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一千次,我还是会选这座城

收看更多精彩观点:
选择城市就是选择命运
如果让我从20岁重新来过,再选一千次,我恐怕还会选广州。因为她的节奏、压力适中,综合条件中国一流,宜居宜业,更适合我。
作者:今纶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旅行途中,走了一些城市,再加上之前的个人经历,对中国比较重要的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因为工作关系,我比较关注四个一线城市,再加上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尤其杭州)、成渝都市圈、武汉,再就是大湾区的一些重要城市。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让我从20岁重新来过,再选一千次,我恐怕还会选广州。

我强调一下,这是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所以,不是标准答案。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杠。

01
京沪适合做大事

毫无疑问,北京、上海是做大学问、大事业的地方。

多年前,中山大学的施爱东老师从广州去中国社科院,当然是因为北京的学术氛围、资源更好,要想做学问,北京是更好的选择。

▲北京

施爱东老师此前托同事转赠《金庸江湖手册》于我,后来又多次一起聚餐。记得某次聚餐,黄树森老师连连劝留道:“施爱东不要走”,但最终施爱东老师还是去了北京,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某专家委员会主任。

对施爱东老师而言,北京更合适。

2009年,原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也去了北京。

去年年底,蒙广州流行音乐协会高翔先生邀请参加年终论坛活动,认识了一位原来在深圳交响乐团的作曲家董乐弦先生。

2004年初,46岁的董乐弦离开深圳去北京,创作了2007年亚洲冬季运动开幕式序曲《四季》等作品。

董先生说是北京给了他足够丰厚的回报,当然,也给了他最好的舞台。

2010年,雷军正式离开珠海去创建小米,北京也是目的地。

至于上海,如今是拼多多、小红书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的三总部三中心注册地(三总部包括支付宝总部、盒马总部、本地生活总部;三中心是阿里上海研发中心、阿里新零售中心和蚂蚁科技中心)。

上海的文教资源远超除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所以,我也听过一些学者从华南去上海工作的事情。比如同济大学的张念副教授就是早年从广州去的上海。

▲上海

所以,相对而言,做大事业、大学问,北京、上海是有优势的。

而我却是属于没有做大事业、大学问的“野心”的人,最多做个中等的事情也就罢了,做点小事自己开心也很好。

某年,一主流网站的领导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去北京担任该网站评论频道的主编,我这种没出息的,居然问“能不能解决户口”,然后就没去。当时,我在广州越秀区已经买了房,不能接受我娃去北京读书难的现实。

我记得当时我是走出版房,在5楼的一个关了灯漆黑一片的办公室接的这个电话。后来,这位领导自己也回广州创业了,干得不错,豪宅豪车都有了,就是体重超标。

再后来,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北京的一媒体都有邀约,我真是懒得折腾,不想面对北京、上海相对高的房价、压力以及入户问题,就算了。

今天看到财经杂志的报道《中年北漂,追逐户口,只为更好的生活》:13万人屏息静气等待积分落户公示名单,有入围者发了一条信息到“积友群”,“北漂20载,暴风雨中成功上岸。”

还有人每天凌晨三点醒来看排名,早上六点多儿子起床,通常第一句话是,“咱们还在吗,还在吗?”

说实话,我看哭了。

我一天广漂都没当过,多年前一到广州就拿到户口,我妈不信,非要让我邮寄一个复印件给她看。

如果我当年意志不坚定,就可能去当北漂、沪漂了,看到某明星那么快拿到上海户口,我会不会愤怒呢?有可能。

感谢广州,接纳了当年的我,让我很快有了归属感。

02
“搞钱”是深圳最强音

过往的岁月,我谢绝了两个深圳的工作,两次与深圳擦肩而过。

深圳不是我的菜,但却是很多人的菜。

▲深圳

在深圳,每一处咖啡厅、茶馆都会听到人谈营销、挖人、融资、炒房、炒股、买基金……最近几年,讨论炒房的声音越来越大,变成宇宙最强音。

我在深圳某证券报有个专栏,专栏责编勇哥是个文化人,他曾经痛苦地对我说:“深圳每一个地方都在谈钱,真是受不了”。他是深圳的有房一族。

文艺中年其实不适合呆在深圳,如果某人在深圳有户籍,没有买房,会被认为是失败者,这就是某音乐人的命运。

在深圳,专心搞钱,只知道搞钱,会被人认为是务实。其余行为都是务虚,或者被嘲笑。在大多数场景下,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转化,卖出多少。

所以,“搞钱女孩”出现在深圳一点都不奇怪。

钱,谁都喜欢,但是过度追求,过度炒作,过度加杠杆,人人只想发财,不言其他,至少不适合我。

我尊重一切只喜欢搞钱的人,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对我来说很累。

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广州。

据我所知,不少人是把家安在广州,自己在深圳工作,因为广州的房价便宜一半,学位也相对深圳容易解决。

我的一位老熟人,深圳人,把家安在了广州南沙,两个孩子在海外读书,这也是很多深圳人的“新动向”。

03
成渝节奏相对慢

成都和重庆离我的老家近,我转了几天,和一些朋友打了交道,感慨成都、重庆的经济体量增长快,而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重庆

可是你如果深入职场去看,会发现它们相对广深在节奏上还是慢一些,而我是个急性子,其实是没有这个耐心适应这种节奏的。

所以,不是成都、重庆不好,而是不适合我。

还有,在成都、重庆的人情味会浓一些,不过,这会不会导致更讲关系和潜规则?而我是最不擅长这个的。

如果某些行业在成都、重庆创业的话,找到中高端人才的可能性要小于一线城市,这是比较麻烦的事儿。

这几年,返乡的成都人、重庆人不少,很多都是本省、本市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打工的人,回到成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面的生活成本、房价太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都、重庆是很多四川人、重庆人放飞梦想的最后一站。

在此地结婚生娃颐养天年,成都、重庆是他们出发的起点也是终点,这当然是一种幸福。

在成都和重庆的街头走过,我看到的是相对缓慢的节奏,成都、重庆的幸福生活很直接、很市井、很麻辣,也很温暖。

04
当年杭州还没这么红

杭州的电商、直播、网红产业很厉害,这些年很多人去杭州,杭州的常住人口的年度增加量超过了广州、深圳,但是还是有人在感慨杭州知名度和她的体量不匹配。

▲杭州

去年,杭州的经济总量还在苏州、成都的后面,距离广州、重庆还有8500亿,距离深圳还有一万亿。

杭州很好,增速够快,数字经济发达,营商环境给力,但是我对杭州就是没感觉。一位同事多年前从浙大毕业之后直接去了深圳,另外一位同事最近从深圳去了杭州,现在是某短视频平台的大V,难道是因为我不在杭州的产业链上?

其实是因为多年前,我们找工作的时候,杭州没有今天这么火爆,这么红,至少远逊于广州、深圳,所以,城市的选择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至于我的第二故乡武汉,三大火炉之一,真的是太热的,还是算了。当然,原因不止于此,不说也罢。

05
广州压力适中适合生活

现在想想我当年为什么会选广州,真的是有点“天命所归”的意思,也是“撞大运”的结果。

她适合我这种没本事做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但我有自己的爱好、规划、目标。广州的成本在四个一线中相对低,我可以慢慢来。

▲广州

我之所以在有那么多深圳朋友、资源的情况下(我的深圳朋友数量超过广州),没有选择深圳,是因为觉得自己在深圳很难静下心来,我会很浮躁,这种状态太难受了。

我友沈兄在深圳曾经做过广告公司,专门对口服务地产商,也赚到了钱,后来身心俱疲,直接关门。他去研究沉香文化、卖沉香去了,这当然是极度厌倦之后的一种反抗。

如今的他穿着唐装出现在各种雅致的场景中,面对如云美女讲述沉香之美,讲完之后再挑9张美女学习沉香知识图发到朋友圈,既是一种嘚瑟,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哈哈。

而广州更适合生活,北上深有的基础设施,广州都有,当然,某些高精尖的工作机会确实在广州少一些,同行业同岗位的薪酬会少一点,但少不了多少,可是房价便宜太多。

抱朴财经读者俱乐部的群里面,有地产人士,有公司老总。地产人士说到深圳人到广州安家落户的情况不少,公司老总说他今年招了多个深圳过来的程序员。

人们奋斗多年,总想找个高品质且自己有能力安家的地方安家。

广州去年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常住人口增加最快,固然有北京、上海管控更加严格的原因,也有广州性价比更高的原因。

▲广州人口大增,凭什么?

广州作为沿海地区的城市,相对于内陆城市的一个优势就是观念更先进、更务实。比如,你和一个广州家庭出去吃饭,吃完后,广州家庭会主动给你把账算清楚,绝无二话,也不客套,简单直接很干脆。在广州住久了的外地人,也会养成这个习惯。

广州人很少因为家里的事情大操大办,更不愿惊动同事、邻居、亲友,即使有喜庆之事也是收你几百块,然后马上就回赠几百块,甚至还多给一些。有的婚礼当事人就直接说“不收礼品、礼金,大家来吃饭就好了”。

我的一个同事结婚就是请大家去附近的一个餐馆吃饭,居然没人提出来要随礼,因为实在没有随礼的氛围。

逢年过节,广州人派红包也就是5块、10块,特别近的关系才会多一些,可谓一股清流。

所以,广州人对一些地方的人们受困于随礼费用太高是一头雾水的。他们会问:“为什么会这么离谱?”

市场经济的观念方面,广州人没有那么激进,赤裸裸,但也是要看效果的。毕竟是贸易大城,十三行的算盘是打得很精的。

至于资源、政策嘛,广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是不能和北上深比的,但是,也因此少了不少忽悠人士、掮客文化或者过度营销。

为什么大家说广州人务实又低调?是因为广州从来就没有什么享受过特殊待遇,只能务实低调去干活,能够少吃点亏就算万幸了。

▲“老实人”广州为什么成了增速第一?

回忆一下历史:1986年5月22日,当时的一位深圳主要领导在离职讲话中说到:“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我非常理解他的热血,那段时间的确是深圳激情燃烧的岁月。

换个场景,如果让我回到20多岁的年龄重新选择城市,如果让我选一千次,我还是会选这座城——广州。

因为她的节奏、压力适中,综合条件中国一流,宜居宜业,更适合我,如此而已。

征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