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明

这个题目有套作之嫌,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后,莫言和他的家乡迅速走红,据说山东高密一度成为旅游胜地,而拔一根莫言家种的萝卜也成为旅游纪念首选。《我的高密》道出了莫大作家对家乡的一往情深,而小字辈的我也在今年年初回家乡渭南市大荔县高明镇的时候,听村里人说了句“撤乡并镇呀,高明镇撤了,以后我们就归到两宜镇了”,清明回家祭祖时又听生产组长说“五月底要更换为两宜的身份证了”,使我顿觉“我的高明”有写一篇文章纪念之要了,且必写勿拖,因为高明是我的家乡,有我的家园;是我的乐园,有我的童年;是我的根,那里有我最爱的亲人。

我的高明

李春荣

高明地处大荔县城最东北,雄踞于铁镰山上。说是山,其实既无石也无泉,是属于渭北常见的土塬而已。鉄镰名之,因其塬东西狭长形似鉄镰。至今说起山名,我都会在脑海中闪过小时候大队喇叭上常播放的眉户戏:“一把两把,两把三把,三把四把,四把五把......十二把镰刀。”那欢悦清脆的男女对唱总是给人莫名的兴奋和喜悦。以农人常见的农具命名,既形象又上口,既贴实又贴心。而居高则明,家乡人淳朴的农耕智慧可见一斑。

高明居于铁镰之东,西与段家遥相呼应。北与澄县合阳接壤,俗称“鸡鸣听三县”。按照关中人固有的观念,“嫁女不出五里,接亲就在紧邻”,所以高明人也有跨县结缘的,不过姑家姨家虽在外县,骑个车子去也不过一二十分钟,走路去边走边耍也不过小半晌。过去适逢收麦割豆拾棉花时节,几家亲戚联合起来,赶变天起风大雨来之前基本上家家都可以收到仓里。更不用说“拜年、送糕、忙罢、送节”等时时节节的走动,“馄饨馍老虎糕煎饼粽子绿豆糕”在你家我家来来往往,亲情越走动越浓。

美丽的高明四季如画。大年刚过,气温回暖,满沟满坳的草就从冬日枯败的草堆里悄吐嫩芽。“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得当柴烧。”先是能干的巧妇在崖畔畔的枯草根部,搜寻绿中泛白的白蒿蒿,做出美味清凉败火的菜疙瘩。然后一场雨后,麦苗返青,荠菜登场。焯水后的荠菜沥干水份,小刀切碎,上面拌上点葱花,红辣椒丝,热油一泼,胜过猪肉一锅。随后满山满坡的白杏,粉桃,雪梨花,一波一波的上演仙境幻景。通村道路两旁都是高大蔽日的桐树,上面挂满了紫色的喇叭似的花儿,馥郁四溢。四月天里,等到一夜之间,家家门口一串一嘟噜的槐花如玉绽放,香飘十里时,全家总动员钩槐花,蒸槐花的美餐就正式上桌了。

夏日的高明浓翠成荫,走在纵贯高明东西约三四十里的乡级公路上,高大的桐树杨树外,田野一片喜人。“五月鲜”桃子刚装完箱,接着黄澄澄的“包子杏”又上市,“黑珍珠”栗子,“六月酥”梨子这些都算序幕,重头戏是高明的苹果,从早熟苹果“美八嘎啦”开始,直到秋季苹果客商都络绎不绝。更有那远近驰名的“高石脆瓜”,在夏季里吃一口,香一手。高明西瓜因地处北塬上,昼夜温差较大,故上市迟,但其形体硕大,当年的“新红宝”一个重达三十多斤,切开后瓜瓤甜砂爽口,子小皮薄,清香扑鼻,是家乡人消夏的必须。谁家过个夏不留半屋子西瓜?瓜太大吃不完就吊在水窖里,想吃时吊上来吃时赛过冰箱冰镇的。没有西瓜的夏天不属于高明人。

近几年“冬枣”“葡萄”“红提”占据了秋季的高明主要市场,还有迟熟的“中华寿桃”也在秋季上市,所以源源不断的交易促使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家乡人单靠做中间经纪也能赚个盆满钵溢。

冬日的家乡人是最悠闲地,太阳好时饭点端个碗,家家门口一蹲,聊天侃地,饭香胃口好。风大时围个火炉子一家人边吃边烤火,红薯小米粥、一碗燃面那是最好不过的。近几年,电脑普及后,有家乡人利用电脑做电子商务,联系客商。闲时也网上下下棋,挖挖坑,多少能影响些谝闲传的队伍。

美丽的高明我的家。这里景美人更美。因为离城六七十里,所以出门不方便的过去,家乡人固守着多年来自古传承的风俗,待人实诚,为人厚道,不掺假,不做作。乡风醇厚,民情朴质。这与离县城较远有些关系,更与从古至今传承的教养有关。家乡的男人能吃苦,地里的剪枝授粉除草浇地上粪打药卸果子,活再累干到月上半山腰也不喊累。这里的女人也勤快,地里陪着男人干,下工到家男人抽烟歇口气,自己二话不说上灶房,切菜擀面烧火一手操办,保证让自己的男人吃了一碗还要返二碗。这里的女人都有个宝----扫炕笤帚,家家的屋里物件整齐,明光铮亮,炕上平展展,被子齐棱见线,一般全靠手边的小笤帚,随见炕上被小孩翻乱,立马一拉一抻一扫,还是平顺的很。

每到巷里巷院谁家有红白喜事,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既随份子又出人,事前席后,端盘洗碗采买烧茶,由有威望的大总管或大家长指挥,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无论红白喜事,帮忙的人会在走之前把所有东西物归原位,不会让主家操一点心。

每到端午中秋之时,尤其是七夕来临的前两天,主妇便要发面蒸“芦食馍”。将面团擀开,里面包上由馍花、葱花、油、椒拌好的馅子,团好后在印有“福寿牡丹”花样的模子里正反一压,一个形似月饼又是花馍又有包子味道的美味雏形便诞生了,上锅蒸熟后,单等当晚天色见黑,新月升起,就让小孩子挨家挨户地去送,总有一些自家没有的西瓜苹果点心等物样和邻居的夸奖会返回孩子手里。如今这个高明特有的面食被县城的胖嫂发展,由水蒸变成电烤,也就是现在大荔人出门最爱带的“旦旦饼”。

近几年经济虽然发达了,但村风基本没有改变。谁家有人趁农闲出去打工,走上个三五个月,大门挂个锁即可。家里的值钱物件一概不会有人动。

美丽的高明我的家。高明的吃食礼节特别讲究。娶媳妇时,娘家新客人的吃食尤其细渠。吃饭前先将巧妇捏好油炸的风车、荷花等样的茶点和干果食品共十三样摆成花,供远道而来一路辛苦的客人饭前扎歇,然后七凉八热一品一盘子的一道道端上。刀工精细,拌菜讲究,“鱿鱼品”“酸辣肚丝汤”“蜜汁咕噜”“带把肘子”是必然的菜谱。还有高明人才蒸的“小馍”,也是席间一大特色。用细白面先搓成条,压平后卷起,用刀从中间一切但不到底,两手再从两边轻轻挤压,蒸好后就像小孩拳头大小,自然分成两半,好看的在上面用筷头点上红点点,人拿上都舍不得下口。现在大荔面食的招牌菜九碗十三花其实就来自于高明。

美丽的高明我的家。过去这里因地势高,吃水犹难。据说小时候吃的井水要百米之深,担一担水,两个人围着辘辘一个向上绞一个向下送,吱吱呀呀好半晌,才上来一桶水。井房因长期洒水路面不平,上下坡更是艰难,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天不亮就起床担水,家里那大大的一缸水,她那柔弱的身躯是用多少的爱作支撑才挑得满呀。吃水尚且如此艰难,田地灌溉自然不便了。抽黄工程没有修好之前,靠天吃饭,娃多米少,度日不易。抽黄水上来后水价大,浇不起田的人一抓一大把。所以生计艰难老人总是为儿女想办法,而读书则是一条捷坦大道。大荔县人都知道:上了高明坡,秀才比驴多。高明人每家每户供出个三两个大学生豪不稀奇。老一辈的坚持成就了高明人的学习之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宜中学名声大过县城的大荔中学,九十年代的高明乡中也曾经是县城城关中学之后的首屈一指的学校。

如今的高明人,紧跟形势,发展经济,设施农业,高科大棚,全都不落。买手机,用电脑,大彩电墙上挂;三轮车,地溜子,五菱昌河满地跑。甚至也能城里买个单元让娃娃上学方便,家里用上太阳能,随时随地能洗澡,开个进口车也是常见,住在农村,却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真真为家乡人高兴。只可惜我美丽的家乡因为合乡并镇的大政策,从此要消失了,心里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我,作为在外打拼,又时刻心系家乡的高明人,真真为家乡的巨变高兴喝彩。只可惜我美丽的高明,因为撤乡并镇的大政策,从此不再拥有“乡镇”的名讳。所以仓促撰文,与在外的高明人一起,追思一缕乡愁,纪念心中那永不消失的家乡--我的高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