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童年记忆中的海岛年味!舟山人的这些过年习俗,你知道吗?
老舟山道古
第一百十二期
本期《老舟山道古》
金涛老师为您讲述
在他记忆里难忘的
儿时在家乡过年的趣事儿
家家屋檐挂风鳗,沙滩成了菜市场,搡年糕、演大戏,潮涨时刻,爆竹连声……
“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过年年年过。”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定海古城的过年气氛越来越浓了。但我想起童年时在家乡过年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与温馨。
我的家乡是舟山嵊泗列岛黄龙岛,这是个从事传统张网作业,并散发着浓郁海洋风情味的小岛。8岁那一年,还是民国时期,我在家乡过年。
不过,小岛过年的最热闹场面,则是搡年糕。搡年糕的工具有两个:一是石捣臼,二是木榔头。这木榔头是用硬木特制的,柱头上镶嵌着一个圆形、光滑的花岗石,拎起来十分沉重。所以,搡年糕是个使蛮力的活儿。
过了阴历廿后,过年的气氛更浓,节奏更快了。廿一、廿二,洗衣、洗被,擦洗器皿;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廿六,蒸团、做豆腐;廿七、廿八,杀鸡,宰鹅。岛上渔户,最早从廿四开始就要“送年”,同时要祭太平菩萨。最迟的到十二月廿九,必须完成这一祭典。直至除夕夜,做过祖宗羹饭,合家团聚,围坐一桌,举杯共饮,欢庆这除旧迎新的不眠之夜。
当然,八岁那年的过年情景,之所以令我有特别的记忆,还有其他原因。其一,那年“黄龙开洋”旺发,岛上渔民喜获丰收,我家因经营海上长途运输,获利甚丰,所以那年过年“送年”时,供品是全鸡,全羊,全鹅,还有猪头,猪肉,鱼蟹果品等,用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还放不过,只好盆叠盆的叠起来。
大堂内,正中挂一寿星图像,两边贴着鲜红春联,特大的龙凤蜡烛在悠悠的燃烧,鱼肉菜肴上有绿葱、红丝,充满喜庆气氛。尤其是门口挂着的那两盏汽油灯,更令我感到十分好奇。
在此之前,黄龙岛上的照明,主要是煤孚灯、桅灯或是灯笼、蜡烛之类。而这希奇古怪的汽油灯,还是那年过年时在小岛第一次出现。
其二,当年过年,岛上排了一台《秦香莲》的越剧大戏。演员虽是些拿篙子、执网梭的渔家儿女,但演起大戏来可是有板有眼,毫不亚于正宗戏班。何况,戏台搭在家乡南港的大沙滩上,背靠石屋幢幢的大山,面临碧波荡漾的大海,台柱是用粗大的毛竹支撑,台板是晒场上的拣虾板,台顶及左右两厢则用棕色的帆篷遮盖,而台前照明的,正是从我家借来的刚从上海买来的汽油灯。
虽说,这个舞台简朴而原始,但这种具有海派风格的舞台场景,也许比鲁迅在“社戏”中描写的水上舞台,更具特色和魅力。
到了除夕之夜,大戏终于要上演了。因怕看戏的人很多,我匆匆地吃过夜饭,下午四点钟就背着一条长凳,放到前排去占座位。晚上8时正,锣鼓响起,大戏正式开演了,沙滩上可真是人山人海。
当时,我年龄较小,戏的内容并不看得太懂,但当包公一出场,我就起劲的鼓掌喝彩。我认识这个演包公的演员,他姓柴,是个张网船老大。平时,见他乐呵呵的,对人挺和气,想不到一上台,他就威严十足,举足起步,甩袖摔帽,挺有戏架子。尤其是他那略有沙哑的粗嗓子,唱起绍兴倒板,好比上涨的潮水,哗啦啦的令人震撼。
怪不得,陈世美见他索索发抖。公主、太后也奈何他不得。但演到了要紧关头,想不到包公却一时犹豫不决起来,这可急坏了我和小伙伴,大家一起叫喊:“快把陈世美砍了!”
稍后,包公斩了陈世美,大戏这才收场。人们也渐渐地散去,回到家里去“守岁”。所谓“潮涨即福涨”,待到天未大亮,海上潮涨时刻,新春炮仗在小岛像炸雷似地“劈劈啪啪”响了起来,乡亲们又忙着去庙里和祖坟拜岁去了。
此时,新的一年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