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困惑系列之五:如何去抓主症?
刚开始看病的时候,往往看病时不会抓住主症,临床中患者的讲诉的症状很多,但是如何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是临床中常见的困惑之一。
主症是什么?它是不是就是患者最不舒服的症状呢?是不是抓住了主症就可以去辨证论治了呢?为什么抓住了主症有些病还是看不好呢?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首先我们中医有很多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如咳嗽、泄泻、腹痛……可见中医是非常重视对患者症状的收集的,但是患者所说的众多症状哪些是重要的,是相互联系的,哪些是不重要,是相互独立的因素,这往往就很难区别了。
首先对于中医疾病要有准确的认识,我们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过症、证、病三种。如单纯尿黄,无其他不适那尿黄就是症;如果伴有口苦,胁痛,舌苔黄腻,那就是肝胆湿热证;如果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症就是中医黄疸病定义,其他疾病没有出现身黄、目黄,仅仅只有尿黄那就不能说是黄疸病。
所以临床中我们必须先把中医内科基础打牢,要熟记常见疾病的定义和与之匹配证型的症状,这样你在临床才能最大限度的收集患者信息,中医讲求的是整体观念,诸多的患者症状,有些是相关联的,有些症状是不联系的,难就难在你不知道有些相关联,还以为是独立的症状或是和其他症状相关联的,如常见的少阳证,有口苦、咽干、目眩,还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耳聋,目赤……诸多的症状,这些症状都出现,你当然可以看的出来是少阳证,关键是临床中,都是仅仅出现几个症状,有些症状还是你不常见的症状,你如何从众多症状中,清晰的判断出哪些相关联,哪些不是关联的,把相关联的理出一条主线,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患者整体病情。所以我们必须把中医内科基础打牢,熟悉常见每种疾病(至少是某一个或是几个系统的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证型,理法方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把握患者的病情。
如果能通过诸多的症状判断是哪种具体中医疾病,那么接下来就好办了,辨好病后,我们才去辨证,最后再遣方用药,按这个顺序一般不会错。如果通过症状不能判断是什么中医具体的疾病,但是能基本判断出是什么证型(可能是单一证型,也可能是复合证型),那就按证型所对应的理法方药处理,一般来说也都是有效的。最极端的就是太多症状,或是太少症状,这时候什么是主症?不能通过症状完全判断是哪种证型,怎么办?这在中医临床中往往遇到的最多,这也就是常说的疑难杂症,不要认为肿瘤、风湿病之类的疾病才是疑难杂症,他们只不过是难治疗而已,不属于疑和杂,真正的疑难杂症是你通过患者的症状,根本判断不好证型的疾病,这时候就需要充分把中医理论融会贯通,或是借鉴别人相类似的治疗举一反三加以应用。
举个例子把,有明确疾病和证型的治疗就不说了,说个我很多年前上学间的一个小疑难吧,早年间还在上学的时候,大家没事一起聊天,一个同学的医案对我启发很大,说的是同学的父亲,不知何故,突然一条腿热,一条腿凉,其他都无不适,舌苔脉象也基本正常,同学一筹莫展,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去辨证治疗。同学辨不清楚这是什么情况,后来打电话给他的老师,老师说一条腿凉,一条腿热是不是寒热不均呀,是不是阴阳不调呀,只有下肢出现是不是下有寒呀,人体阴阳不调用啥方子呀,同学说那就用用桂枝汤。那下有寒呀,用啥呀?同学说加点附子吧,最后他老师说,那你会治疗了,同学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很快就治好了她父亲的疾病。这个医案对我启发很大,也凑巧,很快一次夏天遇到一个患者,大夏天正常穿的短袖短裤,鞋子确穿了一双冬天的棉鞋,并且脚踝还总毛巾包裹呀,问之何以裹脚穿棉鞋,答脚踝以下如在冰窖,受同学医案启发,桂枝加附子汤,很快就症状缓解了,以后我再遇到上下或是左右或是内外寒热不均,无其他不适的都用桂枝加附子汤都有很好的效果。用有限的症状,对应无限的疾病,中医需要精准的把握主症,灵活运用中医理论。
最后我要说的是你所收集的症状,能用你的中医理论去串联起来,能有一个合适的理论去分析它去解释它,并且行而有效,那么你串联起来的症状就是主症。当然不是你的每一次分析和判断都是正确的,再好的名医也需要不断的尝试,他能看好很多的疑难杂症,只不过是他对中医理论更加融会贯通,更有之前得很多次失败。
所以抓主症是中医医生每天都要做的,唯有在前人或是前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能把中医的路走的更远。
一句话,基础加上悟性,你就能抓住主症。
我是个小中医,乐于和大家分享交流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