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国仙草使我们通向繁荣

出品:抱朴艺文工作室

茶文化系列专栏

每月双周日晚八点推出

这是一组茶叶的故事,从300多年前开始讲起,描述这一“中国仙草”如何深刻影响了世界贸易格局。
它为中国带来了堆积如山的白银和两次鸦片战争;它在英国演绎了无数的财富神话并促使英国人去改变了世界的版图和地貌;它甚至推动了美国的诞生。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是一个个具体的小故事,我们每篇文章将用两三千字来讲述个人或某个家族的起起伏伏,讲述因茶叶贸易而催生的人类各种发明创新,讲述茶叶与某些品牌或跨国公司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间过去大概两百年,我们将重新聚焦中国,以局内人的视角来讲述最近一百年的中国茶叶故事,甚至通过亲历者口述来感受那些历史与当下的纠缠,那些毁灭与重建的艰难,那些暴涨与暴跌的震撼……一直讲述到今天。
Chapter One
英国人的神仙水
-----
-----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王后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其给予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王后
和一种最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致王后凯瑟琳

英国王后凯瑟琳被称为“饮茶王后”

这是英国著名诗人埃蒙德·沃勒于1663年写给当时的英国王后凯瑟琳的诗。短短几行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如谶语一般,预言了英帝国上下围绕茶叶这种中国仙草演绎出的各种财富神话。

凯瑟琳这位葡萄牙公主于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时候,带去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其中包含一箱茶叶和孟买岛。

▲凯瑟琳将茶叶带入英国宫廷

那箱茶叶成为了新嫁娘的社交圣器,凯瑟琳邀请英王室的人一起来分享这种“美妙的仙草”,品茗很快成为一种宫廷时尚,随后又从宫廷传到了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

▲英国贵族在品茶

其实在凯瑟琳嫁到英国之前,茶叶已经传播到英国,不过拿它当饮料的人比较少,凡是接触到的英国人,大都把它当作“东方神药”。英国最早标明日期的有关茶的记载是1658年9月23日在伦敦《政治快报》(Mercurius Politicus)上刊登的一则广告:“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中国人称之为茶。”

注意这里的措辞,“所有医师”,这已经是比较克制的说法了,另一位英国人托马斯·加拉维的描述才是夸张。1660年,加拉维印制了名为《有关茶叶生长、质量和功效的准确描述》的传单,其中对茶叶功效的介绍如下:

●可使人体充满活力和精力;

●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和因此引发的抑郁;

●可以疏通脾脏;

●如果在饮用时加入自然流出的蜂蜜而不是糖,则可以清除结石、清洗肾脏和尿道;

●可以清肺,消除呼吸困难的症状;

●可以明目,有助于缓解白内障等症状;

●可以消除疲惫,清洗和净化成人的体液,消除肝火;

●可以消食壮胃,增加食欲,尤其适用于身体肥胖者和喜欢食肉者;

●能够安神补脑,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

●可以改善嗜睡症状,防止困乏,在饮用一壶茶之后,可以整夜工作、学习而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为它可以适度地暖胃,并使胃的入口闭合;

●可以预防和治疗疟疾、恶心和感冒,服用适量的茶叶可以引发轻微的呕吐,并使皮肤毛孔呼吸,这种治疗方法,疗效十分显著;

●(茶水和牛奶一起服用)能够增强人体内部器官,预防消瘦,在缓解腹痛腹泻方面疗效显著;

●有助于缓解浮肿和坏血症,如果泡制恰当,可以通过出汗和排尿净化血液,消除感染;

●消除由风寒引起的疼痛;

●安全地清洗胆囊。

▲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茶会
这种几乎包治百病的描述并未引来群嘲,英国人对此的接受程度还挺高,托马斯·加拉维开办的出售茶叶和茶水的咖啡馆,持续经营了两百多年,现在在其原址还有一块纪念性的石牌和一个标志性的蝗虫招牌石雕,就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伦巴第街旁边的交易巷(Change Alley)。
在此之后,虽然也有英国学者谈到饮茶的弊端,但马上就有更多的“拥茶派”学者站出来与之理论:
有人说喝茶让男人变得娘里娘气缺乏斗志,就有人指出茶水温和的刺激性能让人充满活力、斗志昂扬;有人说喝茶让女性不孕,就有人说喝茶能净化血液让不孕者得子……
▲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茶会
对于学院派之外的英国人来说,他们也许并不相信茶叶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却非常沉迷滋味美妙的茶水带来的享受。
饮茶这种时尚渐渐从英国上流社会向下传导,到了1699年,作家约翰·奥文顿已经这样描述:“近年来饮茶变得如此盛行,以至于它既受到学者的青睐,也受到工匠的喜爱;既出现在宫廷的盛宴上,也出现在公共娱乐场所。”
▲英国平民也爱喝茶
迄今为止,英国学者也无法解释,为何茶叶来到了欧洲之后,英国人对茶的热爱会超过其他所有欧洲国家。可以说,到了17世纪末,唯一能够阻止茶成为英国大众饮品的因素,就是其昂贵的价格了。
Chapter Two
“皇家特供”带来的财富神话
是的,这个时候,来自遥远中国的茶叶,是毫无疑义的奢侈品。英国财政部对其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再加上当时的远洋运输条件,即使是中国当地并不昂贵的中档茶,万里迢迢运到英国后,在物流成本和奢侈品税的加持下,“树叶子”也变成了“金叶子”。
▲欧洲早期茶叶贸易广告
价格并不会影响王室贵族们享用茶叶。在1711年,安娜女王任命当时的伦敦商人托马斯·特文宁为皇家茶叶特供商,专门为宫廷提供高品质的中国茶叶。凭借“皇商”身份,托马斯·特文宁这位前东印度小职员迅速发家致富,到了1720年,他经营的茶叶种类就达到了18种,服务的个人客户中有78位爵爷。
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特文宁认为自己销售的这18种茶叶就是绿茶和红茶,只不过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三百年前的英国人,只是简单地根据茶叶的颜色来把茶叶分成了green tea(绿茶)和black tea(红茶)。
▲清朝末年英国商人来中国收购茶叶
他们认为,中国有两种不同的茶树,一种专门产绿茶,另一种专门产红茶,直到很多年后,有英国茶叶专家来到中国,才知道原来同一株茶树的叶子,中国人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将之分别制作成绿茶和红茶。
▲清朝的中国茶厂
而且,英国人自己划分的“绿茶”和“红茶”,跟中国人的绿茶、红茶,可能根本不是指同一种东西。特文宁的black tea(红茶)有一部分来自中国福建武夷,还勉强说得过去,但green tea(绿茶)居然有来自云南的,就比较可疑了。
再看看英国茶叶专家对中国茶叶和茶马贸易的描述——“用于交换马匹的茶叶大多数都是红茶”——不难发现,英国人显然把大量的熟普(洱)都当成了红茶。这再次佐证了,三百年前,英国人自己划分的绿茶和红茶,可能涵盖了很多不同的茶种,他们看到黑色的,全叫红茶;青绿色的,全叫绿茶。
▲清朝末年中国茶厂的品茶室
因此,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当时供给英国王公贵族的中国云南产绿茶,极有可能是大叶种乔木晒青毛茶。
▲本文专家顾问: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
因为这些“青绿色的茶叶”,在船舱里堆放了两年之后(当时从中国运茶到英国要航行两年时间,运气不好的甚至要花三四年),还能拥有“更加美妙的口感”,而且这些茶叶的叶片还比较大,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看,一点都不像绿茶,倒极有可能是大叶种乔木晒青毛茶。而且,应该是经过严格分拣、精心制作的大叶种乔木晒青毛茶。
因为当时英王室使用的是精美的瓷器和纯银制作的茶漏,那种茶漏的孔有小米粒那么大,这就要求使用的茶叶必须是无尘无碎屑的完整茶叶,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精挑细选的品相非常好的茶叶。英国宫廷的这些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若是去伦敦旅游,可以去纪念品商店看看皇家茶具仿制品,会发现展示的纯银茶漏,依然是那个样子。
▲精美的茶具和纯银制作的茶漏
说回到托马斯·特文宁,这位精明的商人,非常会抓住机遇,他很快就创造了“金狮”标志,并大量地从东印度公司的公开拍卖会上竞拍下高档茶叶以服务英王室,安娜女王之后的每一位英国君主也都重新授予特文宁家族“皇家茶叶特供商”这一荣誉称号。
特文宁家族销售的茶叶,成为了高档茶的代表,人们不惜花重金去购买“皇家特供”,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英国贵族的茶会
到了托马斯·特文宁的儿子理查德接管家族生意的时候,公司更加兴旺发达,在伦敦斯特兰德大街购置了新店面、建造了巨大的新茶叶仓库(就是入口处有巨大金狮雕像和中国人雕像的文物古仓),理查德·特文宁不但是英国茶叶经销商协会的主席,更成为首相威廉·皮特的顾问,拥有左右税法修改的能量。经过九代人的努力,特文宁家族迄今依然是举足轻重的特种茶叶经销商。
当然,不可能只有托马斯·特文宁注意到了茶叶贸易的丰厚利润,整个欧洲都为之震动:

东印度公司借助凯瑟琳王后的嫁妆孟买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跨国公司并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

英国财政越来越依赖于茶叶税收;

成千上万的商人投身茶叶贸易,18世纪迅速增长的欧洲茶叶消费甚至让欧洲人产生了“经营茶园只赚不赔”的幻觉;

野心勃勃的冒险家们不远万里奔赴东方掘金;

未能取得茶叶特许经营资格的人或是想避开重税的人,组成彪悍的走私集团,不惜用24台大火炮来押运一舱茶叶,只为从茶叶暴利中分一杯羹……

这些故事将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为您一一讲述。

参考资料:

C.A. Bruce, Report on the Manufacture of Tea ( Edinburgh: Adam & Charles Black, 1840 )

David Crole, Tea ( London: Crosby Lockwood, 1897 )

Roy Moxham, Tea : Addiction, Exploition and Empire ( London: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3)

Robert Fortune, Two Visits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 and the British Tea Plantations in the Himalayas ( London: John Murray, 18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