的哲理童谣。如果大人能给孩子分析讲解“从此不梭一粒米”的原因,对于孩子们树立知足常乐、不贪为宝的观念,将产生积极影响,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好漫漫人生路。无论是旅游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是新加的“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吃”都首当其冲。民以食为天,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欢。因此,特色食品最受游客亲睐。《推豆花》不但反映了尧龙山民的种植特色,而且反映了豆花美食又绵又嫩、麻辣鲜香的特色,令人味蕾大开。
“三字诀”中,最难念的当属“画”字诀。这是童谣创作的基本功,也是童谣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招。“画”好的前提,是饱含真情实意,富有想象力,洋溢童心童趣。“画”字诀没念好,基本功不扎实,很容易滑向顺口溜宣传品,不受待见。可以说,地域特色的魅力和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童谣的魅力和感染力。因此,“三字诀”须同时念好,不可偏废。
从《童子童谣·尧龙之声》第一期童谣作品看,十个指拇也并非一样长。虽然每首可圈可点,有的还挺不错,但仍有值得斟酌之处:
一是有的地域特色不明显,如《推豆花》,全国各地都有豆花美食,尧龙山的豆花美食独特在何处,是豆子品质佳、水源好,还是工艺独特、调料好,不很清楚。也就是说,作品未聚焦其中的一个特色集中着墨;二是有的语言是成人语而非小儿语,如《尧龙天梯》中的“世人方可攀。”三是有的表达不真实,如《天险象鼻》中的“风儿跑来亲亲脸,夸我是个'小能干’”,前一句非常好,但后一句就是作者的想象,风儿咋会夸呢?如果将前一句改成“爸爸笑着摸我头”,再“夸我是个'小能干’”倒很吻合。或者删掉后一句,前面添一句为:“当我坚持到山顶,风儿跑来亲亲脸”,在客观现象中蕴含深意,也很不错;四是有的用词不太准确,如《尧龙天梯》“高高尧龙山,藏在彩云间。”彩云改为白云似乎更好,因为仙境都是白云和云雾,白云配蓝天也很美,白云比彩云出现的时间更长,更主要的是:彩云只出现在很高的地方,下面没有云雾,山是藏不住的。而白云就不同,从下往上都是白茫茫一片,才能把山藏得住。古往今来,形容山高,都用白云而非彩云,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白云深处有人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这个“云深”显然也是白云。童谣也是诗。因此,创作时一定要句斟字酌,务使每句每字,如同众星捧月为主题服务,而且准确无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念好地域童谣创作“三字诀”,绝非一日之功。念诀,不在口头,在于实践。相信大家通过长期努力,地域童谣创作定会“更上一层楼”。
戚万凯,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巡视员,《巴渝儿歌》总编。著有《猴子当了山大王》《儿歌“戚”谈》等儿歌、童诗、童话、评论集40余册。《水果歌》等500余首入集(教材教辅),百余次获奖。儿歌《老鼠画猫》《上网》上央视“六一”晚会,儿歌集《山羊爱和谁睡觉》《章鱼拜师》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参与《科普通论》(科学童谣篇)编写。
周拉拉,女,贵州桐梓人,现居浙江,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艺术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艺术学学士。少儿中级主持表演讲师。
凡是有关尧龙山的精品童谣,均有机会镌刻进纸绢、木板、石头,在尧龙山镇内进学校、进农家、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宾馆、进酒店、进村庄、进山野,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地精彩呈现,打造全国第一座“童谣名山”。
凡是有关尧龙山的精品童谣,均推荐进入乡村文明建设项目,可朗诵,可表演,可书法,可绘画,可广播,可张贴,可音乐,可舞蹈,营造全民热爱童谣的浓厚氛围。
关注《童子童谣》,参加看图写童谣、看视频写童谣,在文章下方留言发表原创童谣,即有机会让你的童谣作品进入“童谣名山”的规划项目。条件成熟时,还可邀请你参加尧龙山镇与《童子童谣》联合组织的“尧龙山童谣创作采风活动”。
指导:桐梓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桐梓县关工委 桐梓县教育局 桐梓县文联
承办:桐梓县文学协会 《童子童谣》编辑部
主编微信号:1351185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