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青龙湖周边,不仅有全国文保姚广孝墓塔,还隐藏着一座北方很少见的清代贞节牌坊
第235篇
【心尧爱北京】
姚广孝墓塔在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房山这里留存着大量古建筑遗迹,特别是古塔。
终于有机会前来探访,在这样一个晴晒干热的天气。
一心想来这里,大概是受了以前看到的文章和影视剧的影响。对姚广孝的生平事迹很是感兴趣。
后来知道姚先师的墓塔就在北京房山区,就一直惦记着来看看。
姚广孝是谁?他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重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后在北京主持庆寿寺。
庆寿寺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双塔,就是以前北京“西五塔”其中之二,在以前的文章中专门介绍过。建国初期拓宽长安街,将双塔尽数拆毁。
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并担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永乐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人。
今天在墓塔这里见到了这通御制神道碑,外面这层砖框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的。目测这个手法和上面的红砖,应该没几十年,跟慈寿寺玲珑塔旁边的碑如出一辙。
石碑高4米,宽1.1米,螭首、赑屃[bì xì] 碑座。
有句俗话说:“当一天王八就得驮一天碑。” 这位赑屃——龙生九子之一,猛看上去确实跟俗语里的那位挺像。不过千万别把它俩弄混了哈。
把镜头拉近了看看,可以看到碑首清晰的额书:“御制荣国公神道碑”。
碑文是明成祖朱棣亲撰,对姚广孝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授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誉。
碑身上的字迹依旧清晰:
关于姚先师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他真可以算得上是影响和改变了大明朝政局的人。
在石碑的西北方向,大概30米的地方,就是姚广孝墓塔了。塔比碑好找多了,因为夏天的时候,石碑是掩藏在茂密的树丛中的……
这座塔坐北朝南,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共九层。远远地就能看到塔基须弥座上巨大的外倾仰莲形花瓣。
塔基束腰上的浮雕很精美,为寿字和花卉,可惜四周围着栅栏,不能近距离仔细看细节。
中部的塔身,其中四面雕刻仿木隔扇门,其余四面雕刻花棂假窗。
上方是石仿木斗拱,层层出檐,颇为壮观。
仔细看,塔身正面门楣之上嵌有一块方石,这里应该是额书的位置,本应刻有 “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但仅凭肉眼站在塔下真是什么都看不见。
把照片放大些看看,就能看到残存的字迹和修补过的痕迹。当然, 还有早年间游人的刻字,属它最深刻最醒目:河北邯郸武X。
在塔身其他部分还有很多“到此一游”的刻字,看来惦记姚先师的人还真不少。
最上方为铁质塔刹。莲花形刹座、仰莲托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
看记载原本各檐角都悬挂铜铃,现在都不见了。没了惊鸟铃,塔顶上就有小鸟来筑窝了。
这座姚广孝墓塔保存还算完好,虽然周边已经看不出当年神道的模样,都种满了树。不过据说地宫已经被盗挖过了,里面的陪葬品不知所踪。
离姚广孝塔不远的地方有个晓幼营村,这里不起眼儿的一条小道上隐藏着一座在北方很少见的贞节牌坊。
北京现存的只有两座,这是其中之一(另一座据说也在房山)。这座名为翟宜人节孝坊的砖砌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为村中王姓人家的儿媳翟氏所立。
“宜人” 是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牌坊上面的藤蔓长的太茂盛了,以至于坊身所刻字迹基本被遮了个严实。依稀可以认出几个字:
上网查了一下资料,顶部匾额为“旌表节孝” ,右侧竖刻小字“诰封宜人翟宜人之节孝坊” ,左侧竖刻小字“诰封奉某大夫王殿彦立記” 。两侧竖联左为“贞同金石三辅流芳” ,右为“节懔冰霜千秋垂鑑”。
这是牌坊底部的样子,以前似乎有过一道门槛类的东西?这次看的不太仔细,没有找到网上说的 “京都、卢沟桥、良邑、房邑、灰厂镇、长乐寺等十二个村名。”
以前我们拍照记录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市内,以后慢慢准备扩展到郊区。有好多好多的珍贵遗迹都在这些比较远的地方,不定哪个村儿里就藏着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呢。
其实你和前尘往事每天都在擦肩而过,牌坊记载着历史,人们生活在当下。
不去评价历史的是非对错,还留存下来的这些东西,总还能让后人看到些历史的过往。总不像一本残页的书,被人撕掉了,别人就再也看不到了。
于古今中穿梭,过平常人生活。真挺好。
-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