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宾浩斯错觉说起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赫尔曼·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1850.01.24-1909.02.26)发现,分别被小圆和大圆包围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由于对比效应,看起来被小圆包围的那个圆明显大于被大圆包围的圆。这种错觉以发现者名子命名,叫做艾宾浩斯错觉。同视错觉类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认知错觉:我们判断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与他人作比较,别人迟钝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聪明,别人冷血时,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但这可能是错误的认知。在我们观察事物时,大脑会根据经验和周围参考加工并作出判断,而艾宾浩斯错觉就是不当参考造成的视错觉。这一理论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例如在判断自我时,需要学会找到正确的人或物进行参照,重点是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和参照系的正确性。
自觉运用艾宾浩斯错觉理论成果指导,发现我的联通手机收费不合理偏高,根据三个方面的可比性,判定联通手机乱收费!首先,早期收费和后期收费比较,最初几个月,打过几次电话,包括每月固定费用5元,总共每月消费不超过10元,到后来本手机收费就逐步增加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手机使用频率没增加,只是略有减少或持平,而现在收费每月消费都超过20元了。其次,同品牌的使用习惯相同的联通和电信两部手机之间的收费比较,都是基本不打电话,极少发短信,预装的软件和软件使用情况也基本相同,两者都有微信,联通手机的微信好友比电信手机的多一半,但我上微信用的是无线宽带,未使用联通网络,电信手机每月固定费用2元,每月消费大多在5元以下,那么,联通手机每月消费20多元显得非常不合理。再次,收费措施比较,在支付宝的充值中心,我给联通手机充值过一次10元的,后来再给联通手机充值时,发现那个最低面值10元处于灰色不可选状态,换成移动或电信手机号,最低面值10元又处于蓝色可选状态,这表明联通很可能在包括支付宝的所有充值渠道故意抬高最低充值额度,一次充值起码要在20元以上,别的手机营运商没有这样做。
在艾宾浩斯错觉中,大圆和小圆都是同类的形状,有可比性,但并非同类的东西都有可比性。智力比赛,比如中考高考,男生女生可以在同一考场参加考试,体力比赛就不是这样了,女子和男子分到不同的赛场,正常人和残疾人也分开竞赛,参赛选手年龄不同,将会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有的项目如举重,按参赛队员的体重分组,举重男子62KG级,男子69公斤级是中国举重队的传统优势项目,在该项目设置的四届奥运会上中国队从2004年起实现了三连冠。看看各种运动会和运动项目的名称,男篮和女篮,女排和男排,女乒和男乒,女子游泳和男子游泳,奥运会、残奥会、大运会和青奥会,等等,各种分类让人一目了然。智力的可比性,一般不分男女老少,而体力的可比性,总是分得很细致,这就是我们在有组织的竞赛中看得出来的作比较的学问。
其实,各行各业甚至每一个人的职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作比较的行为。企业经营,要在多种方案中比较、选择、博弈,要比较收入和支出是否合算,大学生就业,会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之间作比较和选择。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种比较在生活和商业中是必不可少的。林清玄说过:“人生最大的缺陷,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傲。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我认为这个观念没错,但他说的不与别人比较属于生活智慧和人生修养范畴,同我上文说的具有社会竞争性质的比较不是一回事,一个在说做事之理,一个在说为人之道,一个是务实,一个是务虚。比如,甲乙两个人在同一公司上班,干一样的活儿,本应该是同工同酬的,但公司给甲的工资是乙的近两倍,乙在这种情况下找公司理论,就是因为同甲作了比较。如果乙发扬风格,不介意劳动付出同甲差不多,而收入却比甲少很多,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同事会说乙的道德很高尚,愿意与乙交朋友,领导可能赏识这样的员工,将来委以重任,让乙在更大的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说,比较和不计较都是正确的行为和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事情中的道理比较简单,而人际关系中的比较则很复杂了。
偶尔看到新闻报道,有人扶老人被讹,于是,一些人报怨,好人难做。我却不以为然,有谁统计过一百个扶老人的好人中存在几个被讹的?这样的事很少见,不能以偏概全。做好人并不难,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就是好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人。即使好人难做,也要做好人,难道因为好人难做,就去做麻木不仁的人吗?还有报怨好人难做的一些人对好人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以为好人应该得到好报,没有得到预期报答,就不愿再做好人。没有与别人作比较,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经验,就轻易判断,怎能令人信服?为别人做一件好事,应当得到怎样的报答,最好参考社会惯例,比如张三帮李四做了一件事,李四如何报答张三,要看张三帮王五、周六、孙七做了同样一件事后得到了怎样的回报。我父亲曾因下雪天挑豆腐不慎摔成股骨头骨折,花了数万元,在铜陵人民医院做了比较成功的手术,新农合报销一部分钱,本村秦会计办理有关手续,本来要父亲自己去领钱的,父亲委托秦会计领回了报销的钱,为感谢秦会计代劳,父亲送给他一点土特产,基层百姓之间的相处是这样纯朴,令人感动。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样做好人,可以看一看道德模范的事迹,同新闻的好人好事作比较,看看自己是否做得差不多。当然,够不上典型人物标准,并不意谓着不算好人,道德模范是大好人,普通人做个一般的好人也是不错的。
网上看到的一句名言,人之所以活得很累,是因为人总在谈感情的时候谈钱,又在该谈钱的时候谈感情。感情与利益是性质不同的两套系统,两个逻辑,不可混在一起,不能直接比较,不能互相代替。关于情和钱,过来人已为我们总结了几条原则,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情解决;如果感情与利益都要兼顾,先谈情,后谈钱,往往导致人财两空,先谈钱,后谈情,则能互利共赢,也让感情得到升华;感情的付出是心甘情愿和不求回报的,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但是,人的感情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付出,也要有回收,只是这个过程都是出自双方的自愿互动。人情债不同于经济债,不是强制履行的义务,但从做人的道德上看,也要偿还。俗话说,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买。意思是,人们把偿还人情债看得比欠债还钱还重要。
有人说,家人比外人好。我觉得笼统地说,这个观点多半是对的,但这种比较不科学,正确的比较应该是,家人和家人比,外人和外人比。家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在法律上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家人和外人属于不同的生活圈,在身份和感情上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但在具体事情中的待人接物方式和态度,则可以进行比较。我在家乡的镇正府工作,有几个同事,还是我中学同学,他们都曾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和关照我,我很感激。其中一位与我同姓,是我高中同学,曾经住房也在隔壁,多次向我提出改善建议,如果我能及时听从他的意见,也许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进步多一点。我那时比较糊涂,心思多在专业试验和写文章上面,没有乘年轻时找个合适的女人成家。现在病休了,才意识到这位同事对我的指教是难能可贵的。我还记得他有个可爱的儿子,我骑自行车,常常在路上遇见他上小学的儿子,那孩子很调皮。有一次,他在放学回来的路上跑步推着带长柄的钢丝圈,我的自行车靠路边行驶,想让开他,不料他迎头堵住我,见把我逼停了,满脸孩子气地哈哈大笑起来。我把这事告诉同事,说他儿子太顽皮了,这样逼停自行车,有可能撞伤孩子,也可能把我从自行车上撞倒于水泥地,都是不好的后果,劝他叫儿子别在路上堵我玩耍了。同事意识到这不是小问题,立即当着我的面拆掉他儿子的钢丝圈玩具,还打了儿子一巴掌,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孩子的头歪向一边,我连忙叫他别打孩子了,没想到他管儿子如此严厉。从那以后,他的儿子乖多了,再过了几年,我看他的儿子个子也长高了,上了高中,知书达礼的样子,令人刮目相看。我的同胞弟兄老小的儿子小时候不爱学习,老是和家里大人顶撞,我劝告了多次,但老小不念我的好意,反而记恨于我,我们兄弟关系因此产生隔阂,虽然对我造成了不利影响,该说的话还要就事论事说出来,但我也认识到对弟兄和晚辈的严词批评是不对的。后来,老小儿子上高中,更是不好管教了,老师打电话到家里,告诉爷爷奶奶,说这孩子在学校不学习,不做作业。事实证明我的劝告是必要的,假若时光倒流,就算我受一点委屈,也不想说他儿子了,那孩子身体好,即使不怎么读书,在这个工作机会多的社会里,找个工作并不难,用不着我操心,而处理好兄弟关系对我来说更重要。通过这两个关于同事和弟兄事例,不足以比较家人好,还是外人好,但可以比较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可以比较不同的人对待劝告的不同态度,这是由各人的思维特点决定的。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方式。我赞成这个观点,本文从艾宾浩斯错觉说起,展开分析比较,试图为人们提高思维的品质和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