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要戒色,中年和老年时需要戒什么?
公元前五百年,鲁国也就是是当今山东曲阜一带出现了一位至圣之人,名为孔丘,后人常称其为“孔子”或者“孔圣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为博学的人,如今已然成为了世界上的一张“中国名片”。
孔子有弟子三千,曾一起周游列国十数年,也曾编纂过如《论语》等多部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其中孔子提到,君子一生中应当节制自己,少年、中年、老年时都不能纵欲,少年时戒色,中老年戒啥?
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是一种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动物,身处于花花世界之中,难免会有各种欲望,比如有些人爱财,有些人爱色,有些人爱吃等等,都是欲望的表现。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欲望的满足虽然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快乐,但过度放纵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有损健康和寿命。
注意养生的人平时大多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贪图一时的爽快而熬夜、暴饮暴食等,所以生活得健康,人也精神。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现了这个道理,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的小伙子精力旺盛,加上人类本能的荷尔蒙分泌,所以很容易被美色所吸引,对于异性的向往并不是奇怪的心理。
但如果沉迷于美色、过度纵欲,就可能会造成自己精神状态下滑、心理负担加重,看起来畏畏缩缩,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少年不要贪图美色。
二、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到了中年之后,人的筋骨体格已经定了型,正是人生中最强壮的时候。这时候的人无论男女,心里都有一股子狠劲儿,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都有摆平的自信,所以平时更难让自己忍受半点委屈,稍不注意就可能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
有句老话说“冲动是魔鬼”,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解决不了的事儿,如果只是通过暴力来解决,虽然简单了当,得到了一时的痛快,但事后的一系列问题会更麻烦。
虽然好斗虽然是人类的本性,可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当今社会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冲动的后果,有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吃饭、喝酒过程中的一两句口角,便大打出手,令人致残甚至致死的情况并不罕见。
事后想想,这样的冲动实在是大可不必,往往问题没解决还会两败俱伤。再者说了,人常言三十而立,中年人大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幸福安稳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为永远有家人在牵挂着你,若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在外边经常打架斗殴,家人势必会终日惶惶不安,所以中年人要戒斗。
三、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很多人会觉得人的年龄越大,心里的欲望就越少,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想要,金钱、权利、地位等等都极其诱人,但老年人似乎对这些东西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事实上有些老年人看得比较开,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再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也没什么意义。不过有些人的想法恰恰相反,越是到老的时候越贪心,什么都想揽在自己身边。
近些年来新闻上对于类似的事件也有报道,比如有一位老人,经常在一家超市顺手牵羊,虽然都是些并不值钱的东西,但她屡屡作案,最后店主还是报了警。
还有一些老人,看到货车侧翻之后非但不着急救人,反倒争先恐后地哄抢散落的物品,有些人不仅自己抢,还专门赶回家拿上麻袋再回来抢。
这些都是老年人贪欲的一种表现,且不说会对社会道德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自身怕是要晚节不保了。
为了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东西而损坏了自己一辈子的名声,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不明智、不值得。
而且老人们大多有自己的孩子、孙子,生活中的用品只要自己需要,晚辈们一般不会冷眼旁观,但若是自己做了错事,子孙也会跟着受指责,因此老人们行事也要三思。
结语
其实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寿命普遍很低,大多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而他却活到了七十多岁,或许这与《论语》中说的“君子三戒”有很大关系,只有好好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健康长寿。
由此可见《论语》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确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书中的名言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为做人、做事儿提供参考和指引,大家不妨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