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如何善待小动物—《和我一起玩》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115号教给孩如何善待小动物—《和我一起玩》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为方便交流,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一、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小动物一起玩的故事,孩子那份天真稚气的心态,渴望和动物们一起玩。书中的小姑娘被小动物们一一拒绝,可是小姑娘给小读者做了一个榜样,没有人一起玩也不要难过,自己和自己玩也可以很尽兴。反而小姑娘坚强的自己玩的时候,因为很安静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动物们又都围过来了。很好的一个情节设计,不错的一本书。二、绘本信息书名:和我一起玩文图:玛丽·荷·艾斯(MarieHall Ets)译者:余治莹出版社:河北教育版适读年龄:2岁-6岁奖项:荣获1956年美国凯迪克银牌奖,1956年国际安徒生文学奖优秀作品奖。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这封面是我看到的绘本中最让我心里感到温暖和阳光的,暖黄被葱绿包裹着,绿色的外延又被暖黄镶嵌着,而主人公的我和太阳用纯白为主色调,就像两个天真纯洁的孩子在和小动物一起玩耍,大地是暖黄色的,草地也是暖黄色的,显得画面色调很明快、干净,尽显自然之美。书名采用自由体书写是孩子天性中随和的流露,和图画的内涵一致的组合,真的,这是我非常欣赏的。【扉页】
解析: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可以让孩子体会怎样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不伤害它们,它们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淡淡的线条、简单的文字。最左边白花细叶子的应是波斯菊,在内文第二页中出现,其它三支不知何花更没有出现在正文中。但却是大自然和谐美好的象征,代表自然之美。【第1画面】
原文:太阳出来了,草上的露珠闪闪发亮,我走到草地上玩。解析: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陈述故事更使阅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远露屋顶的地方显然是我的家,在朝阳照射下经过一夜滋润草上的雨露熠熠发光,这是一个清新温润的自然环境。太阳像一个大男孩,眯着眼睛、头发蓬松、面带微笑、眼睛微微斜视着行进中的女孩,使画面不在孤单无助。正中的一课草叶上趴着一只昆虫,我要看看它在做什么,大步径直朝它奔来。【第2画面】
原文:一只蚱蜢停在叶子上,正在吃早餐。“蚱蜢,和我一起玩好吗?”我正要抓他,蚱蜢却蹦走了。解析:我吃惊而专注地看到一只蚱蜢在叶子上正吃早餐,太阳男孩也把目光转向停在叶片上的蚱蜢,我和它商量我们一起玩可以吗?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去触摸它,可是它被惊吓而蹦走了。我并不是想抓他伤害它,只是想和它一起玩,难道我做错了吗?此时太阳男孩好像落了下来,看到我吃惊的一幕暗自窃喜着。该书用彩色铅笔一般的淡然笔法,用不规则图形把场景勾画出来,显得清新、自然、轻松而拙趣。整个画面作者采用的是简单的色彩:主色是黄色和白色。一般图画中太阳是红色的,阳光是金黄色的,但是这本书中统统采用白色。因为清晨的阳光是从树缝斜射下来的,不那么强烈、耀眼。小女孩“我”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和白短袜,头顶扎一个白色蝴蝶结。除了金黄色的头发和黑鞋,一身洁白。白色表示纯洁,与黄色接近,画面不会造成强烈反差。蚱蜢跳跃到树干上也用白色做背景来凸显它的存在。阳光照射下的叶片也用白色点缀有清晨露珠熠熠发光的感觉。这林间草地,本应当是绿色,作者却大胆地使用淡黄色。黄色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温暖和愉悦,可以看出她是刻意要表现林间的温暖和小女孩的愉快心情。【第3画面】
原文:一只青蛙跳过来,坐在池塘边。我猜,他在等着捉蚊子。“青蛙,和我一起玩好吗?”我想要抓他,青蛙也跳开了。解析:我来到池塘边看到一只青蛙正在捉蚊子,我好奇地蹲了下来,想和它一起玩。怎么又要抓它呢!青蛙吓得逃走了,太阳男孩在树杈旁偷看到这一切由暗喜变得也很失落。书中的小女孩儿纤细灵动,正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这篇作品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作者回忆童年往事时说,她小时候经常一个人走进幽静的森林里,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她喜欢静静地坐着,观察周围的昆虫和小动物,也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虫声、蛙声以及流水声。作者将自己的童年经验重现,与小读者一起分享她的静观乐趣的同时,也通过故事与图画传达了她的“自然观”。【第4画面】
原文:一只乌龟静静地趴在木头上,动也不动,正在晒太阳。“乌龟,和我一起玩好吗?”我快要摸到他时,乌龟却游进水里了。解析:一截枯木头落在池塘里,这个很有自然之美,清清爽爽的,让我想起来小时候也会对着池塘和小河田野发呆,痴痴看过的真的都映在心底里,让人觉得多么踏实舒服。一只褐色的乌龟正趴在枯木上晒着太阳,那黄黄的倒影映衬在水中,这样一旦遇到危险翻身就能落入水中而逃之夭夭了。我知道伸手去抓有伤害之嫌,但是看它憨厚的样子,我伸长脖子前倾着身体,一步步接近乌龟。就是想摸一下也让乌龟吓得游进水中。我只是想和它们一起玩而已,为什么它们都逃脱呢!太阳男孩只露出半个脸部,它已经意识到结果了吗?从画面前后两页看,布局和人物基本相同,只有微小的变动。作者就是用这简单的画面来衬托孩子纯洁简单的心里活动,画面是简单的,我更是简单的想和它们一起玩而已。【第5画面】
原文:一只松鼠坐在橡树底下,尖尖的牙齿正咬着橡子吃。“松鼠,和我一起玩好吗?”我刚靠近,松鼠就一溜烟儿地爬到树上去了。解析:从文字和画面都采用“重复再现”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阅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次是我刚接近松鼠,它就吓得逃走了。我祈求着望着它,这一切太阳男孩都收入眼中,却一直看热闹。【第6画面】
原文:一只蓝松鸦飞到枝头上,叽叽喳喳吵不不停。“蓝松鸦,和我一起玩好吗?”我才伸出手,蓝松鸦就飞走了。解析:前面我都是看到并接近蚱蜢、松鼠、青蛙和乌龟,在试图进一步触及它们时把它们惊吓而逃走的。这次,我正前行寻觅能够和我一起玩的小动物时,头顶上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我扭头是一只蓝松鸦正和我说这什么,这下好,我们一起玩吧!但我只是一挥手它就飞走了。不管是地上的、水中的,还是空中的,只要我的身体可能要触及它们,它们就逃走。是我惊吓了他们,扰乱了他们生活的规律!作者一直对孩子的心理把握十分精准,《和我一起玩》初看上去,铅笔线的简单描画,色彩也似乎过于单调。反复赏读,便会发现,这些都是艾斯根据主人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来刻意设计的。童年宁静的生活和敏感的个性,让她与大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有多年观察动物的经验,她笔下的每一只动物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增加了绘本的可读性。【第7画面】
原文:一只兔子躲在橡树后面,一边用鼻子闻,一边小口地吃着一朵花。“兔子,和我一起玩好吗?”我想要抓住他,兔子却跳进树林里了。解析:我躲在一颗大树旁看到一只兔子正在吞噬者花朵,这次我改变策略,我要抓住它不让它逃走。可又没有成功。重复性的语言孩子很喜欢,画面也很清新,而且动物出场的顺序看出来是深思熟虑过的,视觉上很有跳跃感。从打开绘本,看见的是:太阳初升时,小女孩儿走到草地上,看见蚱蜢正在吃早餐,就对蚱蜢说:“和我一起玩好吗?”还伸手想去抓蚱蜢,吓得它马上跳开了。接下来,小女孩陆续看见了青蛙、乌龟、松鼠等小动物,仍然要它们和她一起玩,还屡屡动手去抓,这种举动当然吓跑了所有小动物。这些办法都不成,那又怎么办呢!【第8画面】
原文:一条小蛇偷偷地穿过草丛,扭来扭去,爬了过来。“小蛇,和我一起玩好吗?”小蛇马上溜走,钻进地洞里了。解析:从看到小蛇面对面对峙到我跪下来俯首真诚以待,但小动物们都不配合。回过头看,画面中重复出现白色的太阳笑脸、橡树及主角小女孩。每一幅画只增添一点新内容。如蚱蜢和青蛙都出现在橡树下,乌龟、松鼠、蓝松鸦、小蛇都出现在橡树下的池塘边,场景变化不大。其次,艾斯根据蚱蜢、青蛙、乌龟、松鼠、蓝松鸦、小蛇特征的不同,设计小女孩观察动物的姿势也不相同。从立身凝视到下蹲对话,从蹑手蹑脚到驻足远眺,从扭头对望到悄然出现再到跪地以待,姿势不同,心情各异,但结果是相同的。如何才能得到小动物们的信任而一起玩呢!这篇作品的另一个作品特点是,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孩子内心的情感,一个小女孩希望和小动物们一起玩。【第9画面】
原文:所有的动物,都不想和我一起玩,我摘了一朵蒲公英,把种子都吹散了。我走回池塘边,坐在石头上,看见一只小虫在水面上面波纹。解析:我受到冷遇而难过,我拿起一株蒲公英,鼓起一口气把草籽吹散了。作者用这种细致的描写方式,用嘴巴和眼睛、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小女孩的内心活动。这么多小动物一个也没有和她玩的,一次次的被拒绝心情会怎么样呢?她会哭吗?小朋友们找不到好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会怎么做呢?小女孩的失落并没有失落。所有的小动物都不和她玩了,自己来调节自己的而心情。当她回到池塘边,坐在石头上,看见一只小虫在水中玩,她又是如何的呢!【第10画面】
原文:我静静地坐着,没有出声,蚱蜢跳回来,停在叶子上。青蛙也跳回来,坐在池塘边,慢吞吞的乌龟也爬回木头上。解析:接连碰壁的小女孩儿非常落寞,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什么事也不能做。没想到就在这种“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原本——遁逃的小动物一一回来了,它们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和小女孩儿静静地相处,看似保持安全距离,互不惊扰对方,其实已经形成了自然相处的模式,营造出和谐共处的氛围。当小女孩追逐和扑捉小动物时,他们全都聪明的躲开了,唯有当她安静的坐着等待时,动物们才好奇的回来,和她一起玩。而孩子在天性就知道如何和自然界相处。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想要动物、植物或矿物,只要向大然尽情攫取即可。其实,人跟动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何与之相处,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功课。这一本书,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静观聆听、和谐共处”,即安静地观察周围动物的一举一动,不惊扰,不伤害;仔细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中断,不喧闹。我们悄悄地来,再悄悄地走,享受与动物宁静相处的片刻。这种静观万物的作法,不禁让人想起宋朝程颢《偶成》里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从古至今,对待万物的法则是一样的,只是有些人还没有悟出罢了。【第11画面】
原文:松鼠回来了,一直看着我,跟我说话,蓝松鸦也飞回我头顶的枝头上。兔子也回来了,绕着我跳来跳去。小蛇也钻出了他的地洞。解析:从这里开始,画面不再采用前面每页一幅图画的手法,取而代之的是跨页图,小女孩的面部表情也由侧面捕捉改为正面描写。作者很重女孩视眼神和嘴巴的表情刻画,如与动物团聚时,小女孩向右看蚱蜢,向左看乌龟和梅花鹿,向上看蓝松鸦,眼神和嘴巴都有细微差别;小动物都回来时,小女孩露出微笑。作者还在松鼠、野兔、乌龟、小鹿身上使用了少许的褐色,褐色与黄色很接近,画面体现出人与大自然和图画书的绘画风格和色彩,往往会巧妙地营造人物的性格、心情和场景气氛。在阅读这本图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怀着温馨、愉悦的心情,是一种悦读的享受,除了故事内容的感染力之外,画家简单的铅笔线描给我的心理感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12画面】
原文:我仍然静静地坐着,不出声音。(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我吓跑了。)一只小鹿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小心翼翼地盯着我看。解析:而且很妙的是,随着太阳位置的转移,那些景物也变得忽明忽模糊,还有即使小女孩静静地坐着不动,她的眼睛也在转,呵呵,蚱蜢回来了,蓝松鸦来了。在这个绘本里,作者透过简单的故事,表面上以“小女孩儿邀请动物一起玩——被动物拒绝——动物们主动和她一起玩”的过程,揭示了观察动物的最佳方式:静观;更深一层,作者表达了她对自然与生命的交流和理解,这才是作品让人心神宁静的关键。【第13画面】
原文:我赶紧屏住呼吸,小鹿慢慢地走过来。越靠越近,我一把就可以抓住他了。但是我动也没动,也不敢说话,小鹿靠得更近,伸出舌头舔我的脸颊。解析:当小女孩最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石头上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动物们一一回到小女孩的身边,一只梅花鹿从树丛里面探出头来,慢慢靠近小女孩,而且还伸出舌头舔她的脸颊,她咧开嘴笑的样子真是又开心又有趣。故事一开始,太阳升起,小女孩儿走到草地上,蚱蜢正在吃早餐,她伸手想去抓蚱蜢,并说:“和我一起玩好吗?”蚱蜢当然吓得它马上跳开了。接着,小女孩又看见了青蛙、乌龟、松鼠等小动物,仍然动手去抓,并要求它们和她一起玩,当然吓跑了所有小动物。接连碰壁的小女孩儿非常落寞,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什么事也不能做。没想到这样一来,原本纷纷逃开的小动物又都回来了,它们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与小女孩儿静静相处,互不惊扰,形成了自然相处的模式,营造出和谐共处的氛围。【第14画面】
原文:啊,我好快乐,非常快乐!所有的动物,都和我一起玩了。解析:和我一起玩,但不要靠得太近。和我一起玩,但不要扰我安宁。和我一起玩,不要踏进我的世界。和我一起玩,我们就这样相看两不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静观聆听、和谐共处”,即安静地观察,仔细地聆听,享受大自然的一切,获取满怀的思念与喜乐,这就是对自然和自身最珍贵的爱惜。从这个角度说,一本绘本,想要传递的东西,远远不只孩子需要。【第15画面】
解析:日本野原书店创办人之一、童书编辑惠良恭子女士在出版日文版《和我一起玩》时曾说:“我觉得这本书描写了孩提时代最幸福的时光。”虽然这本绘本用色单纯,但却有着柔和的线条与温暖的图画,我很喜欢画中的女孩与围绕在旁的动物们的表情。不管阅读几遍,仍然觉得这本书可以让人心情变得愉悦。这个故事由始至终,完整地表述了当今世界的一个自然观的变化:起初——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将手伸向动物、植物、土地、海洋;然而需求和欲望超过大自然的负荷,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现在,许多人都明白过来:人跟动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何与之相处,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功课。【封底】
解析:作者通过绘本传达给孩子:安静地观察周围动物的一举一动,不惊扰,不伤害;仔细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遵循大自然的生活法则。《和我一起玩》出版的时候,距离玛丽·荷·艾斯创作《在森林里》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在森林里》是其为逝去的丈夫——爱的记忆——而创作的图画书,阅读之后除了感动,心里难免有一丝淡淡的哀伤。而《和我一起玩》则完全不同,阅读时心里一直充满温馨、愉悦、暖暖的味道。这两部作品似乎让我们一窥艾斯内心的改变,暗示十年之后艾斯平和宁静的心获得的一丝安慰。四、作者信息本书作者玛丽·荷·艾斯(MarieHall Ets)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那里有湖泊、有森林,是个美丽的地方。玛丽回忆童年往事时说,她小时候经常一个人走进幽静的森林里,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她喜欢静静地坐着,观察周围的昆虫和小动物,也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虫声、蛙声以及流水声。这样的静观与聆听,带给她莫大的乐趣,不但乐此不疲,更将这种美好感觉带到她的绘本创作中,而这也正是《和我一起玩》绘制的灵感来源。玛丽通过书中的小女孩儿,将自己的童年经验重现,与小读者一起分享她的静观乐趣,也通过故事与图画传达了她的“自然观”,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