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土壤专练

[备考指南]新课标增了“土壤”的内容,虽然旧教材没有系统的讲解,但是“土壤”的知识、散布在水循环、农业生产,盐碱化与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章节中,考虑到高考地理复习的系统性,增设该专题并列入等级考教学要求。

[考点突破]1.土壤的质地

砂土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2.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由紫红色的页岩或砂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准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生长。另外还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于蓄水种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地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4)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高效肥力的能力。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自然原因及改良措施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主要改良措施有: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主要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习题链接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下图中A点和B点为欧洲某地不同季节测定的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土壤最可能分布于(  )A.北冰洋沿岸地区B.地中海沿岸地区C.大陆中部地区D.里海东部地区2.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会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各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三维坐标图的判读。读图可知,该土壤在不同季节固体颗粒含量基本不变(约50%),不同季节差异最大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结合选项可知应该是降水季节差异最大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第2题,土壤表层的盐分主要源自土壤底层,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使土壤底层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向上运动,最终留在土壤表层。答案:1.B 2.B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解析:选A。土壤厚度直接取决于风化作用的强弱,陡峭的山坡上流水、风力强,形成的风化层或者土壤很容易流失。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下图示意1981~2017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江淮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D.华北地区5.与11月份相比,该地区12月份土壤湿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量增加较明显②气温降低,蒸发减弱③农作物需水量减小④风力增大,蒸发增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4题,本题不能够依据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图进行区域定位,因为根据土壤湿度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推断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但可以采取信息解读的方法,材料“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说明该地区土壤有封冻的现象,再结合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图,可知土壤封冻是在1月份,因此推知该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而选项中只有华北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第5题,与11月份相比,华北地区12月份气温降低,蒸发减弱,土壤湿度增加,同时12月份农作物需水量减小,也会导致土壤湿度增加。]答案:4.D 5.C(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卷二)如图为辽宁阜新煤矿区五种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图,其中两种自然样地:自然耕地和自然林地;三种矿区样地: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排土场覆土平台和矸石山坡地。据此完成6~8题。

注:排土场,又称废石场,是指矿山采矿排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6.图中显示0~100 cm深度的土层(  )A.自然样地土壤水分变化大B.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林地C.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土壤水分变化最大D.土壤含水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7.与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无关的是(  )A.地形坡度大B.地表矸石多C.缺乏植被覆盖D.地下暗河、裂隙多8.阜新煤矿区生态重建后(  )A.河水逐渐变浑B.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减小C.气温日较差增大D.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矿区样地中的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土壤水分变化最大,C项正确。第7题,图中显示,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多在10%以下,含水量小。由图可知,矸石山坡地坡度达37°,坡度较大;再加上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少;另外,地表矸石多,蓄水能力差,故A、B、C三项均相关。若地下暗河、裂隙多,则该地的五种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都较低,显然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与D项无关。第8题,阜新煤矿区生态重建后,地表植被覆盖增多,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水含沙量减小,水质变清,A项错误;地表植被覆盖增多,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减小,B项正确;地表植被覆盖增多,区域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C项错误;阜新煤矿区原先从事的是矿业生产,生态重建主要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不会导致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D项错误。答案:6.C 7.D 8.B(2020·佛山测试)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9~12题。

9.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10.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11.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2.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析:第9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10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11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12题,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温度状况比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9.C 10.C 11.C 12.C土壤是最大的陆地碳库。土壤中的碳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巨大变化。如表示意陕西省黄土台塬1985~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据此完成13~15题。土地利用类型面积(km2)有机碳平均密度(kg/m2)年份198520002015198520002015草地1 837.271 591.691 350.691.752.183.12居民工矿用地920.90957.031 187.571.691.751.93耕地9 704.889 904.339 307.841.731.872.55林地241.28236.34900.621.802.323.94未利用土地03.5710.1001.601.85园地101.88118.9680.191.761.972.80总平均2 134.372 135.322 139.501.751.953.7013.1985~2015年黄土台塬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是(  )A.林地       B.耕地C.草地       D.园地14.导致各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地形       B.生物C.水文       D.气候15.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有利于(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缓解全球变暖③治理水土流失 ④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3题,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居民工矿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为(9 704.88-9 307.84)÷9 704.88×100%,约为4%;同理可计算出,园地面积减少约21%,草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约为26%,故选C项。第14题,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是密切相关的,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都离不开生物作用。第15题,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意味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减少大气圈中的碳含量,从而缓解全球变暖,①②正确。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组成物质会产生影响,但土壤组成物质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水土流失,③错误;化石能源的消费属于人类活动,而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主要属于自然过程,④错误。答案:13.C 14.B 15.A(2020·武汉模拟)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17.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解析:第16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误;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土壤肥力流失较多,有机质含量较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C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误。第17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的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项正确;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项错误;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项错误。

答案:16.C 17.B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18~19题。18.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19.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解析:第18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19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答案:18.D 19.B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0~22题。

20.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B.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C.大气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强D.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21.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地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光照强        B.温差大C.天气炎热        D.多

大风天气22.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增加绿色覆盖密度,防风固沙B.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D.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表土盐碱化解析:第20题,图中看出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盐分,A错;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B对;甘肃降水量较少,淋溶作用不强,C错;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容易导致盐分增加,D错。第21题,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7月份天气炎热,水汽蒸发量大,表层盐度增加大,选择C。第22题,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增加绿色覆盖密度,并不是防风固沙,A错;不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B错;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但不是生态效益,C错;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蒸发量,减轻表土盐碱化,D对。答案:20.B 21.C 22.D

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据此完成23~25题。23.推测黄土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作用          B.冰川作用C.河流作用          D.风力作用24.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A.盐渍化显著        B.地表湿度大C.植被发育差        D.风力作用强25.该剖面地层分布反应古气候(  )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解析:第2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且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且由图可知,该地黄土层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土层构成,具有一定的层理性。因此,该地黄土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可能为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第24题,由于钠元素易淋溶迁移,但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地表湿度大,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古土壤层钠流失。第25题,由于该黄土层是由不同土层构成,且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说明该地受到风力作用影响较大。由于风力侵蚀与搬运作用的不同,导致在该地区堆积的黄土层出现差异。风力作用主要在降水较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因此该剖面地层分布反应古气候多次变化,干旱期长。答案:23.D 24.B 25.A(2020·湖南名校联考)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26~28题。

26.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27.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8.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实施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26题,印度半岛属于季风气候,甲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少;甲地位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地位于高原,地形平坦。第27题,土壤侵蚀危害大小主要跟人文因素有关。甲地虽然侵蚀强度大,但是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丁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其人口最为密集,工农业比较

发达,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第28题,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适宜造林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答案:26.C 27.B 28.B(2020·六安毛坦厂中学模拟)蔬菜大棚土壤主要由人工控制,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高温、高湿、高蒸发量、无雨水淋洗、复种指数高、持续施肥且施肥量大等特点,使它在理化性质上与大田土壤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寿光市某镇蔬菜大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变化情况。据此回答29~31题。

29.图示信息显示(  )A.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B.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C.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D.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30.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大棚的保温作用强B.蔬菜肥料施用量大C.地膜的保湿效果好D.大棚的复种指数高3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大棚内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主要是由于棚内(  )A.热量充足,不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B.蔬菜根系深,吸收深层有机养分较多C.雨水淋洗少,浅层养分不易进入深层D.浅层水分蒸发量小,有机养分减少慢解析:第29题,由图可知,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0~10 cm 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A、B错;由三条曲线的差异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减小,C错、D对。第30题,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主要是因为蔬菜对肥力的要求较高,大棚内持续大量施肥;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复种指数高会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第31题,大棚内雨水淋洗作用弱,浅层有机质下渗慢,使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热量充足会加快蔬菜生长,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棚内蔬菜根系较浅,不易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答案:29.D 30.B 31.C(2020·广州模拟)读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500 cm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纬度变化图,完成32~34题。

32.图Ⅰ、Ⅱ、Ⅲ、Ⅳ分别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农田 草地 灌木林地 乔木林地B.草地 农田 灌木林地 乔木林地C.农田 草地 乔木林地 灌木林地D.草地 农田 乔木林地 灌木林地33.造成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纬度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类型不同B.多年平均蒸发量大小不同C.人为干扰强度不同D.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小不同34.图中Ⅰ、Ⅱ、Ⅲ、Ⅳ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Ⅰ含水量较高的原因是(  )A.灌溉区域,地下水水位高B.河网密布,土壤含水量丰富C.植被覆盖率高,截留水分少D.沙质土壤,容重大,储水多解析:第32题,图中显示,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在各纬度均比另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高,说明Ⅰ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源要求最高,经常有水分补充,因此Ⅰ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为农田。Ⅲ、Ⅳ土地利用类型相比较,Ⅲ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要高于Ⅳ土地利用类型;乔木和灌木相比,乔木根系发达,生命力更强,蒸腾作用更强,消耗水分更多,乔木林地的土壤水分较低,由此判断,Ⅲ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木林地,Ⅳ土地利用类型为乔木林地。第33题,图中显示,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纬度变化大致规律为:纬度较低处含水量较高,纬度较高处含水量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往西北减少,大致纬度越高,降水量越少,即向北补充土壤的水分减少,导致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向北减少。图中显示,同一种植被类型不同纬度有明显差异,说明这种纬度差异与植被类型不同无关。纬度较低地区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土壤剖面的平均含水量更低,与图中纬度差异特征不符。同一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人为干扰强度相似,而同一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的纬度差异明显,说明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纬度差异与人为干扰强度关联性不大。第34题,根据第1题的判断可知,Ⅰ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该地属于灌溉区域,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较高。黄土高原河网的密度和土壤特征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是相同的,不会造成含水量差异。农田中农作物收获后,植被覆盖率较低;如果植被覆盖率高,则截留水分应该多。答案:32选A,33选D,34选A。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35~37题。

35.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坡度C.海拔       D.坡向36.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       D.温带针阔混交林37.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  )A.降水量最大       B.土壤肥力最高C.气候最适宜       D.应防止水土流失解析:[第35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距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了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第36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类植物。第37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气候条件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答案:35.D 36.C 37.D(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6题。

38.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39.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40.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解析:第4题,图示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5题,武夷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CO2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6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CO2排放量较大。答案:38.C 39.A 40.D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41~42题。

41.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干沙壤土        B.②——干粘壤土C.③——湿粘壤土        D.④——湿沙壤土42.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C.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解析:第41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而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粘和沙,就入渗率而言应该是干>湿,沙>粘,所以①——干沙壤土、②——湿沙壤土、③干粘壤土、④——湿粘壤土。第2题,在刚开始下雨的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的更快,入渗率更高。答案:41.A  42.A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分为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下图为北半球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3~44题。

4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的分布特点是(  )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D.随着海拔的降低,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44.下列有关受冻土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冻土广布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B.冻土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的建设不利C.多年冻土影响地表水下渗,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沼泽D.季节冻土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伸展,对农业生产不利解析:第43题,由图知,从多年冻土南界(下界)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第44题,季节冻土在夏季融化,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利于根系向下伸展。答案:43.B 4 4.D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1-3题。

45.据图可知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土壤保温性不好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46.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地中海气候C.极地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47.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解析:第45题,理想土壤体积组成是固体颗粒约占50%(矿物质占40%,有机质占10%),余下的水分和空气大约各占一半。如水分太多,则空气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如空气太多,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第46题,P是我国某地区土壤物质组成的体积分数,则其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多雨。A、B、C三项中的三种气候类型我国没有分布。第47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导致盐碱化现象。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导致盐碱化现象。答案:44.C 45.D 46.B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 cm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

48.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9.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湿度和温度C.海拔高度和降水D.植被的疏密程度50.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解析: 第48题,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答案选C。第4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较多,故答案选B项。第50题,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故答案选A。答案:48.C 49.B 50.A

END

点一下,我就知道你“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