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用智慧去沟通
用智慧去沟通
无之||北京
人与人沟通的基本方式是语言交流,尤其是跟外国人交流,不懂对方语言根本无法打交道。所以人们都说,学好外语才能走遍天下。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下面要讲的,就是几个不懂外语的人巧妙跨越语言障碍的真实故事,或许能让您哑然一笑,有所玩味呢。
又到了保养车辆的时候了,翻译小李开着一辆轿车,专业司机老柴开着一辆中巴,结伴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给这一小一大两辆车做保养。
小李外语好,能跟老外无障碍沟通,能看懂外文地图,负责在前面带路。老柴一个外语单词也不会,但驾驶技术特别娴熟。他在后面跟车,任你带路的车快速还是慢行,直走还是拐弯,超车还是跟随,决不会跟丢了车,那叫本事!
尽管如此,考虑到俩人都是头一回去维也纳,小李还是不太放心,有空就提醒提醒老柴。老柴每次都会耐心、虚心地听着,然后底气十足地说:“放心吧!别看咱外语'一门儿不门儿’,可绝丢不了!”
这一少一老默契配合,一路上顺风顺水,穿越沿途各国,胜利接近目的地。
眼看快到维也纳了,小李的心却慢慢紧了起来。
所有开车来维也纳出过差的人都说,到维也纳不难,进维也纳难;进了维也纳,顺利找到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招待所更难。
维也纳市内多是单行线,不熟悉路况的人一旦走错了路,就只能眼巴巴地向前开,有时直开到城市的另一头。等你急得满头大汗绕回原处,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耗去了。最夸张的一次,白天进城,直绕到傍晚才找到地方。
这次,带着个外语“一门儿也不门儿”的老柴,车技倒是绝对的,可一旦跟丢了,连问路都不会,那可要出大麻烦了。
从进入维也纳第一刻,小李就放慢车速,两眼不时看着后视镜里的中巴,生怕丢了老柴。
怕什么,来什么。几个叉路口过后,后视镜里看不到老柴了,小李急忙找到一处临时停车带停靠,在车边疾步折返,伸着脖子张望。可左等右等,怎么也不见中巴的影子。
老柴走到哪儿去了?不会有什么事吧?小李心急如焚。
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只能又跺脚、又砸拳地干着急。
等了一个小时后,小李决定先找到使馆招待所,请招待所的同志联系维也纳交警寻找老柴的中巴。
车子开到招待所门前那一刻,小李愣住了。
老柴正在门口焦急得疾步折返,伸着脖子张望。
“你开到哪儿去了?”小李、老柴同时问对方。
“谢天谢地!你是怎么蒙到这里的?”小李满心欢喜,又满脸狐疑。
“蒙?!”老柴一脸的不屑,“出发前,我找人把咱们驻沿途各国使馆的地址都用当地的话写下来、印好几份备用,没想到还真用上了!”
他得意地接着说:“我一看跟丢了,赶紧拦下一辆出租,把维也纳使馆招待所的德语地址给司机看了看,又掏出几张美元在他眼前晃了晃。他点点头,就把我带到这儿来了。”
小李无语了,伸出大拇指,高高地举到了老柴的眼前。
听说现在开车去维也纳出差,大家都采取找出租车带路的方法,简单、省时又保险。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妙招儿,是外语“一门儿也不门儿”的老柴发明的吧?!
去维也纳出差走错路的各种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多数人当作笑话,哈哈一乐,随即就忘到脑后了。只有老柴,哈哈一乐,把故事当教训记在心里了,暗自琢磨起了解决办法。而且不麻烦别人,结合自己不懂外语的实际情况,想出了顺利完成任务的办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谁都会背,但像老柴这个普通司机一样,能把这句话智慧地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的,又有多少人呢?!
小张应邀参加意大利使馆一场酒会。
在水台前排队取酒时,一位身着军服的意大利人热情地用英语跟他打招呼,小张赶紧礼貌地回应,俩人各取所好,站到一旁寒暄。
不聊不知道,原来俩人根本无法沟通,那意大利军人的英语只会讲几句礼貌用语,再往下说就不灵了,边摇头边叽里咕噜说些小张听不懂的话,听着像是法语。
反复试探,俩人都明白了,小张只会中文和英文,而这位意大利军人只会意大利和法语。但这并不影响这位好客的意大利主人,他谈性甚浓,连比划带英文单词地与小张聊了起来。
他指着自己的军服嘟噜了半天,小张才弄明白,原来站在眼前的这位,是意大利的新任空军武官。
聊到彼此的家庭时,小张指了指身边跑过的一个小孩儿,又指了指对方。对方会心一笑,表示明白小张是在问他有几个孩子。这么简单的问题,说个英文数字,或是干脆伸出几个手指,就可以回答了,可这位意大利人却没有这么做。他故作神秘的表情和手势,示意小张等着瞧,然后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儿,用笔在上面画出了一架很大的军用飞机,指指自己。
“哦,您是飞机员!”小张用英文说。
意大利人微笑点头,又在飞机下部画上两排炸弹。
“明白!您是轰炸机飞行员!”小张马上说。
意大利人狡黠一笑,又在本上画了一通,然后神秘地递给了小张。
小张一看,轰炸机扔下了5颗炸弹。
“5个孩子!”
意大利人和小张开怀大笑,兴致勃勃地一直聊到酒会结束,仍觉意犹未尽。
不久,小张见到了那5个可爱的意大利小炸弹。
很多人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可能会耸耸肩,友好地一笑,就离开了。这位意大利朋友却用幽默化解了尴尬,克服了语言障碍,用风趣营造出一股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对方。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幽默不是玩笑,不是滑稽,更不是低俗。幽默是情商,是趣味,是一种高级智慧。
多年前,不少中国老板开始在俄罗斯租赁土地,从国内雇来农民种粮、种菜。
一天,中国驻俄罗斯使馆领事部来了一个农民求助,说是被雇来俄罗斯种地的,在莫斯科火车站转车的时候,与“大部队”走失了,请求领事部派人领着他去办理转车手续,因为他一句外语也不会。
“您一句俄语也不会?”领事同志不太相信。
“哪只是俄语啊!什么语咱也不会一句呀!”农民大哥一脸的真诚。
“那您是怎么找到使馆来的?”领事同志半信半疑。
农民大哥一拍大腿说:“嗨,别提了!我都没想到能这么着找到咱使馆。”
“怎么着?”领事同志急于了解。
“我好不容易拦下一辆出租车,用中国话跟司机说,中国!他摇摇头。我又说,北京!我想这下该懂了吧,可他还是一个劲儿摇头。我一急,张口喊出三个字:毛泽东!
司机一声啊哈,伸手示意我坐好了,直接就把我拉到这儿来了。”
此后,这位领事只要在莫斯科乘坐出租车,就会问问司机知不知道毛泽东是谁,司机们回答的准确率之高令他惊讶,更让他温暖。
有个成语叫急中生智,说人在紧急情况下能突然想出解决办法。
其实,人在着急的情况下是很难生智的,通常是越着急越束手无策。人之所以能够急中生智,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积累,绝不可能有什么突发的智慧。这位农民大哥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懂俄语,但他在踏上俄罗斯国土之前,一定大体了解到中俄关系的过往和现状,知道毛泽东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威望,才会在紧急时刻把毛泽东的名字当作中国的名片打出来。
这就是一位农民大哥的智慧,与学历学位无关,与懂不懂外语无关,与急中生智无关。
三个故事朴素得像段子,却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用语言去沟通,不见得人人都懂;用智慧去沟通,一定人人都懂。
插图/网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