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阴病?学习笔记分享
太阴病的病位涉及到太阴脾的经脉和脾脏。
脾脏的生理:脾主肌肉和四肢;脾主大腹;脾主运化水湿。
脾脏的部位:脾与现代解剖中的脾脏不同。有的人认为,脾是指人的消化系统或消化功能。也有人根据《内经》中“脾与胃以膜相连”中话来解释,指的是大网膜。也有说是指的整个腹部。大家有兴趣有时间可以去研究。我们初学者只要不影响疾病的诊断,不必纠结于此。
所以,太阴中风(外感)会引起四肢疼痛和腹痛,下利。伤寒论中主要讨论的还是外感病。
三阳病中,两阳相争,出现发热,都有发热的表现。而到三阴病中,没有阳气去抗邪于表,所以主证中没有发热。
太阴病的内容不是太多,也好理解。简单介绍如下:
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脾的气机失调,出现腹满,呕吐。
脾脏受寒,不能运化水湿,出现下利。
腹部的经脉受寒,寒凝经脉,出现腹痛。
脾脏虚寒的治法: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都是虚寒的表现,应温中散寒,用四逆汤治疗。临床上还应包括理中汤。
经脉受邪的治法: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脾主肌肉四肢,所以叫太阴中风,这里可用桂枝汤治疗。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起初应是太阳病,误下之后,邪气传入太阴,引起腹满时痛,桂枝汤倍芍药,可以加强缓急止痛的效果。
大实痛者,这种疼痛应是拒按的,反之虚寒性的腹痛应是喜按的。实:是有形之邪。有实邪,当下之,用桂枝加大黄汤,解表邪,下里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胃气虚弱,下利者不能用大黄,不能用芍药。
如用芍药,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太阴病的预后: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子时左右)
小便自利,湿热不能互结,所以不会引起黄疸。
脾家实,有实邪引起的下利,不能见利止利,实邪去,其病自止。比如伤食腹痛下利。
所以,腹部要时常保持温暖,不能着凉。否则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的太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