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一生至少帮助三个人
高中同学小L,今年要读完博士,正在申请博后。下午闲聊了几句,她谈到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去年的时候,她还给我们高中母校菏泽一中捐了一万元,希望能用来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
她跟我说很希望我们今后能有机会联合其他一些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一起来做点什么,尤其是为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常态机制。
听她这么说,我其实感到挺惊讶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是一个性格活泼、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在我读研的时候,我们还在北京见过,当时的她虽然在硕博连读,但言谈举止之中仍有些稚气未脱,与我对她高中时的印象有很大重合。
但这也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毕竟三年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和成熟很多,更何况她马上博士毕业了。
我有时候就在怀疑,人到底一点点长大的,还是一下子长大的。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转变肯定是有缘由的。她的这些想法,也肯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心里经过酝酿的。
其实我和她,还有我们高中班里的其他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秘密。那是一个年少时许下的承诺,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和兑现。
在很多人看来,上学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并没有为学费犯过愁,也并不清楚真正的寒门学子会面临着怎样的无奈。
但有些人却看得到,而且再也无法忽视这样的现实。他们想去带来改变,想给这些渴望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温暖,给他们迷茫的前途带去光亮。
这仍然是一个要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至少对很多人来说,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我们幸运的,在当年家境贫困的时候,有人站出来给予了我们帮助。我们也在他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考入了大学,并渐渐长出可以跃跃欲试、展翅飞翔的羽翼。
他就是宏志教育推广基金理事长林汉克先生,一位仗义疏财,在大陆各地资助贫困学生的台湾商人。他在大陆资助了很多地方的“宏志生”,他希望这些孩子不会因为家境贫寒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当时我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班主任让我代表班级给林先生写过几次信。信的内容,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但想想应该挺矫情的,充满着少年时的青涩和幼稚,也免不了会煽情。只是我觉得,不管怎么写,都似乎无法表达出心中的感激。每到这时,我也会对自己未能得心应手的语言表达能力感谢些许羞愧。
后来,林先生、他的太太以及一些同事来到我们学校,走到我们身边。亲切,是我对他的最大印象。他说话时,有读书人温文尔雅的气质,在台湾腔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温柔。
他却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辛苦创业,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在他把企业逐渐做大的同时,也不忘去做慈善,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我原来很懵懂,只知道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很有情怀的人。在我慢慢长大、走向社会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他所做的这些是多么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
我依稀记得他来到我们身边,在看到我们的意气风发时,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他还为我们唱了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第一次一边听歌一边热泪盈眶,这首歌给了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我也记得,晓阳站起来发言,只是直截了当地说了一句:“林叔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林先生似乎对这句话感到很惊讶,愣了一下,然后对晓阳说:“你要成为你自己。”这是一个让我至今想起来依然很感动的场景。我钦佩晓阳的志气,也钦佩林先生的真诚。
现在,晓阳在荷兰读博士,我想他当年的豪言壮语,应该会有机会兑现。我也相信,他还是从前的那个少年。赤子之心,很难得,也很宝贵。
林先生最后只对我们提了一个要求——“一生至少帮助三个人”。
这个目标看起来并不难实现。人生漫漫,有意或者无意地帮助三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难事。
林先生给我们提的要求不高,他也不期望我们去报答他。他希望看到的是有人接过他手中的火炬,或者去点燃新的火炬,照亮黑暗的角落,给别人带去温暖。
这不是帮助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去给这个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的情怀。
林先生也许是有意给我们定这样一个易于实现的具体“任务”,但实际上却是很有深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敏感的自尊,让我们知道这些无关同情,完全是出于善良和感恩;也激励着我们带着这颗感恩之心,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去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我想,这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L现在的想法;这这些想法的背后也有着一个人内心逐渐健全、不断追寻价值的求索。当一个人由弱小变得强大的时候,他们一定很清楚弱小和强大之前有着怎样的区别,更能体会到身处困境中的人的无奈,也会为让所谓的强大在更需要的地方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之前多少有些迷失自己,虽然从不会吝啬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却并没有完全发挥自己身上的能量和潜能。直到今天,跟小L聊了聊,才意识到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多。而且,有些事不能一直等,价值会在等待中流失。
或许,对我们班很多人而言,“一生至少帮助三个人”中的“三”只是一个虚数,因为很多人应该早就兑现了这个诺言。但我们并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三”,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个“三”,而我们做得还很少。
而如果能及时清零,从头开始,“三”或许就是我们该永远追求的目标。它配得上与“一生”搭配,它值得你,我,以及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守候。
我们也许没办法时刻都在帮助他人,开展善行,但却可以始终保持一颗善心。只有这样,在遇到深处困境的人时,我们才能真正准备好,向他们伸出一只温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