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分类
我们常常听到资本市场上很多关于上市企业的股票的分类,包括消费股、价值股、成长股、周期股、金融股、保险股、高科技股、医药股、公共事业股等等。但好像很少有很非常详细地从根本上去剖析彼此之间地关系。在此小文章中,我将从三大选择地角度讲企业划分为四大类:消费类企业、高科技类企业、公共事业类企业和价值链企业。
1、 消费类企业
消费类企业是投资者最容易熟悉地一类企业,至少很多消费类企业我们平时是能够接触到的。比如下面图中的家居、白酒、红酒和旅游等相关企业,基本上属于消费类企业。 消费类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的心智决定了品牌的选择,相反高新的技术和政策对它们影响不大。所以也难怪很多人喜欢研究消费类企业,至少不会有一天发生类似于中兴通讯的事件,也不会发生什么监会来一个很严格的监管,只要企业有本事,都可以参与竞争。我们看招股说明书的时候,也不会使劲盯着相关政策去研究。
并不是每个消费类企业都是很好研究的,比如很多人就可能不知道怎么研究餐饮相关的企业,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研究服装类的企业。其实呀,无论餐饮还是服装,也都是很可能出现很优秀的企业。比如海底捞、老娘舅、外婆家等等都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代表。同样的,服装企业中,也有很优秀的优衣库、zara、耐克等企业。
消费类企业最根本的选择机制是用户、是消费者。把用户研究清楚了,那么再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机制与用户的共同影响,就会相对容易一点,不然一切都夹杂在一起,容易搞不清楚方向,因为平时会有很多人告诉你A重要,另外一些人告诉你B重要,其他人告诉你C重要。如果你没有做分层的分析,就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对于消费类企业,很明显定位理论是一个很好的作为理论研究切入点,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让很多初学企业分析的人,开始看《定位》、《与众不同》、《品牌的起源》和《聚焦》等相关书籍。
2、 高科技类企业
什么是高科技企业呢?是技术作为最重要选择机制的企业。所以在高科技企业归纳的时候,很可能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不一样,比如大部分投资者不会把医药类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但实际上很多西药是研发驱动的,在我的认知里,就属于高科技企业。同样的,在我途中的软件、芯片等企业,同样属于高科技类企业。
作为我们这代人,基本上是与很多高科技类企业一起共同成长的,对理解高科技企业相对容易上手。至少不至于完全茫然的地步。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要研究高科技企业,因为它们与人类最新的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分析高科技企业的时候,就得到很多最新的信息,让自己活在比较前沿的时代。这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对我们自己非常有好处,甚至也是最能锻炼商业眼光的领域之一。
比如你可以深入癌症,知道从化学药到靶向药到免疫药演化的过程,那么身边谁得了癌症,完全可以对治疗的过程得到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被医生牵着鼻子走。
很显然,高科技类企业因为科学技术在其提供企业价值主张方面,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详细分析技术的可靠性与可能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未必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也是可以找一些相对专业的人来谈,以此为基础,再在用户心智的基础上研究竞争问题,这样更加合适。
传统产业,其实也是有机会高科技化的,因为用高科技可以深刻地改变一些传统产业,所以不要必然认为高科技一定在传统认知的高科技企业中。
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分析,有两个人的理论特别合适,一个是克里斯坦森,一个是摩尔。克里斯坦森写过《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窘境》等书籍,而摩尔写过《公司进化论》和《跨越鸿沟》等企业。
3、 公共事业类企业
公共事业类企业是指政策在企业选择方面占据着最重要地位的企业类型。就好像电网、水电、高速公路、核电等相关企业,一般来说一个位置、资源因为某些政策原因,被占据以后,其他企业就很难占据,不是说它们的技术有多么难,也不是说消费者不想选择,是没得选,就好像用水,我们都不知道谁提供,政府的早帮我们选好了,我们也没有第二个电网可以选择。
当然大部分好的公共事业类企业是不用很愁没有消费者,也不用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去详细分析。因为政策老大会帮你。除非碰到不可逆转的趋势,政策是会始终保护着,扮演着落后者的角色。比如银行按分类属于类似于公共事业类的企业,如果国家敢把政策完全放开,那么可能没几下呀,传统的银行模式就被瓦解。但很显然现实是没有,中间最大的因素就是政策。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公共事业类企业(但我喜欢银行、保险等企业),主要是因为分析政策不是特别喜欢,·还有很多公共事业类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被政府政策限制,比如不让得到很高的资本回报率等等。公共事业类企业因为政策影响,很多是政府所有,内部的激励制度,很多存在问题。就好像我一直比较鄙视申通地铁这样的企业,业绩可以那么不好。要知道换到民营企业的手中,roe至少能够提高一倍以上。
对于政策分析的相关书籍,好像还真的挺少,我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可以作为理论基础的书籍,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
4、 消费化
假如政策放开或者技术越来越成熟,那么公共事业类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就面临着一个消费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政策和技术的选择力量会削弱,用户心智的选择机制会变强。理论上银行、保险会是心智选择变强的企业类型。因为政策会相对放开(当然不能完全放开)。
而高科技企业,随着技术的成熟,很多就变成了消费类企业。网购、手机等,基本上也不再属于很高科技的企业了,用户的心智占据极端重要的地位。如果有高科技企业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技术和用户心智,那么就很可能是很强悍的企业。
能消费化的技术类企业,我们更需要值得关注,因为在技术消费化的过程中,价值主张会演变,消费者会需要新的特性。比如高科技企业一开始提供的特性通常是功能性、可靠性的特性,但后面通常会演化到便利、价格,那么竞争的维度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优秀企业。
航空本来是政策主导的领域,慢慢地政策放开,也会可能出现很好地投资机会,就好像现在地春秋航空,是我们可以考虑地研究的企业。也算是消费化的一种。
5、 价值链企业
价值链企业是指价值链链条上的企业。比如高科技企业中新能源汽车、手机、半导体、制药等企业,不少有很长的价值链,像制药企业就cro、cmo和cso等企业,价值链上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要素,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经验告诉我,我们无论分析完哪个企业,最好反向看一下价值链与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那么可能受益无穷。因为价值链上很可能有很优秀的企业。像钻石产业价值链上,曾经做“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广告的钻石商戴比尔斯,曾经就非常强大,因为在价值链上它控制住了原钻。像富士康、申洲国际、台积电都属于价值链上的企业,通常这类企业,是需要我们反向思考才能够看到的。
我们有在研究定制家居相关企业,那么顺着价值链企业的思路去找,很可能会找到弘亚数控;我们也一直在深刻关注着宁德时代,它就很可能是未来新能源企业产业价值链上的王者之一。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价值链企业的博大,找到好的价值链企业,需要大量的阅读,了解产业价值链集中与分散的规律。这既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努力。我的经验是:高科技类企业和消费类企业,价值链是值得多研究的;长的价值链比短的价值链更加有机会;公共事业类企业的价值链我迄今为止没有分析到过,至少没有听到过什么特别强悍的企业,不知道是为什么;价值链企业分析最终的两点是是否成为标准和是否具有底层博弈权。
价值链企业的分析,我也没有看到很多很好的书籍,但麦家恩的《产业演变与企业战略》值得一读。
其实无论那种类型的企业,都可能是成长型的企业,也可能是价值型的企业,只是因为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导致了很多人对其归类不一样。没有象字面上有那么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