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之间的距离|只有“舍”才能练出顺势而为的太极拳技击……

…………………………接上篇…………………………

每当回忆起纪老师在自己家里居住的那几年,胡老师总是动情地说:“恩师住在我家院子里的一间屋子里,我给盘的炕,每晚都烧火暖暖炕。全家人一起吃饭,有啥吃啥,他老人家从来没有皱过眉头,饭后总是高兴的说声谢谢。全家人说笑聊天,乐呵呵地过着每一天……。”

纪老师犹如“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一样,虽然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一起生活,可他老人家的那种仙风道骨的风范却令人仰止……他像是能看到别人看不見的东西;也像是能听到他人听不到的声音,他总是那么的安详和平静。

纪老师在国术馆里也曾教过太极拳,可他的真实水平却鲜有人知。

早上晨练时,对于在他周围锻练的拳友,纪老师总是和善的微笑着和他们交流;有喜欢推手的拳友欲求教于他,他也总是委婉的拒绝……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里,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就像一个行走在波涛起伏的群山峻岭之中的隐士,眼看着天上的流云,耳听着林中的松涛……

虽然终日里少言寡语,可脸上的笑容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信和坚毅……这是大师还是大侠,还是武术大家才有的风范!

胡老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授业解惑的明师;一位懂得自己的良师益友;一位指点自己人生迷津的师父。

作为纪炎昌老师在青岛硕果仅存的一名关门弟子,胡老师不仅深得师传;甚至于性格与秉性亦与纪老师相仿。这也许就是拜师学艺之人所说的“心诚则灵”吧。

有位文人曾说过:“劝人上进不必直言,使人觉悟不必耳提面命,与人智慧无需喋喋不休。”

纪老师的因人施教和循循善诱,使胡老师的拳艺突飞猛进,从而实现了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最令纪老师感到高兴的是:眼见着一个心地善良和正直的年轻人,一步步的变得沉稳和坚毅。这样性情的习武之人必定是可造之才。

然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却令胡老师刻骨铭心。他在践行的路上,用练功的汗水洗涤了自己的浮躁;用忙碌的时间充盈了自己的虚空。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心的那份平静,完成了师父叮嘱的“知行合一”的心愿……

关于“知”的知己功夫:

【一】拳术套路(无论何种姓氏的拳)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即是活动的桩功,也是活动的气功。(配合呼吸)

【二】“知机知势”与攻防意识,则是游走在拳术里的灵魂。如果失去,则与“健身操、健身舞”并无两样。

【三】拳术与脚步和四肢百骸同为一体;又可各表各论各动。必须分清虚实、轻重……相互作用与相互应对,才可以称之为太极拳。

【四】套路表演时的发劲,大可不必。拳打脚踢树桩、沙包,都替代不了活人;表演套路时大声喊叫、跺脚、发拳时乱抖……岂不是自欺欺人!

【五】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场所、安静的拳友……才会逐渐培养出自己内心的平静……这是练太极拳的必须。

那种所谓的在闹市里求平静,在大声的乐曲中找平衡的习拳人,则与太极拳精神相去甚远。

上述几点是练习太极拳套路时的必须,这是要求自己练的“知己”功夫;盘架子是否符合要求,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个实践,便是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推手的过程,就是检查和验证盘架子是否正确的过程……即“知人”的功夫。

关于“行”的知人功夫:

【一】推手是两个人的事情。既相互配合又相互争斗,输赢瞬间转化。必须顺应对方,并善于运用动作招式技术验证自己是否正确。即:端正态度。

【二】推手是为了散打而必须的训练过程,这是太极拳的特点。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能不能提高自己,全在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是怎么想。即:舍己从人。

【三】推手训练的第一步是极其重要的。必须有“喂劲”的教练,才能把你的劲引领出来(引劲)。即:找个好教练。

【四】你要岀劲必须训练:指、掌、腕、肘、肩、胸、腹、胯、膝、踝、脚……等各个部位,能够做到“要哪给哪”才是舍己从人。(具体方法容另述。)

化劲的时候要节节粉碎”;发劲的时候必须“全身贯通”。顺势而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即:术的基本功训练。

【五】“喜得厌舍”,人之通病也。岂不知一念之差,相距何之千里!

肯“舍”一定会得;求“得”末必能得。为“得”而忙,或许要赔上自己的一生光阴虚度。即:明白得失。

能够明白先“舍”而后“得”,务须内心平静;

内心平静才能想透“得失成败”之理,而去走“舍己从人”之道。

能够“舍己从人”,再论“若即若离不丢不顶”之态,方能“顺势而为”彰显太极拳之妙,太极拳之强。

如果能够做到“舍己从人,順势而为”,这时才能体会到盘架子时的虚实、轻重的转化;以及劲力往复的折迭……是多么的重要,亦即明了太极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妙……。

这时才会有练一遍自有一遍的进步;推一次便会有一次的提高。惟有这样的“知行合一”才可以说,我们在练太极拳。

古人曾经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纪老师和胡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贤们的贵族气质”,以及在做学问方面的事实求是与豁达的胸怀;和“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高尚情操。

朋友阿文曾经说:“纪老师和胡老师决非寻常之人。胡老师的那份淡定从容和自信的心态,决不是修炼而来的;正像纪老师一样,大约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

阿文曾经问过胡老师:’太极推手的高手一万个人里面能岀一个吧?‘胡老师用很诧异的口气回答:“一万个?能五万个、十万个人里面岀一把好手也算可以了……”

阿文说的我相信。但是,我更相信胡老师的彻底付出。

正如一个名人说的那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关键的就是持续付出彻彻底底的努力,不是随随便便的努力,而是彻底的投入,直到实际做到为止。”

而胡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便义无反顾的付出而不问结果的人。

因为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必然会岀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他做到了。他的坚持源自于自信;结果来自于耕耘。

在我与胡老师相处来往的十几年里,接受胡老师的言传身教,虽然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可胡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耳提面命,和指导训练并陪我流汗……

零下十多度的冬天,一个小时下来,身上穿着的毛衣都被汗湿透了,腰带周围及以下的毛裤都湿了……。胡老师总是嘱咐我,要及时地穿上外套,到了工作单位一定要先换上干松的内衣……。

老人家慈祥的笑容和关怀,情同父子般的深情令我终生难忘。

有一次闲聊,我说:“胡老师,待选个好日子,我正式磕头拜师吧?”听到这话,他老人家便笑着摆摆手,说:“小王同志,这样不挺好吗?心里有,比什么都強。你是永福的入门学生,永福在武术上是科班出身,跟着他好好学。拜师那都是些形式,咱不搞那些……”

三年多以后,由于我的工作和社会上的工作比较忙,就不能天天去山上的场地训练了。

(每天都要早去,就我俩人一起练,天亮就结束,三年多的时间天天如此。)

胡老师表示充分理解,同时他也为我短缺的功课而惋惜。(胡老师说下一个阶段应该是他进攻我,我学着化劲的阶段)

时光荏苒,胡老师离开我们十几年了。每次想起,我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和惆怅。他老人家的那种习武人所没有的超凡脱俗的儒雅气质与风度,还有那和善的微笑,总是在我的左右相随,鼓励和鞭策着我,要时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一隅平静。

读书人所说的:“千古文人侠客梦”。而在胡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却截然相反:虽然他习武,却更像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是一个真正的“虽曰习武,文亦在其中”的侠士。

还是用追悼会上的挽联结束此文吧,再次深深地悼念那远去的恩师……

痛哉·身怀绝技恩师驾鹤西归;

惜哉·得遇名师弟子学艺未果。

…………………………END…………………………

胡老师关于太极拳及推手的观点和建议,在文章中只能提纲挈领的带过。但愿能对关注我的朋友和同仁有些许启迪……。值此年末岁初之际,真诚地祝福大家健康快乐!心平气和的面对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