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杜涛: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助多鳞鱚产业发展

│杜涛│

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繁育生物学、养殖生物学的研究。2007年其主持的“多鳞鱚(沙锥鱼)繁殖生物学及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立项,2012年成功培育出多鳞鱚幼鱼,实现人工育苗。

2020年,多鳞鱚被驯化繁育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湛江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多鳞鱚繁殖生物学及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行鉴定时表示,此研究项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多鳞鱚实现全人工繁殖后,作为项目主持人的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杜涛又投入到了其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的工作中。

突破多鳞鱚全人工养殖国际难题

多鳞鱚(沙锥鱼)是南方沿海地区百姓喜爱的海鲜美食,但是长久以来市场供给都来源于野生捕捞。由于消费需求量大,多鳞鱚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为了追逐利润,捕捞者采取了极端的捕捞方法,使多鳞鱚种资源濒临枯竭。“早在2003年,我国福建、广东湛江等地就已开展了多鳞鱚天然苗的人工养殖。湛江市的南山岛等地利用虾塘进行鱼虾混养,养殖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后来由于天然种苗贫缺,多鳞鱚的养殖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为了挽救该鱼种资源,让更多人吃到味美肉鲜的多鳞鱚,杜涛带领团队从2005年开始投入到多鳞鱚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中,在多方支持下,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于成功攻克多鳞鱚全人工繁育的国际性难题。2012年年初,杜涛团队驯化了96条应激性极强的多鳞鱚,并以此为亲本成功培育出6.3万尾鱼苗,为多鳞鱚的人工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鳞鱚全人工繁育的技术突破使多鳞鱚养殖呈现'立足湛江、服务珠三角,辐射广西、海南’的发展态势。”在湛江,杜涛团队将2012年繁育的多鳞鱚种苗经人工养殖培育成亲鱼,随后利用这批亲鱼在东海岛进行规模化全人工育苗试验,并与企业合作进行多鳞鱚高位池养殖、多鳞鱚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混养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多鳞鱚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鳞鱚种苗的需求,杜涛团队利用湛江市合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雷州市覃斗镇后洪村水产养殖基地拥有的5000立方米室内育苗水体、约300亩室外标准高位池塘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多鳞鱚规模化种苗繁育试验,以及多鳞鱚人工养殖模式中试试验,并建立了多鳞鱚亲鱼培育基地。2013年至2018年,湛江地区累计推广养殖多鳞鱚的水面面积达1万亩。

杜涛团队突破多鳞鱚种苗繁育的难关后,多鳞鱚的养殖范围也迅速扩展至茂名、阳江地区。2014年,杜涛团队与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金湾区灯笼村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多鳞鱚在咸淡水区域的养殖试验,其后又进行了多鳞鱚人工育苗试验,并以该基地作为示范点,将多鳞鱚的人工养殖推广到盐度较低的江门、中山、珠海地区,以鱼虾混养为主,推广养殖面积达2000亩左右。

2015年, 杜涛团队与广西北海市养殖企业合作进行多鳞鱚种苗繁育、人工养殖试验, 同年便首次培育出多鳞鱚种苗150万尾,其后开展了多鳞鱚亲鱼培育、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的示范与推广,辐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地区,累计推广养殖多鳞鱚的面积3000亩。此外, 杜涛团队与相关合作企业每年都会向海南、越南提供多鳞鱚种苗, 共同推动多鳞鱚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

探索多鳞鱚雌核发育技术路径

多鳞鱚是世界性浅海鱼类,具有广温广盐的特性,适合在河口地带生长与人工养殖。“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已经形成了多鳞鱚全人工繁育、养殖技术企业标准。”目前多鳞鱚的人工养殖包括高位池精养、与南美白对虾混养两种模式,展现出不错的商品鱼养殖效果。“湛江东海岛一养殖户经过143天的养殖,养殖出40~60g/尾的商品鱼,其产量可达1100kg/亩;湛江徐闻一养殖户利用多鳞鱚与南美白对虾进行混养,经过128天的养殖,多鳞鱚可生长至70~80g/尾,而且养殖成活率达到70%~80%。”

“由于多鳞鱚苗种和商品鱼经济效益与大型海水养殖鱼类相比不显著,导致了本品种更难大规模的推广。”杜涛坦言,“如何降低苗种的培育成本,提高养殖种群的生长速度从而增加其经济效益,是多鳞鱚产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显示出对多鳞鱚进行人工选育的必要性。”目前杜涛团队正在进行多鳞鱚人工选育的课题研究,即多鳞鱚雌核发育的技术探索。“多鳞鱚雌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雌性相对较快,因此对多鳞鱚进行人工选育能进一步促进多鳞鱚养殖产业的发展。”杜涛介绍说,“目前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预期在五年时间内选育出单性(雌性)多鳞鱚。”

▲ 育种研究

注重产业人才培养

由于水产行业的特性,使得其作业环境显得并不那么高大上,杜涛深知水产种苗繁育的艰辛。为采集多鳞鱚亲鱼,杜涛长期往返于湛江到阳江、汕尾、海南等地的多个海域,不仅皮肤晒的黝黑,甚至差点在海上遇险。听说东海岛海域的多鳞鱚种群规模较大,杜涛凌晨2点随渔船从硇洲岛前往捕鱼。在抵达该海域时,渔船遇到暗流,海况复杂,狂风肆虐,一阵阵海浪猛烈敲打船身,他出现了严重的晕船反应,为保安全,只能紧贴在船上,渔船在波涛中艰难前行,直至第二天下午3时这艘小渔船才安全返岸。

身为大学教授,杜涛对学生职业选择有直观的感受,他感觉现在年轻人投入水产行业的热情、意愿都还好,只是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水产种苗繁育、养殖的非常少,养殖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从事饲料、动保制品的销售。“现在从事水产种苗繁育、养殖的一线技术人员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学生,已经出现断层的现象,令人担忧。”

但他认为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强,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而随着水产产业的发展,理论与技术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学科交叉也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适当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习时间,要专业教学与专业志趣培养并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水产养殖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对于产学研创新发展,杜涛也有自己的观察。他认为,应依托科研、教育、企业优势,以水产养殖产业化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突破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平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提升校企在行业、人才、学科、科研四位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具体技术工艺问题;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推进全人工养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产业化转化,促进企业对水产品规模化全人工养殖技术、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水产产业的创新发展。

“高校、企业联合建设水产品养殖中试基地或生产基地是一个方向,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建立技术培训基地,同时也可以发挥生产企业优势,接受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生产试验、毕业生实践、实习与就业,形成'高校培养,企业塑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