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公元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 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刚刚在一场战争中大败吐蕃,王维此行是代表朝廷慰问边关战士。 王维原本是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所以当张九龄被罢相后,王维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奉命出使河西算是变相的排挤。 一开始王维的心中难免有天涯飘零的孤寂之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然而边塞的壮丽风光,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让他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 呼吸着边疆的猎猎西风,他的心也跟着激荡沸腾,写下了很多雄浑激昂激昂、沉郁悲壮的诗作,这首《出塞作》便是其中的代表。
诗歌首联两句大笔如椽,勾勒了一幅声势浩大的打猎图。 居延城外长满白草的原野上燃起了漫天大火,远远看去,好像是胡人在进行打猎活动。 “天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其实关于“天骄”这个称号在汉朝便出现了,当时的匈奴自恃强大,匈奴的首领便自称“天之骄子”,后来就成了游牧民族的专属称号。 而这里的“天骄”指的是当时一直侵扰唐朝边境的吐蕃人。 接着颔联两句继续描写打猎的场面,意在突出吐蕃人的勇猛强悍。 他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原野上纵马飞驰,弯弓射雕。
写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疑惑,吐蕃人打猎关王维什么事,他为何要赞扬敌人的勇猛? 其实这打猎并不是真的单纯打猎,而是借打猎之名行侵犯边疆之实,高适的《燕歌行》中也曾提到过“单于猎火照狼山”。 至于赞扬吐蕃的勇士自是为了突出后文出场的边关战士。 接着来看颈联,描写的是唐朝将士的防御和进攻的一系列举措。 前一句写的是白日里的防御,后一句写的是夜里的突袭,一早一晚,一守一攻,充分表现了唐朝将士反应之迅速,作战之勇猛。 最后尾联两句既是对将士的高度赞扬,将他们比作汉朝勇冠三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又点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一语双关。
全诗写得相当霸气,让人见识到不一样的诗佛。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大量的笔墨描绘吐蕃的打猎活动,将场面写的很是浩大,而到了唐朝的防御和进攻却显得轻描淡写。 然而就是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让我们看到了唐朝将士的英勇,可见诗人之匠心独运。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清朝的姚鼐在《五七言今体诗钞》曾言“此作声出金石,有麾斥八极之概矣”,方东树更是称“此是古今第一绝唱,只是声调响入云霄”。 不过很多人认为王维这首诗在他的作品中并不算突出,更称不上“古今第一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