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 沈绍功
沈绍功临证50年以来,在辨证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高血压病核心病机,并相应提出了“痰瘀同治,解毒通络”的治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近五年来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总结沈绍功治疗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第二部分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沈绍功264份1、2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医案中隐含的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并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验证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结果: (1)支持度>10%单味药物共有32味,其中排前10位的依次是
云苓(84.47%)、枳壳(84.47%)、陈皮(81.44%)、竹茹(76.89%)、泽泻(75.76%)、川芎(71.59%)、莱菔子(70.45%)、钩藤(65.15%)、郁金(56.82%)、石菖蒲(56.44%); (2)双向置信度>90%且支持度>10%的强相关药对依次为:
石菖蒲-郁金、黄连-肉桂、陈皮-云苓、竹茹-枳壳、枳壳-云苓、陈皮-枳壳、生龙骨-生牡蛎、元胡-川楝子、竹茹-陈皮;
(3)对支持度>10%的药对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六大核心药团:云苓-泽泻-车前草-生苡仁;枳壳-川芎-川牛膝-莱菔子;云苓-陈皮-莱菔子-石菖蒲;川芎-天麻-葛根;石菖蒲-郁金-川芎;钩藤-天麻-珍珠母-草决明-夏枯草-泽泻。
结论: 通过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可视化网络分析法,初步挖掘整理出了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的用药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沈绍功对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策略,即从祛痰湿入手,活血化瘀,痰瘀同治,且善佐理气之品以助祛痰除湿之力,加利水渗湿之品给邪出路,同时注重从肝调治。但此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临床指导意义有待于下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3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合格病例12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均为痰瘀互结证患者,在既往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加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汤药加减治疗(汤药组,51例)或“痰瘀同治、解毒通络”颗粒治疗(颗粒组,26例)。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基础治疗(西药组,48例)。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 结果: (1)一般资料:3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程和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 (2)疗效评价:治疗3月后汤药组、颗粒组、西药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7.08%、82.61%、72.92%;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5.22%、18.75%。 (3)组内前后比较:3组收缩压和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降幅方面汤药组>颗粒组>西药组,且随疗程延长,降幅增大,其中汤药组2周降幅即较显著;汤药组和颗粒组舒张压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西药组舒张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间差值比较:调整基线后,汤药组和颗粒组在各访视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症状积分下降值均大于西药组。其中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差异显著(P<0.01),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方面,治疗3个月后汤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颗粒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症状改善情况:汤药组患者急躁易怒、气短、头晕、心悸、头胀痛、身重困倦、腰酸、口苦、口干、畏恶风寒、失眠症状改善差异显著(P<0.01);颗粒组患者气短、腰酸、口苦三个症状改善明显(P<0.01),对头晕、心悸、身重困倦三个症状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患者所有症状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措施均对乏力、溲黄、夜尿频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 (6)血压与症状相关性分析:血压与症状积分均呈正相关的关系(P<0.01),二者随着疗程的延长均逐渐下降。 (7)安全性观察:治疗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药降压基础上运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针对性地对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降压效果,可能与中药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有关。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