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和印度电影的距离:以《摔跤吧!爸爸》为样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17年5月的电影票房热点无疑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创造了印度电影史上票房纪录的电影,在中国上映24天,已经取得9.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业绩,同时也赢得极高的口碑,在豆瓣电影上,24万人给出了9.2的高分,属于难得的评价和票房俱佳的优秀电影。同为东方电影大国,《摔跤吧!爸爸》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是看着印度电影长大的,《流浪者》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最爱。“阿巴拉古”,那时每个中小学生都会哼唱几句“流浪者之歌”。重开国门的七八十年代,《大篷车》风靡中国,印度电影依旧火热。进入21世纪,印度电影更是展示了无可抵挡的魅力,《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等,赢得中国80后、90后年轻影迷的认可。六七十年来,印度电影一直长盛不衰,实在值得我们敬佩。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坚持自己的传统风格,虽不断有创新发展,但始终表现出与西方电影截然不同的东方风采,与我们国内不少电影人一味模仿西方电影形成了鲜明对照。比如,歌舞是印度电影的最大特色,从《流浪者》到现在一以贯之,从未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逐渐融入了很多现代欧美音乐舞蹈元素,开始显得时尚,与好莱坞的歌舞片交相辉映,同时又保持了浓重的东方韵味。近年上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都有非常炫酷、时尚而又不失印度神韵的大段歌舞表演。《摔跤吧!爸爸》虽然削减了舞蹈场面,但依然用歌曲串起了全片的剧情,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强烈的煽情作用。这种一以贯之的民族电影传统无疑是吸引本国民众和外国观众的法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反观中国电影界,改革开放之后,眼睛向外看的同时,不少人丢失了几十年的中国电影传统,一味模仿、抄袭欧美电影的模式,拍了一些“四不像”的作品。仍旧拿歌舞片来说,我们有过《刘三姐》、《阿诗玛》这样优秀的歌舞片。这些歌舞片与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地区的秀丽山水相吻合,自然和谐,浑然天成。但是,我国广大的汉族地区尤其是现代城市却缺少歌舞传统,硬要把美国的歌舞片移植在中国现代城市中,就很难被人接受,比如《歌舞青春》、《如果·爱》等。过去我们常说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一点上,印度电影人足以做我们的老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除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摔跤吧!爸爸》给人的强烈印象就是励志效果。看这部电影,很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为印度女孩改变命运的艰苦奋斗,为退役摔跤健将追逐人生理想的不懈努力,为父女之间的相爱相恨感动落泪。不仅《摔跤吧!爸爸》,其他印度电影基本也都如此。它们都具备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展现出强烈的励志色彩,绝不灰暗沮丧。比如《我的名字叫可汗》倡导的民族平等意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展现的纯朴人间大爱,《地球上的星星》反思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既发人深思,又令人振奋。反观中国电影界的创作倾向,也许就不够那么鲜亮,那么励志。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编剧、导演痴迷于展示愚昧黑暗,痴迷于展示个人情感,痴迷于展示畸形爱恋,显示出道德价值的缺失。中国曾经有过《女篮五号》、《沙鸥》这样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但最近十几年来,体育题材电影已经完全消失。编剧、导演们忙于魔幻、穿越、恐怖、虐恋、盗墓,以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会有票房。《摔跤吧!爸爸》告诉他们,你们完全错了!比较印度,中国的体育竞技水平高好多好多,每个奥运冠军几乎都有不亚于《摔跤吧!爸爸》的生活原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感人故事,但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去拍电影、电视剧,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中印电影比较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差距是,他们的主旋律电影拍得好看,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枯燥乏味。《摔跤吧!爸爸》可以说是印度摔跤和印度体育的主旋律宣传片,但他们可以把父女情深,把人生梦想,把社会不公,把官僚体制,都生动而深刻地融入进去,使影片好看而令人感动、深思。影片主演阿米尔·汗饰演的角色年龄跨度长达30年,从满身腱子肉的青年摔跤冠军到大腹便便的垂垂老者,演得惟妙惟肖。我想,我们的明星们恐怕做不到。影片虽然很长,但绝不拖沓,尤其是几场摔跤比赛,从动作设计、表演节奏、镜头拍摄、音响效果,一气呵成,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怪不得影片在印度上映时居然出现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场面。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往往直奔主题,简单粗暴,枯燥乏味,缺少人情,难以让观众入戏,更甭提感动了。试想,如果没有此前艰苦的训练,没有父女之间的误会和和解,没有训练方式的冲突,没有被关进黑房子看不了比赛的突发事件,最后吉塔获得冠军奏响印度国歌时,会那么令人感动落泪么?据我所知,中国国产电影虽有在国际上获奖的记录,但却极少进入世界各国的商业院线放映,而印度电影正好相反,其主要原因就是可看性、娱乐性的差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娱乐,有着自身的规律,首先要拍得好看,才有人买账。然后电影还要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鼓励人们昂扬向上。最后,电影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个性,不能成了“四不像”的怪胎。这就是我从《摔跤吧!爸爸》中得出的启示。这些启示值得中国电影学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