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解万物,内经看人性”,《黄帝内经》3大天规,古人的忠告
“久病成医”,做人久了就会明白“周易解万物,内经看人性”的道理。
我国的上古有三大奇书,你知道是什么吗?
中国古代一共有影响力很大的三部以“经”命名的奇书,
第一部是《山海经》、第二部就是《黄帝内经》、第三部是《易经》。
这三本奇书,一本让世界惊叹,两本世界上没有一人能够参透。
我当时读完《易经》,又接着读《黄帝内经》,发现二者是相通的。
孙思邈说: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确如此。
有读者问,如何找到《易经》和《黄帝内经》相通的关键点?今天我们就论一论。
1990年冯友兰临终提及:“中国一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谊医院里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嘱咐完遗嘱之后,他旁边的学生询问是否还有什么要留下的。
这位老人想了一会,只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的作者,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先生。
1.1953年,华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2年后尼伦伯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还将其做成了《国际普适遗传表》。西方的学者惊奇地发现,《遗传密码》和中国《易经》的64爻卦象惊人的一致。
2.易经中讲阴阳,把万事万物都划分其中。比如日为阳,月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开为阳,闭为阴;善为阳,恶为阴……阴阳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莱布尼茨在1716年的时候,他写了一卦信给他一个朋友雷蒙德,信件当中提到了《论中国的自然神教》,就是给雷蒙德的这封信当中,他承认了自己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易经。
《易经》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阐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将人文精神与自然完美结合,是古人智慧的重要体现。
中国第一奇书《黄帝内经》,失传600多年,被日本发现并且3次定为国宝
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一生丰功伟绩,甚至一直都带着神话的色彩。
黄帝还曾出个一本书,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内经》。这本书更是被后人敬为“医之始祖”。
南怀瑾曾说过:“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这本奇书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人做事做人都讲究个平衡二字,《黄帝内经》3大天规,帮助大家平衡生活事业。
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一年四季,也是顺应“四象”的变化规律。所以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是顺时而动。
我们做事,要顺应规律,顺时而动,则容易成事。如果无视规律,只是一厢情愿地努力,那么就会事倍功半,折腾多,成数小。
2.“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说,人如果能守住精气神,精神饱满,真气自然运行,通畅不堵,怎么会生病呢?
日常生活中,只有多清静,才能养好心神。胡思乱想,最费神。那些经常操劳的人,忧虑过多,休息不好,日积月累,才会积劳成疾。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人恬静,就不会欲念横生;人心安,就不会忧虑害怕;心境好,自然一切都会跟着好。心安无忧虑,即使忙碌一天很劳累,睡一觉又能很快恢复精神和体力,这就是形劳而不倦。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由治病而引发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心中有数,事到临头方能泰然自若,不乱方寸。
身边的朋友总是跟我抱怨,《黄帝内经》医理讲的极好,深入浅出,大概难处就是文言文了。
因此,我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是极力推荐他们可以阅读这个全注全译+图解版本的《黄帝内经》。他们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没了因为文言文导致的阅读困难的问题。
成立于1980年的中央级出版社,也是国家唯一出版中医古籍的出版社,尊重原著是必须的,它会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教你如何去分析问题,将其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有一样苦恼的朋友,可以选择这本《黄帝内经》,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娱乐消遣时的一顿饭钱,但是却能换取这么一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