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 民钧(一)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

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烧造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钧窑工匠创造性地在青釉中引入磷、钛等元素,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层乳浊、釉色天蓝,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钧釉”。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钧釉属于典型的“液一液”分相釉,能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液相分离,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微小颗粒和气泡,将入射光线产生散射,致使釉层乳浊不透明、釉面呈现柔润的天蓝色乳光。

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铜红窑变现象。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金属氧化物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氧化铜的色料,烧成后形成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铜的氧化物,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器皿类钧瓷在金,元时期深受民间喜爱,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许多窑场,甚至南方浙江地区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烧造钧釉器物,产品也主要是民间日用品。

北宋 钧窑月白釉梅瓶

高29厘米 口径4.8厘米 足径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收,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北宋 钧窑月白釉玉壶春瓶

高27.5里面 口径4.9厘米 足径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口微撇,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足边无釉。此瓶造型别致,釉质莹润,堪称钧窑瓷器中胎、釉质量较好的作品。玉壶春瓶以“玉壶先春”而得名,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隋代出现后历朝均有烧造。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高5.6厘米 口径5.9厘米 足径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持茶盏烫手。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取碟子承之……人人为便。”其后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北宋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

高8.9厘米 口径28.3厘米 足径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壁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北宋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高5.9厘米 口径10.7厘米 足径5.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一周略呈浅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墩厚淡雅之美感。

北宋 钧窑天蓝釉碗

高8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5.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此碗属于宋代民窑产品,即习称的“民钧”。与皇家宫廷使用的陈设类钧窑“官钧”不同,民窑属于商品性生产,具有经济耐用、朴素大方等特点。常见碗、盆、碟类造型,都是日常使用的器物。

本文摘自故宫博物院编的《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一书

关于我们

古代艺术品收藏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于2016年7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宗旨】保护民间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古代艺术品收藏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收藏领域健康发展。

【目标】汇聚精英,探究珍宝,共建藏界新生态。

【理念】以学术引领收藏,以专业助推流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