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广西桉树发展的最大推手
说起广西的桉树,你会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在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里,桉树种植面积扩张了十余倍,从200万亩飞速增长到3000多万亩,相当于每3个广西人就拥有2亩桉树,木材产量超过3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当之无愧的木材生产第一大省。
虽然广西是引进桉树较早的省(区)之一,最初以园林绿化零星种植。解放之后,开始以防风固沙为目的在合浦山口林场种植桉树,而后陆续引种到南宁、柳州等地。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见过如柠檬桉、窿缘桉之类的桉树吧,枝繁叶茂,高大威猛……甚至还写过小作文呢。但是,估计没谁能够想到N年之后,桉树会成为广西林业“最靓的仔”。
那么,到底是谁推动了广西桉树的飞速发展呢?
很多人说是政策决定了广西桉树的发展,事实并非如此。政策的作用固然重要,一般情况下,政策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
2002年4月,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计划在5年之内通过荒山荒地造林、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方式新造速生丰产林1000万亩。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很多,当时还有一些荒山尚未绿化,很明显,广西立足自身土地资源优势,利用良好雨热条件,大力鼓励发展速生丰产林。
当细读当年意见的内容,你就会发现鼓励发展并不只是桉树,而是包括了相思、松树、毛竹等,“其中:速生桉、速生相思等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500万亩,良种松用材林200万亩,红椎、西南桦、任豆树、柚木、拟赤杨等珍贵速生阔叶用材林150万亩,毛竹、丛生竹等用材林150万亩。”
而后,广西陆续出台了苗木免费、减半征收育林基金、优先安排采伐指标、造林补贴、造林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包括桉树在内的速生丰产林发展,不仅得到政策层面的鼓励,还有实实在在的优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广西对林业科技高度重视,1978年开始桉树引种试验研究,开展了桉树人工杂交育种,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成果不多。20世纪80年代,广西和澳大利亚在东门林场合作开展桉树试验研究,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8个国家引进174个不同的桉树树种和种源,建立了2.1万亩试验示范林,并对其中38个树种和83个种源、1294个组合的种间和种内人工授粉杂交试验,开展了60个试验课题的研究,在桉树引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东门项目的积极推动下,广西建立了135个树种(种源)的桉树树木园和600多个优良无性系基因库,选育出巨尾桉等桉树优良无性系148个,培育了世界第一株桉树三倍体,国内首创了桉树组培无性繁殖及栽培系列技术,掌握了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和速生丰产技术,为广西桉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发展。
随着木浆造纸技术的发展和人造材板需求的剧增,国际林业巨头金光集团APP、嘉汉林业、斯道拉恩索等先后落户广西,为确保原材料供给,他们纷纷采用公司+造林基地的模式大举造林。而另一方面桉树木材用途也大为拓展,已经从单一的木片出口扩展到制浆造纸、胶合板、中高密度板、地板基材等,国内造纸龙头太阳纸业、建晖纸业、理文造纸等也纷纷抢滩,而当地的桉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也涌现了如高林、丰林、三威等本土中高密度板材品牌,木材市场迅速扩大,桉树发展的动力越发强劲。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桉树种植的积极性,国有林场、专业造林公司、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上山下乡,纷纷投身其中,广西各地掀起史上罕见的桉树种植热潮。
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比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旅游风景林等,而商品林则是发挥森林的经济功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因此,商品林就是注重经济效益,别遮遮掩掩,更不用羞于谈钱。在商品林地上种植桉树,就如种植果树赚钱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讲投资回报,那跟“耍流氓”有什么分别!
事实上,依靠桉树广西不仅很快消灭了所有的宜林荒山,种植户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正是这经济回报刺激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租赁、收购、承包、托管、联营等模式纷纷涌现,投资活跃,交易频繁,甚至出现刚种下的桉树就有人上门收购。这个时候,资本的力量再次在桉树上得以体现,利益就成了最大的现实考量,也成了最大的推动力。
一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在无形之手强力推动下,广西桉树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一跃成为广西林业最赚钱的行业,每年产值4000亿元,而且还是广西为数不多完整产业链的行业,创造就业岗位数百万个,堪称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广西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