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开篇藏着天机秘密,原来是讲大道根源,先天一炁怎么来的
《西游记》开篇“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首叙天地之数,天藏之数,是指先天一炁的阳炁生发,从一阳至六阳的过程;地藏之数,是指先天一炁的阴炁生发,从一阴至六阴的过程。“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一元就是一天,每会就是一个时辰,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地支。每会的天藏之数,用五千四百来喻之;每会的地藏之数,也用五千四百来喻之,所以丹道常用一万八百之数来比喻一时辰里先天一炁的阴阳转换关系。用十二万九千六百岁,来比喻一天内先天一炁流转一周的阴阳转换关系。
先天最大的数用九来表示,后天最大的数用六来表示,所以,古人用数理变化来表示先天、后天的阴阳变化规律。先天一炁在一日内的阴阳变化规律,分别用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六个卦象来表示从一阳生发,到阳极六阳的过程;阳极生阴,分别用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来表示从一阴至六阴的过程,这十二个卦象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每个时辰,都是由天藏之数的阳炁和地藏之数的阴炁组成,十二个卦象表示的是阴阳所占比例不同而矣。
这个先天一炁是什么时候诞生呢?就一日而论,子时一阳生发,对应复卦;丑时二阳生发,对应临卦;寅时三阳生发,对应泰卦;卯时四阳生发,对应大壮卦;辰时五阳生发,对应夬卦;巳时六阳生发,对应乾卦。午时生乎一阴,对应姤卦;未时生乎二阴,对应遁卦;申时生乎三阴,对应否卦;酉时生乎四阴,对应观卦;戌时生乎五阴,对应剥卦;亥时生乎六阴,对应坤卦。阴阳交替,周转不休,故而天长地久,不生不灭。
先天一炁自子时开始生发,至戌时终结。斯时,天地万物中的先天一炁阴阳不交,呈现出休眠的状态,故曰“天地昏蒙,万物否矣”。
由戌时再进至亥初,也就是晚上21:00~22:00,为地,为坤,合地藏之数五千四百,则更加黑暗,斯时,先天一炁处于混混沌沌,无有阴阳的状态,故曰混沌。亥中至亥末,即22:00~23:00,为天,为乾,合天藏之数五千四百,空静自然,即为贞下起元。亥末子初,阴极生阳,先天一炁一阳初动,故曰“复逐渐开明。”
邵康节道:“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什么意思?一天之中先天一炁生发的时候在子时,一年之中先天一炁生发的时候,就是冬至的子时。每天子时,为天地一阳水中金生发之候,所以,每到此时,天就开始有了根。
子为十二地支起首,人们用子来代表先天一炁发生之候。“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指子时的天藏之数,纯阳之炁生发之候,所以轻清上腾,便有了日、月、星、辰四象,所以说天开于子。此天,是指人身之内一阳生发的称谓,而不是人身之外的天。
“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遂渐坚实”,指子时的地藏之数,纯阴之炁生发之候。“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指丑时的天藏之数,阳炁生发之候。此时,阴阳之炁和合,落入后天,分化为水、火、山、石、土之五行,此地乃身内五行之炁的别名,非为身外之大地,故曰地辟于丑时。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什么意思?乾元,指天道,先天纯阳之炁生发之始。先天纯阳之炁,是万物创始化生、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是统一贯穿整个天道运行全部过程的。坤元,指地道,先天纯阴之炁生发之始。广阔无际的坤阴是生成万物的根源,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坤德深厚,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广阔无穷。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指丑时的地藏之数,阴气生发之候。历书上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这时候,天清地爽,阴阳有机地交合了。再过五千四百,完全进入寅会,天、地、人这三才,全都确立了,所以说人生于寅。此天,乃纯阳之炁;此地,乃纯阴之炁;人,指阴阳合一之炁。到了寅时,纯阳之炁、纯阴之炁和阴阳合一之炁,三者同时存在了。
生人是什么意思?扯这么老远的天文数字干什么?因为灵根这个先天一炁,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黎明前的三点到五点,即寅时。你不用人为的任何操作,只要空静自然地躺在那里,静静地、默默地感受,就能体验到先天一炁的发动,丹经叫先天活子时。它是自然的,是老天每天都给你输送先天能量的时候,也是大道生发之时。
人生于寅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就是在这个阴阳转折点的当口,这个阴阳之间,你要空静自然,杜绝思虑,一动不动,深深地入静,就会静极生动,生机之气必然生发起来,叫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就是复卦,就是先天真阳的恢复。因为有了天地阴阳之炁的交合,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天地阴阳之炁的影响,人得了这个阴阳混一之炁,就是金丹大药,人的一点灵光就可以复原。
什么叫贞下起元? 就是先天一炁生发的起始点。整部《西游记》,写的都是贞下起元。唐僧出生的时间是贞观十三年,他18岁替父母报仇,那时应该是贞观三十一年了。取经走的时候又是贞观十三年,最后,走了十四年取经回来,再一次见到唐王,那时应该是贞观二十七年了,但通关文牒上写的还是贞观十三年。并不是作者写错,而是有意在强调“贞下起元”,生身之处就是你的修道之处,返本还远的故乡。没有这个先天一炁,心灵之光不可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