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1.明代洪武、宣德、成化、嘉靖、万历都仿过宋元两代哥窑瓷,但未见像样的米黄色哥窑瓷。只发现青黄、酱黄等色。严格地说,这不算米黄色,但嘉靖、万历年间的酱黄色较珍贵。 酱黄色哥窑瓷造型仍模仿宋、元两代,但有些已变形,不太规整。器型大小都有,小者十几厘米,大者20、30厘米左右。仍属胎厚釉薄型。如一件30厘米左右的器物,胎厚3毫米多一点,釉层0.6—0.8毫米。胎土为灰黄色粗松态,胎体不坚,瓷化程度不高,发轻(其它釉色哥窑瓷中白胎为多)。底足不宽滚圆形,没有清代的平滑圆润。模仿铁足涂有黑色薄釉层,不如后来清雍正时所涂黑色厚实耐磨,常有磨坏黑皮露出胎色。足脚露胎土处有微弱老窑红颜色素外渗褐红现象。
2.金丝铁线仿宋、元做法,先做出铁线为血黑、黑褐等色。金丝为后出,桔红或桔黄色。铁线打弯或打旋。釉层表面较平滑,既不是亚光,也不是酥油光,而是较为暗淡、陈旧、变弱的油亮光。开片往往是同一器物上既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釉表有少量棕眼。30倍放大镜下看不清釉层中微小汽泡群。80倍放大镜下可见较密集的小汽泡,以及类似煮烂的米粒衬于其中。另外还可见到在汝瓷釉中才有的粉、蓝玛瑙小碎屑,以及釉表有分布不均如同元代米黄色哥窑瓷才有的麻点圆泡。未发现有款识的器物。这些都是明代酱黄色哥窑瓷的典型特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