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龙乡】水洗《澶渊之盟》之七:萧太后,你来澶州了吗?
必是精品
文化龙乡
王英华《萧太后狩猎马盂山》(局部)
一一无论在史书中,还是在民间,都认为萧太后与辽圣宗在宋景德元年曾驻扎在澶州北城外,但事实又怎么样呢?
一一事实上,有几条信息却把萧太后驻扎地的坐标定位在了大名以北。
一一第一条,作为和谈的宋使曹利用去和谈时要路过天雄军,即今天的大名,结果躲在大名不敢出来。
一一第二条,张皓从贝州出来奉命去见宋真宗,出城就被辽兵抓了,并很快送到了萧太后的驻扎地。说明萧太后的驻扎地在天雄军(大名)以北,贝州以南。
一一第三条,辽国大将萧挞凛被弓弩射中头部后,当夜死于军营,而据《萧挞凛传》:“次日,灵车到,太后伤心恸哭,为之停止上朝五日。”可见,萧太后并不在澶州,要不当天就知道了,何至于有“第二天灵车才到”之说。
一一第四条,在辽军同意和谈后,宋真宗给王继忠的回诏如下:葛霸等以卿奏状来,曹利用往,兼报卿令人援接前去,寻闻道路艰阻,尚在天雄,今有付利用手诏,同封付卿,便可闻於大辽,遣人寄送接援付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传信的是葛霸,葛霸在哪儿呢?葛霸被宋真宗任命为驾前邢、洺路都部署,而邢州与洺州就在大名与贝州之间区域的西面。更何况诏旨中还明确,在曹利用出了大名去和谈时,要王继忠派人接应,这也可以从侧面来进行说明。
一一其他还有,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一那么,大辽太后萧燕燕到底驻扎在天雄军以北的哪个地方呢?据《方舆纪要》 卷三十四“馆陶县”条目: “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
一一再百度一下,发现有如下文字:
一一歇马城,亦称萧城、驻马城、盔安城。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战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
一一笔者注意到有“万人坑”的信息,这个万人坑应该不是萧太后杀降战俘用的,里面应该都是战死的辽兵才对。
一一为啥萧太后会驻扎于此?这应该是瀛州之战的结果。在瀛州攻城战中,辽军战死3万,伤者倍之,更有记载说死伤10万余众。这可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辽军侵宋的两路大军也就30万。虽然后来攻下了祈州,而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却不能据守,因为战马需要大量的草料。一旦宋军困城,无疑自寻死路。所以辽军要找一个,有不容易下毒的水源,还要地势平坦且有可割取喂马草料的地方。
一一而辽宋在洺州的遭遇战,可能就是辽国马军都指挥使耶律课里在寻找新驻扎地点时发生的,并且萧挞凛的儿子萧排押寻找新驻扎地时,还在大名附近俘获了一批宋朝官兵。
一一后来,位于馆陶东南七里的歇马城就成了新驻扎地的最佳选择。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于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草料问题就解决了。该镇西有漳卫河,方便取水,人畜饮水问题也解决了。当地村民说,杨草厂村曾是宋辽交战时期辽军草料场所在地,古称“饮马厂”。
一一选择在这里安营有几个好处,一来需要处理瀛州大战中出现的大量死伤人员,这也就是为啥会出现“万人坑”的现象。二是孤军深入,后方宋军的有生力量未受大的影响,一旦被前后夹击,让宋军包了“饺子”,和谈就变成了“何谈”。这里驻扎一部分军队,可与先锋部队前后有个照应。三者辽军在瀛州大战中,死伤过多,已经影响了军队的正常调遣,可以说大伤元气,并且动摇了大辽太后的最初想法。
一一至此可见,萧太后应该没有到过澶州城边,而是与辽圣宗驻扎在馆陶东南的歇马城,并且在此与宋真宗互派使臣,揭开了澶渊之盟和谈的序幕。
植根濮阳文化,学文化、聊文化、品文化。
深耕龙乡故事,看故事、听故事、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