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249年2月5日 ,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洛阳

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且不久即晋升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曹爽集团于是完全掌握宫中禁军。从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

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2月5日(魏正始十年正月初六日),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紧闭洛阳所有城门,占据武器库,退兵至水浮桥;命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领了曹爽的兵营;大臣王观执行中领军事,占据了曹羲的兵营。半天时间,司马懿便控制了洛阳。司马懿政变后,派人送奏章给曹芳,揭露曹爽兄弟的罪恶,要求罢免曹爽等人的兵权。

曹爽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没有通报曹芳;但惶急窘迫不知所措,于是就把曹芳车驾留宿于伊水之南,伐木构筑了防卫工事,并调遣了数千名屯田兵士为护卫。司马懿派遣侍中、高阳人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并指着洛水发了誓。

桓范到了之后,劝说曹爽兄弟把天子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曹爽仍犹豫不决,桓范就对曹羲说:“这件事明摆着只能如此办理,真不知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在今天的形势下,象你们这样门第的人想要求得贫贱平安的日子还可能吗?而且普通百姓有一人被劫作人质,人们尚且希望他能存活,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他们都默然不语。桓范又对曹爽说:“你的中领军别营近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遣他们。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们所忧虑的当是粮食问题,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签发征调。”然而曹羲兄弟却默然不动,从初夜一直坐到五更。曹爽然后把刀扔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桓范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司马懿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一直在明争暗斗,表面上曹爽一直处于上风,实际上,曹爽一步步的,把自己的权力基本掏空了。高平陵之变的整个过程,就好像两党在竞选拉票一样。高平陵之变开始后,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控制了洛阳城;曹爽以皇帝的名义,随时可以到许昌另立中央。他们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谁的决心更强,也不在于谁的智谋更高,而在于,谁能得到最多的选票。换而言之,支持司马懿的人多,司马懿就会胜利;支持曹爽的人多,曹爽就会胜利;如果双方拉的选票大致相当,那天下就有可能陷入混乱。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选择率众投降。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爽想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把票投给他。但是,等来等去,越等越绝望。因为,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绝对大哥级的人物,尚书陈泰以中立的态度对曹爽说,我给你回洛阳城打探一下消息,而打探回来的消息,显然是一个对曹爽非常不利的消息。

不久,司马懿又以曹爽、何晏、邓飏、丁谧、毕轨与李胜等阴谋反叛的罪名将他们斩首,并夷三族。

“魏之亡,始自曹爽之诛”。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展现出个人高超的手腕,七旬之躯背水一战,对于曹爽党派是一击而破,对于亲党大杀无赦,同时也吸纳曹爽旧党的世族势力,从此大权在己,“既而竟迁魏鼎云”。司马懿因为这次政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