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法、谜格探讨

1929年谢会心著《评注灯虎辨类》,被视为一部系统地介绍灯谜法门和格式的谜艺工具书,被评为“20世纪十大谜书”之一。《评注灯虎辨类·重版前言》介绍:法门卷的“内容首先以六书原理和体法为开宗明义,厘定法门四十三个类目,每法均举例说明做法”。书中厘定的法门为:象形、会意、谐声、指事、假借、转注、正面关映、反面击射、对面写照、旁面推敲、两面夹击、倒装回顾、拆面就底、拆底就面、题面顿读、底句顿读、题面别解、底句别解、两扇连锁、一串念珠、白描写真、刻画传神、题面叠字同义、题面叠字异义、底句叠字同义、底句叠字异义、跟上下文击动、问答、底句申明通义、底句自明抵销、笺注别解、吴楚方言、转捩、形容圈读、飞白、勘误、故意犯底、回避底字、切音、通韵、审辨形似、增损离合、赋体。张建侯跋语盛赞其:“搜罗宏富,注解简明。若法门、若格式、若长篇杂俎,洋洋十余万言,蕴藉稽之经史,诙奇儗于《庄》《骚》,允称空前巨制。”清末民初文字学家、经学家、著名谜家顾震福语赞其:“纲举目张,条分缕析;雅俗庄谐,有条不紊;使读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解,能射,能作。”是“谜津之宝筏,暗室之明灯”。王学勤主编的《中华谜语大辞典》赞其“分类严谨,举例精当,评注透彻,措辞典雅,吴莲洲谓‘足为后学津梁之逮’。”谜家郑百川赞曰:“作为中华谜学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较为完整的以类书形式出现的谜籍,为前世灯谜创作做了分辨性的总结,对谜学之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分类方法和诸般见解论断,至今还为谜界作者接受运用。笔者见鲜,似尚未有比之更为详密之同类著作出现,所以更见其可贵。”魏育涛著《潮汕灯谜史》评价其:“开创了海内外灯谜理论系统研究的先河,对近代中国灯谜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它被视为中华谜学中空前完备的‘类书’,至今依然为海内外灯谜学界所遵循。”这些赞誉和评价,足见《评注灯虎辨类》的地位和作用。《评注灯虎辨类》至于灯谜,确实发挥出一些作用。但呈现出灯谜理论初创特征,书中有较多差误和商榷之处。就法门卷而言,差误和商榷之处主要在于:

1.行文中号称用作“经纬”和“枢机”统领灯谜法门的六书原理,与灯谜语言基本特征不合套,不能用来贯通谜体。随着灯谜理论研究的发展,灯谜运用六书原理的认识正在淘汰,灯谜扣合原理正逐步统一到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即三要素原理的认识上来。灯谜是文义谜,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必须遵循汉语言文字的规律。现在的语言学定论,汉文字由音、形、义三个要素组成,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灯谜的表现方法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总离不开汉字音、形、义的变化。灯谜的法门众多,其谜作都可以用音、形、义的变化来辨类。运用音、形、义的变化理论创作灯谜,分析灯谜,确立三要素原理和三大谜体,并由此厘定法门,符合灯谜语言特征,具有科学性。

2.全书专题阐述灯谜法门,却没有对法门含义作出界定,无非按语言的表面现象拟定灯谜法门名称。有些法门的定义含糊,介绍法门过于讲究句式排比和文字修饰而表意空泛奥晦。法门之间既互相割裂,又互相牵扯,法门罗列也欠梳理。《评注灯虎辨类》所列法门,有作为法门不当的,也有不合时宜当废的。就是属于法门的转注、拆面就底、拆底就面、形容圈读、笺注别解等,也已无实际意义和被弃用;假借、指事、倒装回顾、跟上下文击动、切音等,处于归并和调整中。还有一些法门属母子式,相互交叉重叠,缺乏逻辑梳理。

3.谜例中病谜数量较多。法门卷共收录739则例谜,大多为优良和成谜作品,但病谜数量也不少,有90多例。其病症主要是扣合倒置,有20多例;其次为扣义不确、面底欠义、面底相犯(通假相犯)等,各有10多例;再次是语文直解、粘连、重门晦涩、一字二用等,各有数例;还有拆字不当、谜材错误、多底、支离杂凑、隔字增损、不合时宜、谜面抛荒等,各有一二例出现。

1922年韩振轩著《增广隐格释例》,共载谜格400余格,是旧时辑谜格最广的一本谜书,被视为谜格工具书。书中也存在异名同法、体类不分的现象,部分谜格繁杂空泛,鲜能切合实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