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阳 | 神秘的石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它会唱歌。石头会不会唱歌,我不知道,但是家乡的石头它虽然不会唱歌,但是却带过我无尽的欢乐。
方言土语里,我们叫它廖礓石。黑黑的泥土里,长得其貌不扬。黄不拉几的,没有一个是光溜的,长得都不正经。有的黑沉沉的,像熏满了烟灰一样。如果你看到它,可能还以为是狗拉的粑粑呢。
这玩意儿有时候,就像那长在地里的洋姜,疙疙瘩瘩,放在手里又感觉到很粗糙,基本上在乱坟杂草中,在池塘边上,在北坡上,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蓄雨池里最多了,一层又一层的。村里的路虽然泥泞,但是没有人拿着东西来铺路,因为铺不平。有些地方小道上,廖礓石多,车子在上面一走。疙墩,疙墩,车子能给你墩坏,车梁能给你墩两半截儿。也许这就是最坏的石头了。没有利益,在人们眼里没有一点儿用处。
小孩子喜欢玩,是因为可以用来和泥巴,盖房子。可以用来做支撑,做一些外墙的点缀。通常我都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挑挑拣拣,挑出一些认为还可以的廖礓石。来搞我的发明,小创造。首先把它们放在,清澈又凉爽的池塘里洗干净了。然后就看着它们突发奇想,觉得也应该,把它们做成一个小磨坊,然后建造一个小院子,建个小池塘之类的。我会把捡来的这些廖礓石给充分的利用上。我首先用泥巴围了一个院子,找来一些稻草作为房顶。用几块大的廖礓石,作为地基,因为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我觉得它们有时候就像一件艺术品,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创造欲。
小孩子天生爱玩,暖暖的阳光下,一簇簇的光影闪耀着。煞有其事地研究着自己的杰作,看到一件件多么灿烂美丽的东西,就特别的高兴。我们躺在打禾场的干草上的时候,新春大伯就给我们讲廖礓石的传奇故事。廖礓石是地下宝库的守护者,它们守护着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它们会把皇冠和金银财宝聚到一个地方。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身上会带着细小的闪闪发光的东西。那一年王庄盖中学,要求每个小组村民都要兑石头,兑沙子来,打地基用,每村每户都到沙河里去挑黄沙,到北大沟去挖廖礓石,廖礓石总算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在我们面前其貌不扬的这些东西,会不会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皇冠和首饰的守护者呢?难道它们就是蕴藏在这些砖石中的吗?在这些破碎的砖石中,希望可以搜集到很多发光的细砂,我希望能刨出一点来,可是每次都会让我失望。
但是好奇心的驱动,我会把那些奇特形状的石头装在我的口袋里,塞得满满的。我的脑袋里充满了幻想,这是我发现的“宝藏”吗?天黑的时候,我回到家里。父母的反应,使我一下子又很失望。他们看见了我那膨胀的衣袋里面,竟是一些没有用处的石头,我的衣服也快要被石头撑破了。
“我叫你去放羊,你却自顾自地去玩耍,你捡那么多烂石头,是不是还嫌我们家周围的石头不够多呀,赶紧把这些啊,给我扔出去了!”父亲冲着我吼道,我只好遵照父亲的命令,把我的那些珍宝,金粒儿,通通抛在门外的碎石堆里,母亲看着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你瞅瞅你,如果你带些青草回来,我倒也不会责备你,那些东西至少可以喂喂兔子,喂喂鸡子,喂喂鸭子,可这种石头只会把你的衣服撑破,它们究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呢?准是这些东西把你给迷住了!”我的妈妈她说的不错,的确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
这些东西保持着它的神秘感,充满了诱惑力,那些东西,在我看来,其魅力远远胜于钻石和黄金。我可以用它来建造很多东西,我还会捉一些蜗牛啊,蚂蚁啊,蚯蚓啊,蛐蛐儿啊,之类的,放在我的这些建筑里面。看着他们自由的爬来爬去,跑来跑去,我就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的时候家里穷,常常听到爸爸和妈妈对于怎样应对生活窘迫的对话。他们会有许多奇妙的设想,有许多令人振奋的计划。比如:等明年开春了,把茅草房拆掉,盖一座瓦房。比如:把菜园子整理整理,多种一些新奇的蔬菜来。而这些美妙的设想,我都会用泥巴,廖礓石提前把它给捏出来。虽然父母不知道我一天到晚在那捏的什么,他们只会呵斥我贪玩。
虽然家乡地处南阳盆地,但是地里有这些东西,对于犁耙来说就是一个难题,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所以有时候大人们,会要求小孩子㧟上筐子去地里跟着大人后面捡,然后堆到一个地方去,再扔到沟里。虽然廖礓石长相粗糙,但还有一些形状很好看的,有的像小鸭子,有的像铁铲子,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天上的云……也许这些就是吸引我的原因。
很好奇,我也顺便百度了一下,廖礓石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由于形成时冷却速度较快使矿物来不及结晶,致使表面粗糙,有些还带有气孔,是火山运动与大自然长期形成的结果。家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出来很多石器,石具。那个时候人们用石头来改造大自然。也许就是从小孩子玩石头开始的吧。
这就是家乡普普通通的石头,这就是带给我童年欢乐的石头,这就是充满着神奇魔力的石头,这里有说不完的春秋故事。岁月的风霜改变了人们的容颜,但永远改变不了王庄在人们心中的思念。无论游子们走向何方,这里始终有一束灯火,照亮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熊向阳,网名向阳花开,河南南阳人。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校海风文学社编辑,北方文学记者,首届草庐文学研修班学员。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创作发表诗歌及散文一千多首,因为喜欢诗歌,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发现和捕捉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