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孩前几年硕士毕业去了上海,但无法落户,也买不起上海的房子,于是把户口落到中部某省会城市,准备过几年去这个省会城市安家。这是很多漂在上海的年轻人的选择,因为在上海落户太难。即使落户成功,有了买房资格,要想买到兼顾学位的房子,又发现钱包和房子之间的差距太大。但是上海也很难,人口基数太大,老龄化太严重,要想照顾到所有的需求也不容易。上海这个“东方明珠”多年来以精细化的管理,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水平吸引了很多人投奔,但不可否认,上海实在太老了,上海正在慢下来。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统计局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34.4%提高0.8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把北京甩在身后,远超深圳、广州,上海是一线城市里最老的城市,一线城市的“老龄化”第一名。一方面说明上海的医疗条件好,而且上海人普遍注意自我保健,生活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的人口增长空间摸到了“天花板”。2019年,上海的常住人口2428.14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上海没有可能像广深杭那样对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生敞开大门,这是中国各种资源最优质的城市之一,如果降低门槛到专科也可落户上海,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狂飙以及学位压力空前,具体请参照深圳模式。而且“老龄化”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医保方面的支付压力大,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一般,社会活力会有所下降。何况,上海的老龄化还在加速。在这种局面下,上海放松落户是正确的选择:必须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创造财富,交社保,才能维持目前的格局。但又只能一点点放开,进行小范围压力测试,这是符合上海治理逻辑的方法:有问题就收紧,没问题就慢慢往前走。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发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指出,“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列入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全日制且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正如我们所知,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也就是说,现在有六所高校的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这个路径。上海不抢人,只抢人才,像南昌那样中专可以落户,像深圳那样大专可以落户,上海不想试,不能试,更不敢试。上海一方面要维护好现有的利益格局,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福利,另一方面又要前瞻未来,想想未来如何用更多的钱来填坑越来越高的“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最好是引进一个人才,创造的效益远高于他所消耗和占用的社会公共资源。因此,圈定六所名校的学生,给他们开绿灯,是理性选择。这些人是天之骄子,这些人的社会关系是巨大的财富群,这些人的爸爸妈妈很多是非富即贵人士,上海人精明啊,一算账,这个口子可以开。上海做得是对的,不过这个政策对于目前的楼市、城市竞争格局以及上海的发展趋势没有太大的影响,趋势该怎么走还怎么走。
上海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面写得很清楚: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9%。其中,住宅投资增长4.1%;办公楼投资下降0.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0.9%。
商品房施工面积14802.97万平方米,增长0.9%;竣工面积2669.67万平方米,下降14.3%。商品房销售面积1696.34万平方米,下降4.0%。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53.70万平方米,增长1.5%。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5203.82亿元,增长9.5%。其中,住宅销售额4457.16亿元,增长15.4%”。
以上数据说明商品房市场,包括住宅市场很疲软,唯一的亮点是销售额,但是市场信心不足,所以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都很一般,商品房销售面积还下降4.0%。最可怕的是“全年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2099.00万平方米,增长36%”,老龄化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房子,高位套现是常规操作。仔细去看和居民生活有关的数据:全年供水总量为29.7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售水总量为23.99亿立方米,下降1.5%。其中,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分别为4.04亿立方米、19.95亿立方米,分别下降6.7%和0.4%。全年全市用电量1568.58亿千瓦时,增长0.1%。
工业用水量下降还可以用产业升级来解释,以前的工厂用水多,现在的公司用水少。可是生活用水量是下降0.4%的,而且全市用电量仅增长0.1%,这肯定不是人气越来越旺的表征。那么,房价到底怎么样?我们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只看二手房,因为一手房数据可“营销”可操作的空间太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来看,上海的二手房持有一年也就是4个点的表面利润,还没算你的贷款利息、物业费,如果都算上,大概亏两三个点,就算房子能租出去,就目前这个情况,大概率也是亏的。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当然可以杠:某某楼盘一年涨了20%。不过,我们说的是大趋势就这样,宏观层面就这样。除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上海的房子不会给你炒房丰厚利润的惊喜。2019年,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约为3.1万人,因为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过30%,所以只有2万应届生为非上海生源应届生,而这些学生里面还有很多会去北广深杭或者回老家的省会城市。对于炒房来说,对于上海这个大盘子来说,这个数量的韭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不要听利益关联人士自嗨。上海为什么要开一个口子让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可以相对容易留在上海?实在是被逼无奈。2018、2019年上海都只有常住人口4万-6万的增长。而同期,广深杭都是几十万人口的增长,去年,杭州超过50万,广深都超过40万。没错,上海在城市治理、基础设施、科教文卫方面都略高一筹,不过,广深杭补短板补得飞快,尤其是杭州,每年卖地第一名,在基建方面下大功夫,数字经济也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前往创业,上海的很多资本也在杭州寻找机会。有人戏称“上海会成为杭州的后花园“,虽是一种玩笑,却也透露出竞争的白热化。深圳这些年在金融方面发力,其实唯二的同级别竞争对手就是上海(还有一个是北京),上海有上交所,有央行第二总部,可是深圳也有深交所,还有数字货币研发这张牌。更要命的是深圳有腾讯华为这样的大牌,但是上海没有同级别的“大小王”,而且在增速上,深圳一直领先于上海。地理上,杭州是上海卧榻之侧鼾声如雷那个人,但是产业竞争上,深圳是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上海人精明稳沉,更愿意在大企业、外企做管理,可是深圳人出没于草根江湖,动不动就抽刀相向,超级务实,只看效果。深圳的软肋在房价、教育、医疗资源,这些年人才流失了一部分,一些人去了性价比最高的一线城市广州。广州的经济增速其实和上海差不多,可是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生活方面的各种成本远低于北上深,而且广州在天河、黄埔、海珠、南沙也在快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扶持力度也不小。广州有微信总部,还有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游戏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一直在快速提升。最关键的是,广州的房子比上海便宜太多,落户只要本科学历,不问学校。广州的土地储备比深圳多,教育、医疗等条件也好于深圳。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上海能睡好吗?只有一个办法,起来和他们一起熬夜打牌。所以,上海虽然万般无奈,但是面对人口现状,面对竞争的惨烈,只好增加兵力,请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助力。上海在求变,上海有危机感,这很好,而且上海也确实是中国目前最有钱的城市。2019年,上海以7165.1亿元的财政收入排在全国第一名,而且是压倒性的优势。至于GDP也是远超其他城市,达到38155亿的新高。不过,上海确实慢了,确实在降速:去年的名义增速低于深圳、北京,而且今年上半年的人均GDP也落在北广深的后面。
上海在今年年初定的经济增速就是6%左右,比较实在,同时也说明上海清醒认识到在复杂的环境下要继续高增长不太可能。与此同时,上海也提出了过“紧日子”的说法,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提出这个说法,本身就意味深长。回望历史,上海2019年的GDP为3815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但是仅仅在一年以前,增幅还有10.2%。去年,上海人钱没少挣:2019年上海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49377元,比2018年增加9107元,增长6.4%;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4226元,比2018年增加7170元,增长12.6%。上海一方面要松人才的口子,“深入实施人才高峰等引领性人才工程,完善居住证转户籍等人才引进政策”,另一方面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自贸试验区的牌要打好,科创板的优势要用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不能松懈,还有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也是一个机会。上海还表态要“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可是,谁来干活?只要人打工,不想让人留下来成为居民,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这些都是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推进完成的,高素质人才也需要安家落户,考虑教育医疗问题,高素质人才不仅仅在前述几所名校。上海的落户政策稍微拉大了一点口子,这很好,但恐怕还远远不够。上海需要动态观察政策对于微观经济环境、具体企业的影响,尤其是要关注政策是否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重点观察和可对比的城市是杭州和深圳、广州,这三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力度太大,分别是去年常住人口增加的前三名。如果产业规划蓝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支持,恐怕作用有限,因此上海一旦发现前述政策并不能给产业升级换代带来足够动力,则必须加大“剂量”,否则等竞争对手把相应生态建立起来,形成竞争闭环,上海麻烦就大了。浙江的数字经济已经在上半年呈现“一枝独秀”的状况,深圳是上半年唯一正增长的一线城市,直接甩开上海大概两个点的增速,上海目前虽然是总量和财政收入的老大,但是在趋势面前还能安坐否?何况还有广州、武汉、苏州、郑州、长沙、成都、重庆、南京、东莞等诸多城市在努力提升营商环境。上海,需要一个向上的拐点,需要一个再出发的起点,不必文质彬彬,不妨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